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艺舟双楫》在书法史与书法理论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崇高的地位。然作为大政治改革家,康有为不可能将书法与其理论批评看得很重。这是我们考察康氏的书学思想时首先应该注意的。即使康有为十分喜欢书法与书法理论,书法与书法理论在其心目中依然是“末艺”;而《广艺舟双楫》的撰写主要是“游岁暮”。当然在本书中,其大政治改革家之情怀与其政治思想肯定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熔铸于其中。  相似文献   

2.
康有为的“董氏学”思想对其《孔子改制考》的撰写有着深刻影响。为了证明孔子具有“改制”的资格,康有为借董仲舒之口来塑造孔子为“新王”的形象。同时,他还证明孔子的“改制思想”通过“口说”流传下来,而能够接续孔子“口说”的,则是董仲舒。他认为“托古”是孔子改制的重要特征,孔子的“托古”思想依靠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3.
《万木草堂藏画目》不仅是康有为书法艺术的珍品,也是康有为在绘画方面的理论著作。康有为自幼“性癖书画”。一八八九年,即他第一次上书清帝不达,遭封建顽固派攻讦,他复“洗心藏密,冥神却扫”(《广艺舟双楫序》),“日以读碑为事,尽观京师藏家之金石凡数千种”(《康南海自编年谱》)。他自己也擅长书法,临池之时,专用园笔,肆意逞豪,不避粗率;字风浑厚雄放,尤善作擘窠大字,是与清末吴昌硕、沈曾植齐名的书法家。他在包世臣论书的基础上,“发先识之复疑,窍后生之颐奥”,著《广艺舟双楫》,凡二十七篇。  相似文献   

4.
成书于1901年的《中庸注》是康有为折中中西思想,对儒家经典进行创造性诠释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庸注》中,康有为从儒家外王学的立场进行诠释,阐发变革改制以自强挽救民族危机;对孔子进行了神化和圣化;阐发了其新仁学的思想。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的疑古思想及其影响房德邻一、康有为疑古思想的要点康有为的疑古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中。《新学伪经考》刊行于1891年,是康有为在他的弟子陈千秋、梁启超等的协助下编纂的。这部书共14章,其主要内容,梁启超概括如下:...  相似文献   

6.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尊碑抑帖”的思想为近代碑学的兴起、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集碑学大成之一的《爨龙颜碑》无疑成为众多碑学家和书法爱好顶礼膜拜的“圣物”。本将分析此碑的成因、艺术特色等,探索碑学的共性,为学书指明学碑方向。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书坛出现了一种引人注意的现象——“碑学热”。清代著名学者阮元的《北碑南帖论》、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为确立碑学的地位而“伐木开道,作之先声”。沈鹏先生在《刘海粟书法》序中说:“清代阮元启端开辟了碑学道路,经过包世臣发扬光大,直到康有为集大成,形成了完整的碑学体系”。  相似文献   

8.
论康有为的书法思想及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书法家。他的书学理论著作《广艺舟双楫》,以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去对待传统的中国书法艺术。他的书法思想的变化有其文化基础 ,即哲学思想的变化、古典文化氛围的逐渐衰落和传统文化精神的转移。他的批评方法也与传统的批评方法有质的区别。他的书法实践把相对衰微的书法艺术带入勃兴 ,影响了整整几代人。康有为的书法思想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康有为哲学对其书学的渗透 康有为的书学与他的哲学思想几乎都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形成的。1891年,在陈千秋、梁启超的协助下,刻成《新学伪经考》,次年又刻成《孔子改制考》。这两部书是康有为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0.
付云 《教学考试》2023,(26):40-41
<正>戊戌变法作为重要的高考考点,频繁出现在高考真题中,比如2022年就有两道:全国甲卷第29题和全国乙卷第28题,其中2022年全国乙卷第28题涉及陈宝箴上奏请求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的影响。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打造成积极主张改革变法的形象,引发了多方的不满,这些矛盾不光有学术上的,更有政治上的。陈宝箴主张变法改革,为呵护湖南的维新思想,调和矛盾,上奏请求销毁《孔子改制考》。  相似文献   

11.
康有为的书法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有为提出“尊碑”、“体变”以及“缀法”诸学说,以“变”来求得事物的进步,推出《广艺舟双楫》书学体系,超越了晚清碑学之藩篱。与此同时,其身体力行的书法实践和书法艺术成就也是举世公认的。康氏的探索精神和开拓意识,给后人不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晚清民国,中国艺术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书画艺术文献的编撰与当时中国政治文化背景和学术思潮有着密切的关联,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刘熙栽的《书概》是我国书画艺术文献编撰史上较成功地使用阴阳辩证手法编撰的典型范例。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体例严谨、写作手法高妙,处处体现出尊魏卑唐、倡变求新的价值取向。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开了书画典籍文献系统分类之先河,渗透着很强的观念因素,使得本属于目录学著作的《书画书录解题》一书,深含思想观念的革新。  相似文献   

13.
<正>我是一个喜欢读书学、金石学书籍而又喜欢临碑的人,在旧社会里是常常借此来抵抗一些悲愤的。拙著《愚盒书话·小引》里有这样的几句话:"余性嗜六朝碑刻,上至秦分汉分三代文字。端居之暇,展玩临摹,每忘漏尽。盛暑祁寒,不复措意。倦则手披金石诸书,以分其勤。"那时是在南京,有二三年(1934-1937),确是这样过日子的。那时虽然读了不少书学书,但所爱的则是包世臣《艺舟双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信服的是汉末蔡邕  相似文献   

14.
二、艺术特点 《泰山金刚经》的艺术特点,可以用“雄、浑、丰、厚”(欧阳中石先生语)四字来概括。具体分析,有以下特征。 (一)笔法婉转通篆意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称:“榜书亦分方笔圆笔,亦导源于钟、卫者也。《经石峪》圆笔也,《白驹谷》方笔也,然以《经石峪》为第一。其笔意略同《郑文公》,草情篆韵,无所不备。”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对于《春秋》之义多有发挥,最显著的便是将其导向谶纬。受《春秋繁露》影响极深的《春秋纬》,于其中的受命改制思想既有所继承,又有所发展。其继承主要体现在二者都是以《春秋》为改制思想的发起点,皆为先言受命,后言改制;其变化则主要体现在以灾异为天命之征象、多言圣人受命、将三统说与新五德终始学说杂糅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康有为著《广艺舟双楫》的专章"卑唐第十二"的偏颇之处;从唐楷丰富的文化内涵、继承和创新、正大气象、宝贵遗产和尊唐的实践支持说明尊唐有理,从而论述了"卑唐"无理,尊唐有据。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康有为培养维新力量的万木草堂和维新理论著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孝》;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出版维新刊物——《中外纪闻》;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梁启超著作《变法通议》;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  相似文献   

18.
康有为是近代学术史的重要奠基人。本以其所《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对公羊学的发挥与托古改制说为主要研究内容,比较全面地阐述康有为的学术观点及其学术影响,并试图从当时学术界对其学术观点的不同评价中引申出学术评论的基本标准与科学规范,既考虑社会政治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又保持学术研究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是讨论古文经真伪的辨伪学的专著。但《新学伪经考》中的辨伪并非客观的学术研究,而是思想家手中论证自己先验思想正确性的工具和打击论敌的武器。这样的辨伪事实上背离了辨伪学应然性要求,步入了歧途。其文与学术精神是背道而驰的,有损于学术品德之客观与诚信。既有伤于学术,无益于思想建设,政治亦不享其利。康有为在历史上自有其地位,然不在其《新学伪经考》。  相似文献   

20.
关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思想渊源,学界在是否剽窃了廖平问题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此中的不足之处在于,多只局限于从言论的争吵中取得证据以证明此案,少有综观康有为全部著作以求勾勒其思想之流变,如忽略康有为的书学论著<广艺舟双辑>中的今文经学思想就是明证.其实,在著<广艺舟双楫>时期,康有为已经具有今文经学思想,并应用于书学理论研究,且形成完整的书学理论体系,康有为的今文经学思想的形成似与廖平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