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翔  唐存琛 《图书馆》2020,(2):68-74
突发公共事件舆情从潜伏期到平静期造成了远超事件本身的衍生效应。在事件趋于消散后的一段周期内,舆情仍对社会产生影响、构成风险。文章基于风险社会与公共政策分析理论,对后舆情时期的事件与公众态度趋向、社会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政务舆情事件例证政府行为变革的模式,论证了在后舆情时期应对社会风险做出的组织与管理改良、制度与决策调整等方面行为的必要性及其可引导并控制舆情反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各种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所产生的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同样明显,政府的公权力在面对公众高涨的舆论压力之时往往陷入"塔西佗陷阱"。本文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形成"塔西佗陷阱"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网络舆情中的"塔西佗陷阱"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一般来说,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具有负面性、不确定性、危害性乃至灾难性,并携带规模信息量和形象的杀伤力,一直以来都是新闻的竞技场,容易产生热点效应。2013年3月4日一个两个月大的男婴丢失事件成为长春全城关注的焦点。在此次突发事件中,媒体报道反映了自身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正网络舆情爆发的快速性和不可控性,使得公共突发事件频频发生,对各级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提出挑战。许多政府部门因为缺少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经验,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足,在网络突发事件面前表现出失声或者失言的现象。面对突发危机事件或者敏感问题时,地方政府的缺席和失语是不能缓和事态和化解矛盾的。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掌握舆情特点的同时,还要辩证地认识到网络舆情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网络民意的表达。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极易引发公众恐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全面剖析导致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触发的多重因果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采用NCA与fsQCA相融合的方法,选取2020—2022年有关新冠疫情的90个网络舆情事件作为研究材料,基于PSR框架的视角,探究了舆论聚合、传播渠道、权威媒体、公众关注、事件热度、时间跨度、危害程度7个前因条件的要素组态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单个因素不构成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必要条件,单个因素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的作用是有限的;挖掘出了9种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条件组态,事件热度、权威媒体、公众关注为核心条件;归纳出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触发机制的三种理论驱动模式,即事件驱动型、权威主导型、公众诉求型。以期提高政府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精度和效率,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彭广林 《新闻界》2014,(1):32-35
本文试图以临武瓜农死亡事件中的政府舆情管理工作为个案,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基本范式及其弊端,进而探讨突发事件舆情管理机制变革与创新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张丽娟  罗娟 《青年记者》2012,(23):51-52
网民行为对舆情事件的放大效应 1."焦点聚集"效应.在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的生成阶段,网民对某一事件进行网络曝光,会使原本沉默的事件立即暴露在网络公众面前,并在极短时间内引起大量网民的关注,形成网络焦点事件.网民曝光造成事件焦点的形成,可以称为"焦点聚集"效应."焦点聚集"效应使社会公众对原事件从俯瞰式的高度扩散的认知,转换为显微镜式的高度集中的凝视.  相似文献   

8.
孙健 《声屏世界》2011,(5):11-12
江苏响水,一句流言竟引发万千群众逃往县城。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事件渐渐增多,而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则考验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与公信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危机事件的传播规律和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政府与传媒都应适时更新舆情应对观念,提高舆情应对能力,立足于服务群众,及时主动地提供资讯,为群众释疑解惑,在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中彰显公信力和权威性,将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8,(6):56-63
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复杂系统,媒介、网民、政府等舆情构成要素在不同类型舆情事件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本文基于社会协同理论,运用内容分析法,探讨媒介、网民、政府在舆情事件中的参与角色与作用。研究发现,媒介、网民、政府存在不同信息偏好,网络媒介在舆情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网民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态度倾向存在差异,网络意见领袖主要出现在文化体育、企业财经和教育舆情事件中,网络动员现象在环境、食品安全和文化体育舆情事件中更为普遍;政府对不同类型舆情事件的干预时效、干预方式不同,少有事件能推动政府政策修改。社会现实是舆情事件产生的土壤,社会心态是舆情事件传播的动力,社会管理者应该在把握网民心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媒介特点引导舆论,确保网络舆论场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0.
2007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是中国网络舆论继续活跃的一年.以重庆征地拆迁"钉子户"事件和山西"黑砖窑"事件为代表,网民对突发事件和社会事务踊跃发表意见,形成了若干轮较大规模、较强力度的网络舆论,对事件的解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2007年也是中国政府对互联网舆情的引导工作趋于稳健和有序的一年.中央政府要求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不少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互联网反映出的社情民意,在网络舆情的应对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教训.本文将扫描200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重大话题,从中透视本年度中国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演变趋势,分析政府处理互联网舆情的得失.  相似文献   

11.
继风靡2009年的天价烟局长落马贾君鹏躲猫猫等事件后,2010年中国网络舆情持续高发,我爸是李刚、辽宁庄河市千人下跪上访、富士康员工跳楼等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各种社会突发事件、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经媒体报道尤其是互联网迅速传播,在公众中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或观点。简而言之,网络舆情可以理解为公众对社会热点事件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可俗称为网民的社会政治态度[1]。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已达4.2亿,手机用户激增,微博客强势兴起,发展迅猛,QQMSN群超过5000万个,人人网、开心网等SNS社区依旧火爆,用户过亿。因此,如何把握网络传播规律,积极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微信等自媒体的迅猛发展使社会传媒生态系统发生巨变。本文以"绥中东戴河新区宰客,旅游市场混乱"微舆情事件为例,通过试析微舆情传播特点、舆情危机表现力等,阐述市县两级政府在微舆情事件中化解危机的具体操作,以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芝 《新闻知识》2012,(8):31-32,22
目前,高校面临着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下多元化社会思潮带来的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各类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如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媒手段日益丰富,这些突发事件一旦被媒体聚焦,不仅成为网络新闻报道的热点话题,也构成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内容。因此,如何科学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有效地预警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伤亡和损失,是高校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一、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现状(一)网络舆情的含义和特点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现状及做好突发事件报道必须处理好的一些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处理好“媒体报道与政府组织突发事件处置”、“媒体社会责任与自身影响力”、“记者热情投入与理胜思考”、“传统主流媒体与网络媒体互动”等关系,才能使突发事件报道产生稳定社会、化解危机的功效。  相似文献   

15.
“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因其戏剧性的矛盾及舆情态势的多次转变成为了网络热门的话题之一.媒体报道的事实细节缺乏和情感偏向加之医院、逝者亲属、民众三者之间的摩擦不断升级,使得这其原本普通的案件在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今社会中升级为全国性的公众事件,也使其成为反映媒体失衡报道的典型.本文从“湖南湘潭产妇死亡事件”的新闻报道入手,通过对媒体报道和舆情态势双重维度进行分析,揭示事件中媒体失衡报道造成的社会影响,旨在为舆论监督下媒体社会责任的建构提供有效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一个突发事件发生,由于传播报道引起的舆情讨论和事件应急处置中存在问题,可能会衍生出“次生事件”或造成“二次损伤”,这会使得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更加艰难。本文以“方大国殴打空姐”事件为例,通过对整个事件中主要舆情和二次损伤的分析,概括了突发事件中二次损伤的一般成因,并对如何有效地减少突发事件中的二次损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斌 《记者摇篮》2012,(12):32-33
突发事件报道是衡量一个新闻媒体综合实力、组织指挥水平和新闻队伍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它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由于其"突发性"和"灾难性"等自身的特点,往往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  相似文献   

18.
“福建南平校园血案”报道之后,广东、江苏等地也接连发生了同类事件,同样“富士康连环跳事件”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下,愈演愈烈。不可否认,新闻媒体在报道这类涉及“绝望族”的报道时在新闻内容的采写、版面的编排以及深度挖掘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而致使这类事件产生了“维特效应”,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新闻媒体应该从职业道德、舆论导向上审视自己,给予“绝望族”更多的人文关怀,避免“维特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略论“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道中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助非典、禽流感等疫情的报道经验,我国媒体在此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报道中因其更为成熟的表现广受褒扬;但综观前一时期的媒体报道,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本文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媒体报道和产生的传播效果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前一时间段内的媒体报道进行反思,找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为此后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的媒体行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12年春节期间爆出的三亚宰客事件曾引发舆论热议,2015年国庆假期发生的青岛“天价虾”事件又成为舆情热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及移动网络的普及,由旅游突发事件引起的舆情事件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如何应对旅游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成为旅游目的地政府和旅游行业企业需要研究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