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鸦片战争后,英法等国的教会利用其本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在华办学的权利,开办了包括教会幼稚园在内的一系列教会学校,教会幼稚师范学校随之而生。中国近代教会幼稚师范学校作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具有浓厚的殖民性与宗教性。但其引进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幼儿师范教育模式,是传播西方教育思想的载体,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幼儿师范教育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民族再生”观念的推动下,法国革命家在破除宗教束缚、弘扬共和主义精神的政治革命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由于革命家自身浓厚的宗教情结,导致了大革命在宗教问题上经历了教会改革、非基督教化运动和创立公民宗教信仰的一渡三折。  相似文献   

3.
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不是按西方传教士原来的意愿(传教)发展,而是沿着一条既定的线路发展的。为适应中国特定的历史环境,教会大学经历了中国化的复杂过程。在初步探讨教会大学中国化历程内外部原因的基础上,分析了教会大学中国化在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意义,旨在正确认识教会大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华的外国教会幼儿教育作为特定的历史产物,在新中国成立后结柬了它的历史命运.考察教会幼儿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在中国幼儿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阻碍问题,探讨中国幼儿教育在近代化进程中对教会幼儿教育的突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福建教会幼稚园经历了步履维艰、初步发展、迅速成长和动荡取缔四个阶段。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教会幼稚园扮演者双重角色,一面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殖民主义为帝国主义的侵华事业用软刀子杀人,另一面却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加快了中国幼儿教育近代化的脚步。福建教会幼稚园因着人文地理优势突显了其办学特色,作为近代幼稚园的范本,它是我国近代学前教育改革的催化剂,同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徐敢良 《文教资料》2006,(21):28-29
中国古代虽有女教,但无女学,没有正式的女子学校教育。到了近代,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兴办教会女学,在其启蒙下,妇女的教育权利及其自身价值逐步被国人关注。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缓慢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端。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创办与西方传教士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说传教士创办了中国第一批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先驱者,同时也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发挥了推动作用。美国传教士狄考文所办的登州文会馆被称为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同时也是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它不论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还是在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上都具有突破性与里程碑性质的影响。狄考文之所以会成为在华创办教会大学的先驱者,既是由于当时历史潮流的驱动,也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及人生感悟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教会出版机构在中国翻译出版业中处于一统天下的垄断地位。作为这一时期西方教会出版机构的典型代表,墨海书馆发起了大量的翻译出版活动,如翻译出版西学书籍、创办报纸杂志等。虽然其动因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宗教、传播教义,客观上却促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现代出版业和报业的兴起。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近代中国经历了从片面传播到广泛传播、正式确立,进而实现本土化、民族化.这一历史过程.折射了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演进趋势.面临看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中国现实妇女问题的双重挑战,创新与发展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化的惟一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教会中学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草创、扩张、兴盛、衰退四个阶段。教会中学传播西学,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和对象,对我国中学教育的产生有直接示范作用,对我国教育体系的完善产生重要影响,教会中学的管理、教学模式对传统教育模式冲击很大,加速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同时,我们也要认清其文化渗透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戈鲲化是美国哈佛大学于1879年聘任的首位汉语教师。在美期间,他极力传播中国诗词。其主要方式包括撰写中国诗词译本《华质英文》、创作赠诗给美国友人、公开朗诵中国诗词等。透过历史文化视角,戈鲲化的中国诗词传播实践具有重大意义。他传播了中国古典诗词、更新了中国人形象、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了美国汉学发展。同时,也启示着当今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基本态度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可和自信、内容方面先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力要求强调具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水平,还要联络团结好汉学家作为外部助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基督教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其传播主要有三种途径:教会内部传播、报刊出版传播和网络空间传播。虽然这三种传播途径往往是共时存在,但仍然存在着一条线性的发展历程。考察这个发展历程,一方面可以解读基督教文化在新时期以来中国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中窥探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精神的观念变化。而中国基督教文学则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坚定了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教育的早期现代化是在内外双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起步的,是一个人为引进并积极推动的过程,而并非西方国家那样自然而然地水到渠成,在这个过程中,政治精英、绅商阶层,教会势力,留学生群体构成了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的基本动力集团。  相似文献   

14.
中国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强调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是教会女子大学进入中国的重要社会历史背景。传教士在中国率先创办女子大学的初衷是为了培养高层次的女性神职人员,以利于更广泛地传播基督福音,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教会大学在发展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方面的开创之功。中国的教会女子大学经历了从"传教机构"到"教育机构"的功能转变。  相似文献   

15.
清末教会大学为我国提供了传播西方教育思想的重要渠道,在改变清末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教会大学所带来的西方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刺激和动摇了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起着某种程度的导向作用,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西方"欧风美雨"的影响和自身近代化要求相结合的产物,是客观发展的进程,也是主观适应的过程。教育作为社会子系统,其近代化的过程必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教会教育必然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山西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对教会教育的抵制、教会教育的世俗化以及山西本土教育发展的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基督徒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本色化运动,其目的是消除基督教的"洋教"色彩,使之适应中国化的处境.在华的西方传教士始终参与了这一过程.部分开明的传教士检讨自身存在的问题,主张在传教方式与态度上作出相应的调整,提出了建立本色教会的主张;但也有部分传教士对此表示忧虑与抵制.他们的这场讨论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本色化教会的底线,对中国教会的本色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从三途并行向一途独进,三足鼎立向一家称雄的转变,这种转变既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但同时有其失误:一是经典文本与阐释文本的混杂性,二是翻译传播中的双重间接性;三是注重政治功利的实用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当代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经典著作评注期,二是理论体系探讨期,三是当代形态建构期,而每个时期的研究都各有侧重点与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百年的传播与研究,具有三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一是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二是推动了中国文艺理论批评的转型,三是影响了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但同时也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创新精神,二是二元对立思维,三是研究方法和思想资源单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面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发展的双重问题,迫切需要提高对其主体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内涵的正确界定,可以在明确主体不同类型和功能地位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最终实现主体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的相互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0.
民国初年,在前期自治的训练、五四运动的催生、自治思潮的传播以及民主制度的构建等因素推动下,学生逐渐获得参与大学管理权。学生自治会的成立是学生参与大学管理的重要体现和组织保障。以学生自治会为考察中心,民国时期学生参与大学管理大致经历了自由化、制度化、战时化和进步化4个发展阶段,呈现出教育性与政治性双重变奏、自治与他治相互博弈、民主性与民族性相互交织、反思与革新协同并进的发展特征。深入探究民国时期学生参与大学管理的缘起、实践与特征,对凸显民国时期学生人的形象和主体身份形成的脉络、丰富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管理史研究以及推进当代学生组织高质量参与大学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