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文论已出现了五次大转向:人学转向、神学转向、认识论转向、语言论转向和文化论转向。现代意义上的西方文论已从19世纪中叶的"文学理论"演变成为20世纪中叶的"批评理论",进而在本世纪初蜕变成为"品评天下"的"理论",出现了高度哲学化和去文学化的倾向。西方文论的历史蜕变是西方社会和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建设当代中国文论话语时,应吸取西方文论历史蜕变的经验教训,继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传统,立足当代中国的文学实践,走富有民族特色的文论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之后西方文论成为文论的主要资源,中国文论走上了追随西方文论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在翻译引进西方文论的过程中,翻译主体发生了创造性叛逆和突变。这一时期中国文论话语的走向进入了两难境地,当前只有以自身的文论规则来创造性消化吸收西方文论话语,才能真正的做到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中国文论才能在和西方文论的交流碰撞中进行现代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是个非常繁复的概念,但是它又有一定的统一性:价值层面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精神层面的直线向前、视野开阔、"反传统"是其突出特征。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指的是文学理论追求自主性、走向多元、否定自我、不断超越。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理论出于自身理论建构的需要及在西方现代文论的影响之下,进行了现代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4.
中华文化宏大广博,在古代漫长的历史中处于主流地位,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文化首次受到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相应地,中国文论也受到西方文论话语的渗入,此后便一直借用西方文论的话语体系作为文艺理论的正统。在西方文论华丽外衣的掩盖下,20世纪中国文论实质是色厉内荏。治愈中国"文论失语症"已成为实现中国文论独立创新的必由之路。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文论创新"的概述,阐述对中国文论创新的思考,以期未来能真正实现中国文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是西方文论蓬勃发展的时代,多元文论的碰撞、交融、转型等成为西方文论的发展趋势。本文梳理了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主要从社会发展与社会变革、哲学与美学思潮、语言学与语言哲学几个方面探究其对文论变革的影响,以期在当下中国文论话语转型的语境下,借鉴西方文论变革中富有意义的成分来发展本土文论,丰富我国文论建设。  相似文献   

6.
文学理论是文化的载体。深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的中国古代文论是"深情"的,与之相比,主客二分、主客二元对立观念影响下的西方文论则显得较为客观,较为"无情"。这种"深情"和"无情"对比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善与真的不同,二是情与理的差异,三是文学与哲学的区别。中西文论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比较中西文论的不同,旨在展开中西文化的对话,求同存异,促进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从而使中国文论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7.
《甘肃高师学报》2022,(4):55-59
20世纪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是中国古典文论、西方近现代文论相互区别、碰撞、吸收、会通,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学术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发轫期、创建期、发展期、基本形成期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西方文论大规模地政治化了,成为"文化政治"的一部分。此问题已经引起中外学界的重视,但是,从总体上宏观地探讨文化政治与文学理论之关联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化政治概念需要界定,文化政治对文学理论影响的整体面貌有待梳理,该问题的研究对"文学政治学"学科的理论价值尚待发掘。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是中国古典文论、西方近现代文论相互区别、碰撞、吸收、会通,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学术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发轫期、创建期、发展期、基本形成期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0.
1980年代以来,我国对英伽登现象学文论的研究一直存在着"韦勒克化的英伽登"现象。这种现象的发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西方文论的引进中,主要从英语世界获取西方文论资源的结果。若干事实表明"韦勒克化的英伽登"不是真正的英伽登。我国对现象学美学文论的研究确实需要重新起步。而且对当代西方文论和世界文论的引进、评述和借鉴,应当摆脱片面依赖美国化理论的学术倾向,直接面对全球文学理论的真实事实,研究各种不同语种理论文本、不同语种理论流派的特殊理论贡献,书写中国化的西方文论、世界文论论著。  相似文献   

11.
对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现代性"话语进行梳理和反思,就会发现90年代学术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研究范式的转换,即从"一种现代性"到"两种现代性"。这在"现代性"话语的理论选择、关注焦点及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研究方式上都有所体现,从而显示出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在建国后十七年新中国的知识分子群体中,郭沫若作为有着五四背景的“左翼”知识分子,其私下的思想言论与时代的政治内容似有断裂之处,这为今天的人们在多个层面解读郭沫若提供了可能。但是,如果深入到郭沫若政治心态的内部,我们将会发现,作为有着五四“自由主义”思想背景的“左翼”知识分子,其政冶价值取向恰恰是理性和信仰层面双重选择的结果。其盲从与崇拜也深深根植于传统文化心态之中。因此,对断裂的颠覆性解读,就可能不仅误读了郭沫若,而且,还将导致对近现代史上中国政治文化走向的肤浅化理解。这显然是对历史的悲剧意蕴缺乏深刻领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永明声律论的出现,实现了从自然声律向人为声律的转变,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从它出现之时起,历代士对其评价褒贬不一。进入20世纪后,随着西方新思潮及新的学研究方法的涌入.对永明声律论的研究也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综观20世纪对永明声律说的研究,在四声究竟肇始于何人、四声与五音之关系、四声八病产生的具体时间以及“八病”的具体内容等问题上,仍存在诸多的分歧,需要对其进行归纳梳理,以期明其源流,究其原因,推动未来的永明声律说研究。  相似文献   

14.
写实主义(亦称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最早引入这一概念的始于梁启超1902年的重要文章《论小说与群活的关系》一文。在20世纪西学东渐的话语实践中,不论是围绕写实主义命名权的话语争夺,抑或是对它的具体阐释与实践,都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特色”的印痕,本土化过程中的重重过滤与筛选,把本来属于文学方法论层面上的命题,一度畸变成了文学本体论意义上话语霸权,使当代中国文学陷入了越走越窄的文化死胡同。论文就“写实”在20世纪中国文化语境中的尴尬遭遇,从现代性的视角作出了宏观的梳理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然而,20世纪以来的“百年美学”却是西方美学体系直接影响下的产物。作为一种知识背景、学术资源,西方美学对建构20世纪中国美学确实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中国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审美体验方式。一味地用西方美学的逻辑与体系来套用中国美学,而忽视中国古典美学自身的特点,必然会丧失其独特魁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必须以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为学术基点,有选择地利用西方的学术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和定义的出现,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文学的观念、理论批评和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纵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坛近70年的理论行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它的接受和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为认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是检测中国文学和俄苏文学关系的一张晴雨表,并从特定层面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自身演变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一种文化立场或知识立场,将其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利于对传统政治社会学方法论和文学史观进行全面改造,有效地整合既有文学史观念,扩展研究内涵,开拓新的研究方向。20世纪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范畴或主要阶段:启蒙现代性、现代性文化分层、现代性整合。知识拜物教理论和方法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本土现代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英美新批评文论价值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英美新批评文论的语言学——科学取向出发,阐述了新批评文学理论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的主要观点和对传统西方文论产生的重要影响及反拨推动作用。以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走势为导向,对这派理论已有的评价以及实践价值进行了重新审视和深入探究。以科学态度进行客观地评价,冷静地学习、借鉴新批评理论的合理内核,对新世纪拓展我们的理论视野,把握西方文论发展脉络,深入研究当代西方文论,海纳百川、多元共处,从而更新我们的思维模式,丰富我国文论建设,适当调整我们的批评定势,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传统哲学和现代社会现实的影响,中国现代美学家在引进西方审美理论时,创造性地把审美和功用结合起来,形成了中国现代特殊的审美功能论。以此理论为视角,可以重新认识20世纪那些审美性文学的内在意义。极端审美论和极端功利论均对文学的健康发展无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