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向春霖 《考试周刊》2008,(12):32-33
翻译是一门以理解为基础和目的的学科.本文从阐释学角度分析了翻译过程中文本阐释和译者的主体性的联系,说明了翻译是原文本的客观性和译者主体性的相互对话和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传统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限制了翻译研究的视野。近现代各种新学派的出现为译者的主体性得以张扬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译者对文本的主体性选择、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读以及译者作为译文的作者体现出的创造性是译者主体性的三大表现。  相似文献   

3.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一种再创造意识.它表现在译者接受原著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发挥.任何翻译活动都离不开译者对原作的再认识和理解.因此,不同译者对原著的期待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有不同之,因此译文也会受到译者的主体性的影响.本文试参考、比较《水浒传》两个英译版本—一赛珍珠及沙博理译本中的谶言翻译,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杨晓丽 《文教资料》2011,(13):33-35
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本文以阿瑟.威利的译作《猴》为例,通过描述译者的翻译目的、翻译文本的选择及翻译策略,分析考察《西游记》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翻译研究中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为背景,揭示了译者主体性过度发挥带来的隐患之一--文学文本解读空间的缩小甚至走向封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文学翻译应该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同时,在译文中保留或重建原文的解读空间,以尊重读者作为接受主体的主体性地位.  相似文献   

6.
论译者主体性在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中的呈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译者是翻译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译者对原语文本、翻译策略、译文风格的选择都充分体现其主体性.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是两种基本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不同翻译策略的选择也影响着译着主体性的呈现.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接受美学为指导,探讨了译者主体性,指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译者不能任意发挥主体性.制约译者主体性的因素来自原文文本、译文读者的主流社会文化和其文化知识以及译者自身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后现代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译者有着自己的意识形态、翻译方法和创造性的表达.而在互文的网络中,原作的意义不再确定不变.译者主体性和互文文本相互作用而形成了多样的译本.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译者要忠实于作者,要追寻作者的真实意图、文本的客观意义.作者与文本的地位高高凌驾于译者之上.译者要压抑自己的主体性,在译作中隐形。本文探讨了古今译者地位的变化、文学作品意义的来源.以及接受美学视域下译者的主体性,把接受美学运用于翻译研究,肯定了译者在作品翻译中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张涵  姜诚 《英语广场》2021,(10):29-32
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在理解原文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知背景,将原文本转化为目的语表达出来。中国古诗词翻译需要译者发挥其创造性。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讨论诗词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讨论诗词英译中兼顾作者、文本、译者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随着翻译研究的逐渐深入,译者的主体性受到了翻译界越来越多的关注。试图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讨论和研究译者主体性问题,并以大卫·霍克思的《红楼梦》英译本中的部分词句和段落为分析文本,探讨面对文化的差异,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和阐释以及选择翻译策略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2.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13.
译者的主体性是现今翻译研究的热门话题。通过对黄源深《简·爱》译本的分析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阐释和表达等方面都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强调译者的主体性既可以使译者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提高译者在学术界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个理解、解释文本意义的过程,译者在这个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至关重要。由于意义是翻译的核心任务,不同的意义观会导致对译者主体作用不同的理解,本文以现代阐释学理论为基点,指出文本意义不光具有确定性,也同时具有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它依赖于译者的能动参与,是译者和文本对话后的产物,意义的双重性给予译者主体性发挥一定的限定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主体性作出了新的阐释。文章在简要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的基础上,分析女翻译家朱虹的翻译文本《女人的"一样"和"不一样"》,从女性主义翻译观视角来研究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张瑞玲 《文教资料》2010,(29):61-63
影视语言的特征、字幕的时空与文本限制因素等表明。字幕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不客忽视。本文以翻译阐释学派理论奠基者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框架,以动画电影《料理鼠王》为例分析了阐释学理论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具体指导字幕翻译,以及在此过程中字幕译者如何发挥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接受美学关于文本的不确定性及"图式化视界"框架下的文本"空白点"理论,对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发挥不无启迪意义。一方面,有助于从语义空白、内涵空白和价值空白三个方面对文学翻译中原文文本的开放性进行分析,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主体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论述原文文本的框架与"空白点"制约译者对原文进行再创造的程度,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也会受到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原作者对原文文本的控制权。  相似文献   

18.
译者是从事翻译活动的主体,译本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译者的风格、能力、创造性会在文本翻译中体现出来。早期的翻译主张忠实原作,主要分析译本是否完整传达原作的意图等,而忽略了译者主体性。如今,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得到重视,从"隐身人"走到台前。本文主要探究郭沫若译《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以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为依据,具体分析在交际翻译指导下,译者在广告文本翻译中实与虚处理、单位转化和译者主体性方面体现出的翻译策略。通过实例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广告文体时,应以译入语读者的反应为中心,以劝导广告译文读者购买产品、接受服务为目标,并将这一思想贯穿到以实与虚处理、单位转化和译者主体性体现为代表的一系列策略中,以期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3,(A2):21-22
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视角出发,阐述了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文本阐释中的地位:译者同时也是原文的读者,作为接受主体,他总是随己之意认知和体味文本客体,从中获得不同的信息,作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将文本中的含蓄部分明确化,未定部分具体化。同时又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限度,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翻译的忠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