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唐代诗评家皎然提出的"至丽而自然"说为中心,考察古代诗论中的中道自然观进行,可以看出,皎然的自然观更多地继承了盛唐风神,将之归入盛唐诗学的范畴更为合理。中道自然观渐渐淡出了后代诗论家的关注视野。  相似文献   

2.
以唐代诗评家皎然提出的"至丽而自然"说为中心,考察古代诗论中的中道自然观进行,可以看出,皎然的自然观更多地继承了盛唐风神,将之归入盛唐诗学的范畴更为合理。中道自然观渐渐淡出了后代诗论家的关注视野。  相似文献   

3.
近三十年来,教育政策研究逐步发展成为教育学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教育政策研究把当代教育问题置于宏观的历史与社会视野中展开论说,为人们深刻理解当代教育问题提供了另外一种视角或思维方式.教育政策研究是首都基础教育学科群建设项目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成熟,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研究视野、研究范式和研究特色的过程.首都基础教育学科群的教育政策研究团队以学术共同体的方式运行,已形成一支由共同学术兴趣联结,包括校内外和国内外学术力量、政策实践者和政策研究者在内的开放的、相对稳固的研究队伍.首都基础教育学科群将继续发挥在教育政策研究上的优势,扎根于我国的社会现实,搭建高质量的教育政策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4.
郭绍虞的诗学语言批评,是其中国诗学批评的有机构成.他坚守文学与语言相结合的学术理念,注重研究中国诗学语言的形式特征,探寻中国诗学语言的音乐美,重视民间语言及其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郭绍虞的中国诗学语言批评,自然延伸到文体学,形成了浑然一体的知识场,从而凸显出现代学术意识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始于20世纪初的中西文化的融合,中国古典诗学在借鉴西方诗学理论的文化背景中得以成长壮大,而新时期对传统文化的呼唤和复归则又使我国的古典诗学研究逐渐走上日益关注本民族文化特色之路。在此学术语境中,刘怀荣先生的《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继承了传统诗学研究的成就,并在概念理解、体系设置、问题意识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对以赋、比、兴所代表的我国古典诗学体系作出了富有新意的阐述,这无疑标志了我国传统诗学研究在当前的新开拓,更为后来者指明了我国诗学乃至传统文化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三个问题:一、全球视野和中国修辞学学科形象重建;二、全球视野和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创新动能;三、全球视野和中西修辞学研究学术智慧的双向流动.作者认为:中国修辞学融入全球视野中的同类研究格局,需要消化外部智慧,更需要以自己的学术形象和民族身份的清晰度,进入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7.
2009年11月20-21日,"闻一多诞辰110周年纪念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行.此次会议从多维视野中研究闻一多新诗创作、理论和批评,发掘闻一多诗学的贡献及其当代意义.会议的主题没有局限于以往单方面来解释闻一多人生和精神的传统思维模式,而是将他置于20世纪民族国家的理想建构和新诗现代化转型的话语谱系中加以考察,进一步梳理和反思其人格精神内涵的变化历程.另外,对闻一多学术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再研究,成为闻学研究交叉性和互渗性的重要体现,它要求研究者在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的基础上,兼有相关知识的学术视野,运用学科互补的优势拓宽研究思路和学术领域.此次会议还改选了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的理事会.  相似文献   

8.
正为推动认知诗学与认知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全国认知诗学研究会举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承办的第三届认知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认知诗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17年11月18-19日在北京召开。届时,Mark Turner、Peter Stockwell、Liza Zunshine、Charles Forceville、Nancy Easterlin、Ellen Spolsky等国外知名学者将应邀与会。会议主题:认知诗学——探索与对话议题包括:1.认知诗学与认知文学研究新动向;2.理论与实践;3.认知叙事学;4.认知诗学与跨媒介研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逐步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学术水平还不高。更深入且有突破性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既要在研读原著上下功夫,还要有突破前人研究范式的学术勇气。  相似文献   

10.
“忧生”情怀是王国维的“忧生诗学”建构的原动力,其“忧生诗学”的产生是中西文化、诗学交融化合的产物当代理论界同样处于中西两种文化的碰撞、消解与融会的时代,如何学习王国维中西文化交融的学术态度以及宽广的学术视野,并把人生问题的探问与学术活动或诗学创造相贯通的方法,以化别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建构出有中国特色的诗学理论,这就是王国维“忧生”诗学建构带给我们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通过1990-2020年高校教学督导研究文献可视化分析,梳理和评析我国高校教学督导研究历程、问题及发展趋势.三十年的教学督导研究经历了缓慢增长阶段、快速增长阶段、逐渐下降阶段.从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当前的教学督导研究仍然存在研究视角狭窄、研究主题不受重视、研究缺乏合作与交流等问题.未来教学督导在研究中需要加强学术交流,构建督导研究共同体;开阔研究视野,注重研究创新;深化理论研究,强化研究的方法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正【主持人语】在中国新诗诞生百年之际,新诗建设的话题更多地为人关注。新诗建设话题很多,形式建设无疑是其中的热门话题。最近两年,多地举行学术研讨会;《诗探索》开设理论专栏,专题讨论新诗形式建设问题。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新诗形式美学对话会"于2018年6月在重庆举行,来自安徽、陕西、江苏、福建、四川以及重庆等地50余名学者和诗人参加学术研讨,从多角度就新诗形式建设问题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13.
清代是个学术的时代,尽管经有古今之分,学有汉宋之异,但追求学术的独创性、实证学风和学术吏视野,始终是清代学术最显豁的特征,也是清代诗学的学术精神和方法论背景。清代诗学虽不以原创性为突出特征,但力求突破前人藩篱的创新意识与实证学风相结合,却带来理论阐释、诗人评论及作品分析上空前的深刘和细致,对学术史研究的重视更赋予它善于总结前代理论遗产、推源溯流、包容古今的集大成色彩。清代诗学家评论当代诗歌的历史感、讨论理论问题的学术史意识和诗歌史研究的热情,无不显出其学术精神与当代学术的相通。本有鉴于此,试图从清代诗学的学术精神入手,探讨清代诗学的学术史特征,从清代诗学述的丰富性、专门性和实证性来看清代诗学的学术性,从历代诗学献整理、传统诗学阐释和诗歌史研究三个方面论述清代诗学整体上的集大成意义。  相似文献   

14.
比较诗学群体的崛起在于敏感地意识到,中国诗学迫切需要主动将自身整合入世界文学理论的话语系统,通过与西方诗学的沟通和交流改变边缘的国际学术处境.比较诗学在推进过程中有得有失,其中刘若愚在《中国文学理论》中借鉴《镜与灯》的理论框架而构建的循环系统和六种理论,无论在出发点、成功处还是存在的缺欠都具有典型意义.本文在简要勾勒刘若愚的理论体系并说明其正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刘若愚和艾布拉姆斯在历史语境下各自面临的中西诗学的学理背景,对比两人的理论分类方法及其实际运作情况,试探讨刘若愚以他山之石攻玉的若干失当之处,作为对中国诗学进入世界性文学理论视野路径的方法论反思.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着两大基本研究路径:一者可以称为“审美诗学”,一者可以称为“文化诗学”.前者以个体性审美经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释文学文本的基本构成、风格特征、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以及文学的创作与接受过程的心理机制、文学的审美价值等,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后者以审美经验与社会文化诸因素的整体关联性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包括文本构成、修辞技巧等形式范畴在内的各种文学现象在形成过程中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复杂联系,回答“为什么”和“意味着或表征着什么”的问题.就西方而言,审美诗学属于“现代性”范畴,是所谓“审美现代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诗学”则与“后现代性”相关联,是一种饱含反思性与颠覆性的文学理论研究路向.就中国的情况而言,则“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又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渊源与理论特性.近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审美诗学与文化诗学和西方学界相比呈现出一种错位,对于这种“错位”现象不能仅仅从学术影响的“时间差”角度来解释,根本上乃是社会现实的需要使然.今日中国的文化诗学正在成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文学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文化诗学理论进入我国文艺理论视野后,为学者们提出了全新的角度和要求。如何才能超越和创新之前的文学理论,思考未来的学术走向和前途成为他们所关注的热点之一。如何在现阶段发展我国的文化诗学理论?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诗学理论,不仅需综合历史、文化、文学等诸多因素,还需要充分尊重和认识我国的文化主体意识,这样才能形成中国文化诗学批评和实践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修辞学文摘     
上世纪60年代末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创立了互文性理论,80年代起互文性理论被逐渐译介入中国。《当代修辞学》2013年第5期发表刘斐的《三十余年来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该文将三十余年来互文性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属于互文性理论的早期译介期;第二阶段为上世纪90年代,属于系统引介期;第三阶段为本世纪以来的逐步繁荣期。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三十年来中西互文关系研究,指出中西互文存在着广阔的对话空间。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诗学发生的背景,以及发展过程,一直都是在"西方"与"本土"之间游走选择,这也构成了中国诗学研究的世纪性命题.因此,<体土语境与西方资源>的学术贡献在于重新辨析历史材料,重新梳理和界定丰富复杂的中国现代诗学现象,重新探究和还原具体生动的中国诗学研究中的"中外诗学关系".这是在新的学术语境中对一个重大命题的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9.
坚守中国学术本位、娴熟运用中国诗学话语的艺术技巧和深厚的传统学术素养,这种学术价值追求对当下学界倡导之中国气派、中国学术、中国话语无疑是一份积极的响应。对诗话的校注过程,也是校注者和经典对话、和传统交流的过程,既能够引领读者感受到经典的温情,也能够引领读者体会到传统的亲切。  相似文献   

20.
<正>自首届认知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重庆)成功举办以来,认知诗学在国内发展迅速,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为进一步推动认知诗学研究深入发展,认知诗学研究会将于2014年11月13日—11月16日在广西桂林召开第三届认知诗学高层论坛。论坛由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国内外知名学者如Gerard Steen、Geoff Hall等将应邀与会,同时将举行"认知诗学译丛"的启动和《认知诗学与界面研究》刊物的首发仪式。主题:实践中的认知诗学议题:1.认知诗学的研究目的和方法论特征2.认知诗学与小说研究3.认知诗学与诗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