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巅峰时期的又一力作,悲剧艺术展现了被毁灭的美,具有长久而强烈的情感渲染力,深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本文以独特的悲剧审美视角,重点解析了《老人与海》这部巨著中所蕴含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2.
<正>悲剧之所以叫做悲剧,就是因其对美的毁灭,就是指主体受到苦难、毁灭后所迸发的一种意志。悲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可避免和不幸,这也正是吸引人的地方。在《孔雀东南飞》中,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悲剧正是《孔雀东南飞》的成功之处。文章讲述的是这对年轻、纯洁、善良的男女为爱情而死亡的故事。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孔雀东南飞》的内容都是典型的悲剧,且体现出了悲剧的美感,以此吸引了人们的视线,被永远的流传。  相似文献   

3.
巴金的代表作《家》描写了鸣凤、婉儿、梅芬、瑞珏四位典型女性人物形象。她们不仅有美丽的外表,而且更有美好的心灵和性格。作品通过她们悲惨命运的剖析,深刻地揭露、控诉了封建专制制度、封建礼教毁灭人性、毁灭美的罪恶。这正是《家》的悲剧价值及其恒久艺术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董睿 《现代企业教育》2010,(16):133-134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冲突具有不可避免的必然性和社会性。本文试以京剧《北风紧》为例,通过与《长生殿》、《四郎探母》之比较,探讨两难境地下的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5.
应晓芹 《教师》2008,(22):116-117
从悲剧美学的角度看,《牛虻》最激动人心之处在于——作品通过展现主人公在惨烈的抗争过程中毁灭的性格悲剧,使读者感受到生命本身那坚不可摧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6.
章琴 《考试周刊》2013,(71):19-19
文章从《伤逝》中子君形象入手,从爱情中寻找“悲剧美”,从性格中分析“悲剧美”.从作品中总结“悲剧美”。子君形象,为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作了形象的注释。在表现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同时,描写比死亡更厉害的人物心灵的受残害。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旧制度吃人的本质,深刻表现了子君被摧残、被吞噬、被毁灭的过程。使子君形象呈现出了强烈浓重的悲剧美感色彩。  相似文献   

7.
张艳霞 《考试周刊》2011,(77):21-21
真善美事物的毁灭会让人们产生悲剧感。欣赏悲剧艺术,会让人精神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鲁迅先生通过短篇小说《伤逝》让我们领略了什么是悲剧美。  相似文献   

8.
悲剧总是以正义力量的失败和善良人物的毁灭来引起人们心灵的恐惧,震撼悲哀,同情和崇敬,唤起人们对邪恶、不义与神秘的强制力量的痛恨、憎恶,厌弃,并油然而生改造与重建的激情。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乐府《孔雀东南飞》和英国文学史上著名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是不同体裁,不同时期、出自不同作家之手的作品,却都写出了一对纯洁善良的青年男女为爱而死亡的悲剧,具有动人心魄的悲剧美效果。  相似文献   

9.
《任氏传》是一部公认的唐传奇压卷之作。本文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切入分析这部作品,探讨其艺术手法和价值意蕴。《任氏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引人关注,与其塑造了一个集外表美、人格美、悲剧美于一炉的独特的狐妖形象有很大关系。作者使用留白技巧使任氏呈现出"非人世所有"的外表美,又通过生动的故事来展现其人格美,最后把这两种美毁灭给人看,构成一种更有深度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0.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愧为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在130篇的鸿篇巨著中,仅人物传记就达112篇,尤以悲剧人物的描写最为出色。他们或雄奇或慷慨,带有极其浓烈的悲剧色彩、悲剧情感,同时又不乏崇高之美、阳刚之美。《史记》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也充分体现在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形象中。他们的悲剧命运有着共同的特征,即“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失败或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①从而显示出悲剧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与人格力量,震憾并…  相似文献   

11.
17世纪的悲剧《麦克白》揭示潜伏于人类灵魂深处的罪恶意识,19世纪的诗集《恶之花》完美地延续《麦克白》确立的恶之世界,同时又是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将文学推向现代进程的神性宣言。《恶之花》与《麦克白》在恶之世界的象征之林中演绎特别的救赎之美,波德莱尔亦是“19世纪的莎士比亚”,惊奇地集聚现代与古典的双重气质,是现代诗人的原型。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崇尚"美",追求"美",可谓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从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身上,我们既看到了"美"被毁灭的悲剧,更看到了"美"的追求者被毁灭的悲剧。只有对贾宝玉悲剧形象的逻辑起点、运动轨迹和精神内核进行全方位的审视,才能较全面地解读贾宝玉这一"美"的追求者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13.
老舍的《月牙儿》通过一个少女的自述,展示出一幕母女两代被腐朽黑暗的旧社会所逼而沦落为暗娼和终于被吞噬的悲剧。鲁迅在《再论雷锋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指出了悲剧的性质是“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悲剧的结局是毁灭。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崇高的最高、最深刻的一种”,他认为沙士比亚的《奥赛罗》所以是崇高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文化心理是作家审美和艺术表达的原动力,作家的文化心理影响着他们的创作,也影响着读者的阅读。《边城》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湘西世界的美丽画卷,尽情地歌咏了边城人的"人性之美"。然而,在这片至善至美的土地上却隐隐约约笼罩上一层凄凉的薄雾,显现出莫名的忧郁。本文试图以文化心理的视角对《边城》表现出来的理想的美丽和悲剧的忧郁双重意蕴进行阐释,借此对沈从文创作背后的内心世界有一个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5.
茹志鹃的《百合花》的风格“清新、俊逸”,但也隐伏着很深的悲剧感,小说首先书写了美好的人性人情,后来又把这美好毁灭。美好和毁灭的碰撞,产生了强烈的悲凉感,创造了特有的悲剧效果,虽然和当时的“左”倾文艺思潮不相适宜,但也正是这悲凉成就了《百合花》经久不衰的美。  相似文献   

16.
《孔雀东南飞》是典型的古典悲剧。从美学视角看,《孔雀东南飞》在矛盾冲突、价值毁灭、引发悲痛、揭示社会的现实意义等方面具有突出的悲剧特征,也因此形成了强烈的悲剧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解读《老人与海》的悲剧美与崇高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个英勇奋战的失败者。他在大海上与厄运顽强搏斗,最后的战利品却是一副残剩的鱼骨,这种以失败而告终的结局将悲剧色彩推向高潮。悲剧艺术,实际上就是拿被毁灭的美给人看,美的规律就此产生,因而其感染力是强烈的、长久的。然而,圣地亚哥的自信、勇气、力量和尊严震撼人心、催人奋进,崇高美由此产生。悲剧通过丑对美的暂时的压倒,强烈地展示了美的最终的必然的胜利。《老人与海》特殊审美魅力就在于由悲剧美超越到了崇高美。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呐喊》《彷徨》中自觉地塑造了一个悲剧人物系列,人物悲剧的核心是精神悲剧,其主要特征是人物精神的痛苦与戕害,灵魂的苦难与毁灭,使有价值的东西被“消磨”,这种精神悲剧的冲突根源是国民劣根性。  相似文献   

19.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其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全诗按主人公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描写了聪慧、勤劳、知书达礼、多才多艺、忠贞不渝的主人公刘兰芝的悲剧命运。鲁迅说过:“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孔雀东南飞》有意识将人物形象的审美价值进行突出表现。将美的有价值的东西从多方面强化.又以此的毁灭来让人感到悲伤。越是突出其美的价值,这种悲伤之情对人的冲击力就越大.悲剧的效果就越强。诗中运用各种表现手法,从九个方面来衬托并渲染悲剧气氛.叙述人物的悲剧命运.揭示了产生悲剧的社会根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刘莲 《现代语文》2006,(11):83-84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撕毁给人看”。从这一层面上比较《哈姆雷特》与《夜宴》,可以看出,前毁灭的是人的精神——人主义理想和信念;而后侧重对人的原始欲念——权力和情感的毁灭,因此《哈姆雷特》表现的是人性的悲剧,而《夜宴》上演的则是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