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每见到报纸上署了三五个作者名字的新闻,通讯(更有甚者,一张新闻照片竟也署了几个作者,真不知他们是如何合作共同拍“摄”的),总是疑虑重重。新闻界不是每年都评选好新闻吗?倘若这样的作品被评为“上乘”,试问,哪位作者是当之无愧的获奖者呢?倘若这篇作品出了大差错,又试问,哪位作者应当受到谴责和负“文责”呢?倘若人事部门要物色干部,参阅这些作品会不会张冠李戴呢?这种三五成群集体署名的作法,其弊病是很多的。说它是新闻界的不正之风,恐怕也不为过。  相似文献   

2.
如此署名     
某省报2004年12月27日B4版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生活的情趣怎能一“网”打尽》,内容是丈夫以第一人称诉说下岗的妻子玩电脑入迷,不做饭不理家,不按正常时间起居,不分白天黑夜玩电脑,使作者苦恼不堪。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但文章作者竟然署了两个人的名字。这就奇怪了,难道一个妻子有两个丈夫?我百思不得其解。如今报刊上的作者署名可谓花样多多,有的一个名字七八个字,有的用一句莫名其妙的话当名字,据说是新潮风雅。现在不规范到第一人称写妻子的文章署两个名,而且是纪实作品,这太出格了。建议主管部门对署名做适当规范,使之符合起码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说署名     
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署上作者的大名,如今似没有什么忌讳的,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证明此文是我的“专利”,三则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资本”“荣耀”。是故,一般都十分计较署名权。可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往往能看到在署名上出现的不怎么正常的现象:有的在文章上只署“本报记者”,没有实姓名;有的在“本报记者”后面虽有名有姓,却是个假名字,或者只署个“笔名”;有的记者编辑从发表报道时起,就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笔名”。 在报刊上出现这类现象,我以为有两个原由: 其一,记者编辑自有“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4.
“署名”论     
有些新闻和通讯,往往署了三五个作者的名字;有的甚至一张新闻照片署名也是二三个,实在令人费解。仔细一想,消息和通讯署名三五个还有点说头;但新闻照片署名也是二三个就有点说不过去,难道是一人持相机,一人按快门,一人负责洗胶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未免有点“滑稽”。人多以示重视?不对。文责应该自负,如果稿子真的出了问题,作者三五个,拿谁是问?如何“自负”?倘若稿子获奖呢?作者三五个,谁来领受?谁是该文荣誉的无愧者?人多说明写作艰巨?也不对。写作的显著特点是“单干”。它的艰苦在于个人“伤脑筋”,并不表…  相似文献   

5.
用笔名发表文学作品是司空见惯的,但现在不少作者发表消息竟也以笔名代之。如果说是写批评性的稿件作者怕遭报复而署笔名的话,倒还情由可原;但在报刊上发表不少其它性质的新闻稿也往往是署笔名,这就令人费解了。新闻稿,尤其是消息、通讯等,要求署作者的真实姓名,这是因为新闻稿反映的是客观事实;署真名,也是迫使作者必须尊重事实的条件之一,这里面有一个“文责自负”的问题。如果署笔名或假名的话,那就会削弱作者的责任感,出现漫不经心地采访,草草率率地成文,甚至信口开河的现象。反正读者也弄不清真正的作者是谁。还有些作者干脆用上“本报记者”、“本报通讯员”或  相似文献   

6.
最近,有的报纸有个奇怪现象,凡是记者采写的批评稿,署名一律是“本报记者”而不署真名,而他们采写的表扬性稿件,却总是署上真姓大名。其实,这点“猫匿”,老百姓一看就知道,还不是记者怕得罪人,怕报复?!如果说基层通讯员为避免打击报复,用笔名或本报通讯员署名还可以谅解,那么作为一名记者,尤其是作为党的机关报的记者,这样羞羞答答地抨击不正之风,惧怕报复到不敢署真名,则是懦弱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严重损害了记者的形象。署名是严肃的事情,意味着作者对作品负责。历史上一切真正的记者,没有一个不敢署真名的。记者职业特点要求记者有超乎常人的不怕打击报复的勇气,如果怕打击报复,而不敢署真名,那干脆就别当记者。  相似文献   

7.
《中央电视台》在介绍历年春节晚会节目的情况时,由一位策划人介绍一部获奖小品,道出了这样一个内幕:“当时来稿很多,装了几麻袋。这个节目是一位老编辑从麻袋中找出来的。”这部作品获奖,首先要感谢这位老编辑的慧眼。同时,我们要问,又是哪位编辑首先将此稿枪毙,扔到麻袋中的呢?对于一些初学写作者或者编辑不熟悉的作者,再好的作品,也往往难免枪毙之后扔入字纸篓和麻袋中,这种字纸篓暗箱操作法,使笔者也深受其害。现在的政协副主席宋健同志,是  相似文献   

8.
3、无情与有情编辑之为人向以“抬轿”、“作嫁”著称,以身怀“雕虫小技”闻名,按理,本值不得将他们放在眼中。怎奈世界上的事总是那么“怪”,往往“一物降一物”,连虫虫蚂蚁也有出头的日子,更何况还有一技之长的编辑先生乎?因此,在世人或者更确切些说在作者们的心目中,编辑人虽微,但言或者笔却不轻,他似乎掌着作品和书稿的生杀予夺之权,有时大笔一挥,作者的“十年辛苦”就会“毁于一旦”。当然,也有“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情形,此处不留稿,自有留稿处。但倘若事有凑巧,“西方”和“北方”都“不亮”,就很有点儿令作者伤心了,不说眼泪往肚里吞,也只  相似文献   

9.
署名何其多     
读报中,有时发现消息不长,后边却排了一长串作者的名单,有的竟达四五人之多。我顺手翻了一家省报: 9月19日,头版《新闻简报》栏中,一条82个字的简讯,署作者四人; 9月23日,头版《新闻简报》栏中,一条77个字的简讯后边,也署作者四人; 9月26日头版,360多字的消息,竟署五位作者。类似这种“排长队”的现象,在其他一些省、市报纸上也不乏其例。特别是在一长串名单的后边,又署上本报记者的名宇,明眼人一瞧,便知其中另有“奥妙”。  相似文献   

10.
在报刊上常看到一篇文章,甚至一条几十个字的消息和一则小幽默,也署有几个作者的姓名。这些文章是否凝聚了每个署名者的心血?如果是大家共同辛勤浇灌而就的“小芽”,那怕一句话新闻,也无可厚非。据笔者所知,不尽如此,其中有初学写作者,也有新闻行业中的老手。初学写作者所以把别人的大名挂在自己的作品上,主要是想利用在报刊上常有名、电台中常有声的老作者,为自己引路、押阵。另一种则是一些初出茅庐的作者不情愿地按论资排辈的方式,从新闻干事排到专职报道员,甚至把为自己盖公章的秘书的大名也挂在上面,在最后的3个方格内才选择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11.
编辑工作就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是多年来新闻工作中的一句流行语。它反映了编辑工作淡泊名利、埋头苦干的特点。今天这种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看到听到的许多新闻作品署有多位作者的名字,其中有的作者往往就是作品的编辑, 也有不少是记者兼编辑。剖析这种现象, 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对署名的职业道德问题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署名要严格     
写文章署名的问题,作为文坛上的一件事情,也颇有些讲究,它有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文风方面的问题。旧社会的情况不谈。新中国成立后,写文章署名,都由作者自便,真名也行,笔名亦可,作者们都郑重其事,风气是好的。谁知到了“文化大革命”,文章署名上也来了一场靠大革命”。“四人帮”反对报刊文章由个人署名。他们有个奇特的逻辑:“工人造机器不署名,农民打粮食不署名,你们知识分子写文章还署个什么名?”连稿费也取消了。但见各  相似文献   

13.
马得老,姓高,马得是他的名字。可因为他的作品历来只署“马得”,弄得常人以为先生姓马名得,如果叫“高马得”,倒反而知晓的人少了。这就像许多唱戏出名的老艺人,戏迷们只知道他(她)的艺名,真名却藏之深山了。马得老,最绝的活儿就是他的戏画。甭管多大的戏,也甭管是哪位“角儿”担纲,《挑滑车》也罢,《芦花荡》也罢,还是《秦香莲》、《杨贵妃》、《玉堂春》文戏武戏的,只要先生一高兴,铺开摊子,拿起管毫,屏神静气略一思索,在那柔涩的宣纸上,嚓嚓  相似文献   

14.
“个性化”,乃至“个性化阅读”的说法并非新意,传统图书时代就有,试问:哪一个人心中没有一个“个性化阅读”的渴望,只不过受环境和条件所限罢了.为什么?传统出版观念不提倡,出版模式不对接.移动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上述两个桎梏.  相似文献   

15.
编辑要处理好科技期刊论文的署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技期刊是由许多作者的论文组成的 ,一期刊物作者少则几十人 ,多则上百人 ,因此作者的署名问题不容忽视 ,应当引起编辑的高度重视。  1 署名问题是著作权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九条规定 :“著作权人包括 :(一 )作者 ;(二 )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著作权属于作者 ,作者一旦在作品上署了名 ,就享有了著作权 ,就承担了对作品负责 ,对读者、对社会负责的义务。署名代表作品是由谁创作的法律事实 ,这种法律事实是任何人也不能改变的。署名权受法律的保护 ,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  相似文献   

16.
在自己的作品上签上自己的名字,看起来是理所当然而又容易做到的事。但事实上并不这么简单。署名纠纷,古今中外皆有。近几年,我国大陆也日益多了起来。不仅有私下争议,有些还“法庭相见”。这些纠纷是怎么引起的?如何看待?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据我收集的资料,署名纠纷有以下几类: 冒名投稿也就是说,明明是自己写的文章,发表时却不署自己的名字,而署上别人的名字,况且没有人逼迫他,完全出于自愿。这种反常的现象该怎么解释呢?冒名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企图呢? 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1640年出版了他的长篇小  相似文献   

17.
编辑聊天记     
正好赶上个周末,几个搞编辑工作的朋友凑在一起,海阔天空地聊开了。不知是哪位饶有风趣地谈到了本行。他说:“咱们这班人在家当编者,出门访问是记者,自己写文章又成了作者。作者和编者往往是对立面,可在我们身上却统一了起来。”另一位搭腔了:“也别一概而论,咱们写文章的时候,也难免和编辑部闹些小意见,且不说他们改稿有  相似文献   

18.
什么叫侵犯版权?在目前我国还没有版权法的情况下,哪些行为可视为侵犯版权的行为呢? 为了保护作者的正当权益,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制定了版权法,授予作家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种种“专有权利”(作者享有哪些专有权利,请见(《出版工作》1983年第四期《著作权、版权和出版权是一回事吗?》一文)。不经作者授权或法律允许,擅自发表和利用他人的作品,或者说擅自行使作者的“专有权利”,就叫做侵犯版权。  相似文献   

19.
我们常说:“作者要下去,作品要上来.”“下去”就是观察积累生活,有了生活积累,才有“上来”的文章.什么是观察?观察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观察使  相似文献   

20.
本期透视的作品是获得北京市第十二届“北京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天价”为何请不动院士?》作者为北京晨报生活资讯部主任廖厚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