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一位爱好藏书的老人赵乃先生曾在《北京晚报》发表一篇短文,作者自我介绍说:“我和书打交道已八十一年了,买书、卖书、写书、教书是我终生的事业,也是我最大的爱好。”赵教授不但出身于书香之家.家里藏书万卷,而且都是经过自己严格精选的。他青年时代“苦读不辍”,出洋留学打零活积攒到一点钱就去买书,过着简朴生活也要省钱买书。在书市选到合适的图书就乐陶陶地返回。“文革”时买不到书就转而剪报收集资料。  相似文献   

2.
蒲克 《今传媒》2006,(8):32-33
我这辈子有幸与“书”结缘。先是读书,然后是教书、写书、编书、管书和审书。忙忙碌碌数十载,始终是和书交朋友。“挑灯夜读书作伴,人生冷暖吾自知。”有人说我是书痴,虽有几分偏颇,但我确实喜欢,我喜欢拥有书,失去了书,就无异于失去了一双观察世界的眼睛。人生活在现实世界里,  相似文献   

3.
一位在书店工作的年青朋友告诉我:鲁迅有如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书是“长销”书。一年四季,几乎每天都有虔诚的读者来选购;胡适的书近来出版了一些,但读者为毛毛雨,只是一些中年以上的学者;而周作人的书,最近几年忽然成了畅销书,像夏天的阵雨——他估计,过了这一阵势头大概会减弱的。这位朋友的介绍引起我不少回忆和思索。  相似文献   

4.
目录学是一门博览群书,必须具有真知灼见的学问。鲁迅先生在他一万多册的藏书中,就有不少是属目录学的书,这是他写作之余“随便翻翻”的书。有一次,他很坦率地说:“现在有一些老实人,和我闲谈之后,常说我书是看得很多的,略谈一下,我也的确好象书看得很多,殊不知就为了常常随手翻翻的缘故。却并沒有本本细看。还有一种很容易到手的秘本,是《四库书目提要》,倘还怕繁,那么“《简明目录》也可以,这可要细看,他能做成你好象看过许多书”。(《且介亭杂文,随便翻翻》)鲁迅  相似文献   

5.
唐弢与书评     
唐弢(1913-1992),著名杂文家、散文家。杂文以鲁迅风格著称,在20世纪30年代,据传鲁迅对他说:“你写文章我挨骂,”可见其风格之近。他创造了一种书评的独特形式——书话。他写书话“开始于1945年的春天”,后来一直没有间断,一生写书话约200篇。对书话的要求,他在《书话》的两次序言中  相似文献   

6.
书,是人类智慧、社会文明的结晶与标志。衡量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文明水准,最有明显效力的尺度莫过于看人们读书、用书、写书的社会风气了。一环顾身处的社会现实,我真为书被冷遇而困惑乃至不平。请看这样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有权者不读书——或者无心读书,或者无时间读书。书,难能通过权力的运用而有益于社会有钱者不买书——当今社会上的富有者,大  相似文献   

7.
写书,不是件易事。写书多是因人生积累颇多,对世道感受颇深,有感而发。因此,写书者大多是心智成熟的人。曾几何时,随着汹涌澎湃的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的知识积累过程已大大缩短。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少年人写书正在成为眼下的时尚。我在最近这几个月里,有幸读到了三本少年人写的书。最先一本是韩寒在十六岁时写的《三重门》;后来是黄思路写的《十六岁到美国》。最新的一本是十五岁的矿矿写的《放飞美国》。这三本书的巧合,让我对少年人写书的现象,以及少年人写的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毫无疑问,少年人写的书离不开他  相似文献   

8.
你如果去过曲阜,也许会记得这么一方“御碑”。这方碑上刻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孔圣人”后代的戒谕。请看:“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接着,就转入了正题:“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历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乃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这一段话好象老百姓叙谈家常,那用语,也象平常人一样称“你”道“我”,甚至还称对方“你老”,而没有张口“孤家”闭口“朕”,完全没有封建帝王常用的那些套话。但这简明通俗的语言里表达的意思,谁又能说不扼要呢!简短的几句话,朱元璋的“风格”就跃然于碑  相似文献   

9.
形容第四届全国书市对广州人的吸引力,想来想去,没有比“如针附磁”这个词再合适的了。开幕那天,展馆内人挤得水泄不通,中央空调不管用了,开了许多电扇还是不行,说这一天的书市“挥汗成雨”是毫不为过的。此种情形使我嘴里突然冒出一句“汗臭与书香交融”的话来,同行的几  相似文献   

10.
无聊才读书     
当我接受彭程先生的邀请,为《书摘》杂志的《三家书谭》栏目写这一组文章时,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读过书了。 这似乎讲不过去。自己好歹也算一个读书人。论职业,亦非官非商,是个教书匠。所谓营生,无非教书写书。教书写书的人不读书,岂非笑话?但这又是实情。教书写书当然要和书打交道,却多半不过翻书、查书、找书甚至抄书而已,也就是做笔记、查资料、找论据、核对出处。  相似文献   

11.
书之恋     
在世上的“嗜书狂”一族中,王亚民的“书缘”着实不浅:读书、写书、编书、做书、藏书;觅书、品书、拜书、醉书、痴书,他对书的痴迷可谓深矣。书,在他的世界里,早已作为生命的维系与延伸。他浸淫其中,孜孜以求,将其特有的激情与才情,缔结了这一美丽、悠远而旷久的“书之恋”情,并以其独到的品味和境界,使他的痴梦日臻圆满、日臻完美。这,或许出于天意。独上高楼  相似文献   

12.
严文井在晚年写过一篇文章,吐露他的心声:“我喜欢书,敬爱书。”———是的,他一生都在读书、写书、编书。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更多知道他是一位作家,写过许多著名的童话、寓言、散文、评论等等。然而,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却占去了他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而且他干得卓有贡献和成绩。因此,他曾担任过国家出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职务。这些,在编辑出版界也是有目共睹的。1959年,我到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工作时,严文井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兼作家出版社社长。1961年,作家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三社合…  相似文献   

13.
无聊才读书     
当我接受彭程先生的邀请,为《书摘》杂志的《三家书谭》栏目写这一组文章时,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很久没有读过书了。 这似乎讲不过去。自己好歹也算一个读书人。论职业,亦非官非商,是个教书匠。所谓营生,无非教书写书。教书写书的人不读书,岂非笑话?但这又是实情。教书写书当然要和书打交道,却多半不过翻书、查书、找书甚至抄书而已,也就是做笔记、查资料、找论据、核对出处。  相似文献   

14.
读过很多书之后,读的书开始越来越少,对书也越来越挑,读的书也越来越“老”--一方面是书的内容老,另一方面是写书的人老。这是长期形成的阅读习惯,依个人的口味来说,我比较喜欢看老书、旧书、闲书,在这其中又最喜欢看口述类的书,访谈类的书次之。  相似文献   

15.
江红辉 《出版参考》2007,(7S):I0005-I0005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有人把出版称为“茅屋产业”。当然这个人不是中国人,他是Bookscan美国公司总经理JimKing先生。 他说:“我们把出版业叫做‘茅屋产业’,是因为写书太容易了,只要有台电脑坐在家里就可以写书,只要付钱找人把这本书打印出来,然后找个印刷厂把书印出来就可以了。所以理论上讲作者自己可以出版,而且做起来一点都不难,  相似文献   

16.
陈欣 《图书馆杂志》2012,(2):105-108
"丰子恺先生在一九三五年曾画过一幅题为《钻研》的漫画,一黑一白两本大书中,钻进钻出的都是‘书虫’。我怎么看都觉得,其中的某一条就是我。"——这是湖南作家、藏书家彭国梁先生《书虫日记》一书取意的出典。彭先生自命为"书虫",又自称"彭胡子"。在《书虫日记》(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以下简称《日记》)的序言中,他说自己惟一的爱好是逛书店,不知疲倦地淘书、看书、编书、写书、藏书。而其藏书  相似文献   

17.
潘凯雄 《传媒》2001,(5):14
十多年前,我曾在三联书店毫不犹豫地买过一本名为《思想家》的著作。究其原因:一是这个书名颇有诱惑力;二则由于书中出现的一些世界级的“大腕”哲学家在当时的学界很有点“明星”效应;三呢,就是因为它的成书竟然与电视节目有关,这自然令人平添几分好奇。 70年代中期,英国广播公司(BBC)播放了一个15集电视系列节目,请十几位著名的西方哲学家在节目中同广大观众见面,使大量新老观  相似文献   

18.
一踏进褚钰泉的办公室,首先直扑眼帘的,是铺天盖地的书。说“铺天盖地”毫不夸张,地板上堆满了书,只留下仅容插足的一条“羊肠小径”;除了门之外,书墙环筑高垒,就连那可以凭眺外滩风景的窗也整个儿让垒起的“书墙”封住了;至于他的办公桌就更不用说了,——有时我进屋去,先听到他的声音,然后才看到:他从书山后探出大脑袋,笑吟吟的。记得有一天,从电视荧屏上看到他答记者问,地点大概是在他的办公室;我  相似文献   

19.
很多干编辑的都说他自小就特别喜欢书、刊、报什么的,或说爱看书,或说爱买书,或说要写书……似乎觉得自己干编辑更理直气壮些,与“文字工作”是有缘在先的。但我自  相似文献   

20.
你如果去过曲阜,也许会记得这么一方“御碑”。这方碑上刻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孔圣人”后代的戒谕。请看:“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接着,就转入了正题:“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历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