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绪言吴歌(吴声歌曲)和西曲(西曲歌)与神弦歌一同构成六朝民间乐府的主要部分。其中的神弦歌是当时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祀神歌;吴歌和西曲大部分以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题。在以情歌为主的吴歌和西曲的歌词里,运用了双声、叠韵、叠字、夸张、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技巧。这些修辞技巧在不少韵文或散文里也出现过,所以不能说是吴歌和西曲的表现特征。在六朝民间乐府当中,特别是在吴歌和西曲的全曲中。最有特点,最广泛的修辞特点可以说是双关语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论西曲     
南朝乐府中的西曲初源于周代房中曲,以及由此演变而来的相和调、清商乐,在体制上也保留了相和曲的特点,有送有和。西曲中以男女爱情尤其是贾客爱情为主要表现内容的特点,与中古时期南方城市经济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浪漫色彩又与汉水流域的地方特色及楚地文化与文学的特质相关。西曲与吴歌这些南朝乐府对文学史上的律绝、词、曲等文体的定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域环境对民歌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江南民歌与北方民歌的风格大不相同,其首要原因正是地域特征、生存环境的差异。江南的温山软水直接或间接地成就了吴歌的情感基调。《吴声歌曲》与《山歌》作为吴歌的两个高潮,绝大部分是情歌,但风格极为不同,前者含蓄委婉,后者大胆张扬。吴语私情歌中的男女主人公几乎都走向了悲剧结局,其悲剧方式主要有送别式、等待式、离散式等。  相似文献   

4.
关于吴歌、西曲对南朝诗歌的影响,前人多有论及。但其中尚有一极为重要的问题,至今未曾得到学界的清楚揭示。这就是,梁代诗人将吴歌与西曲的本事、主题乃至曲辞的表达技巧隐藏到诗歌创作之中,为梁诗增添了一层曲折而深长的审美意味。但由于吴歌、西曲少为后人所知,学界对梁诗的这层审美意蕴认识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对其艺术价值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西曲歌代表南朝荆楚民歌最高成就,主要流行区域在当今湖北荆州、钟祥、襄樊、河南邓县一带.由于形式新颖,曲调婉转动听,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喜爱,竟出现"家竞新哇,人尚俗谣"的繁荣盛况.除了荆楚民歌"尚情"的文化传统,西曲歌繁盛的主要原因还有四个方面:一是统治者的好尚提供了政治文化平台;二是"新变"的文学思潮成为其审美导向;三是江汉之间独特地理环境;四是商贸繁荣催生的休闲文化土壤.由此探讨西曲歌繁盛的原因,对于认识西曲歌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荆楚民歌的发展衍变历程,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东晋南朝的吴歌大多描写青年男女的感情生活,其中既有男女相恋的欢喜娇嗔之作,也有女子暗恋男子的相思切切,而表现尤多的是女子失恋后的哀伤。东晋南朝时期的吴歌创作具有明显的吴地地域性特色,集中表现江南边地的意象密集。此外,一部分吴歌的创作明显受到了前代文学的影响。吴歌的产生既是社会风气自发影响的产物,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分野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吴歌中有很多"仪式歌"包含了人生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不同仪式上所唱的人生礼仪歌,而婚姻礼仪是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次,它在吴歌作品中经常出现,十分繁褥。其形成及所反映的内容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既有传承性,也有变异性;既蕴涵了深层的文化内涵,同时体现了吴地水乡古朴的民风特色。  相似文献   

8.
晚唐诗人曹唐以创作游仙诗而闻名,他的游仙诗以世俗化为主要特征,这与中晚唐以来诗歌的发展潮流一致,是游仙诗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变迁.通过曹唐诗歌实例,从其描绘的仙界家庭、仙人生活、仙界等级等方面剖析其作品映射的人间化仙界,从其编写的仙人世俗化的相思离别之情、男女之情、仙人情绪的变化等方面探讨作品折射的世俗化仙人情感,深刻解读曹唐游仙诗的世俗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宫体诗"名"与"实"变化的政治因素、梁武帝音乐文化政策、音乐活动以及诗歌创作等方面讨论梁武帝对宫体诗内容、风格以及创作风气的影响。认为梁武帝对吴歌、西曲音乐文化的爱好、鼓吹和积极主动参与音乐文化活动、大张旗鼓地推广,是梁代宫体诗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南朝社会发展的各种因素促成了西曲歌的繁盛,随着社会的变化,西曲歌也随之衍化与变异。但无论如何衍变,它始终保持其基本音乐艺术特质而继续流传,直至当代荆楚民歌,其中仍然具有它的艺术品格。当我们将西曲歌中的“和声”与“送声”与当代荆楚地域流行的“五句子”与“穿句子”的歌唱形式进行比较时,不难发现二者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和声衬词以当地人们习惯性的语气助词为主。这种民歌表演形式,群众基础十分广泛,其领和相间的表现形式,极大地增强了歌曲的感染力。西曲歌和“五句子”、“穿句子’’都继承了古荆楚民歌的遗传因子,共同传承着荆楚民歌体制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晏安、统治阶级的提倡、吴歌西曲的影响以及文学自身的创造发展等是宫体诗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而从建安开始的对诗歌(主要是五言诗)艺术形式的探索是宫体诗产生的文化艺术背景。  相似文献   

12.
白族《读书歌》虽然渊源于汉族的梁祝传说,但在人物、情节以及环境、习俗的描绘等层面均表现出与汉族梁祝传说的明显不同。《读书歌》与汉族梁祝传说的差异是白族民众依据自身的生活语境、思想感情和文化传统对汉族梁祝传说进行加工的结果。《读书歌》与汉族梁祝传说的关联和相异既形象地展现了白族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也生动地揭示了文化交流过程中接受主体对异质文化的选择与创造。  相似文献   

13.
西曲民歌得到了南朝社会上层的文化认同,风行朝野。西曲表演往往载歌载舞,手足并重,其舞蹈形制与当时流行的踏歌一致。西曲表演在乐器与舞姿、送声与和声、演员与场地等方面都呈现出荆楚特色。与荆楚踏歌风俗相关的踏青、狂欢、斗草等民俗也在西曲中有所展现。  相似文献   

14.
[设计意图] <北方>作于1938年,是诗人流徙途中触景生情、感时伤世之作.诗歌前三节极写北方的"悲哀",最后一节转而直接抒发深爱之情,前后对比中传达出更深沉更可贵的爱国之情.  相似文献   

15.
从上古的神话传说中,看出桑林与祭祀高葆有关,也反映了古人对桑林的生殖崇拜,因而桑林与男女之情和孕育生命相关联。在《诗经》时代,采桑已是女子重要农事活动之一,受上古神话传说的影响,桑林也成为爱情欢歌的地方,采桑诗多反映了男女之情、女子伤春之情的主题,并对后世文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地处长江口北岸的海门素有“江海门户”之称,千百年来,滔滔的长江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的海门人,也形成了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海门山歌就是其中的一项民间文化瑰宝。海门山歌流行于海门等沙地地区,是吴歌的一个分支,也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的地方性优秀音乐文化,它于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见的海门山歌分为两类:一类是即兴山歌,大多是人们在地里干活或农闲时,随口编成,歌词有四句、六句、八句等;另一类是叙事山歌,歌词有十多句、几十句,乃至几百句不等。叙事山歌中的系列山歌,在人物、情节上既互相连贯,又独立成篇。  相似文献   

17.
在宫体诗的发生发展中,南朝乐府民歌曾起了多方面的影响作用,如它的言男女之情的内容,它的短小新巧的形式等等。刘师培先生说:“梁代宫体,别为新变也。宫体之名,虽始于梁,然侧艳之词,起源自昔。晋宋乐府通《桃叶歌》、《碧玉歌》、《白紵词》、《白铜鞮歌》,均以淫艳哀音,被于江左。  相似文献   

18.
一《诗经·国风》中的言情诗篇《诗经》著录的三百零五篇作品,关于男女言情的诗有七十八篇之多,占《诗经》总篇数的四分之一;除《小雅》中的六篇外,十五国风中就有七十二篇,又几占国风一百六十篇的二分之一。其中有写男女两性相好的;有写单恩不遂的;有写暂别眷念的;有写幽期聚会的;有写行役久别或邂逅相遇的;有写施身被弃或婚后笃情的。这些  相似文献   

19.
苗莉为邢台文坛有成就的女性散文作家,她的散文充满了"情"味,亲情、友情,对祖国河山之情,对人民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情,空灵、柔软、细腻,如云似水,如歌如泣.她的写法是传统的,却创造了优美的散文意境,其散文的可贵,在于她写了人性、人生,写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她的特点是把散文的意境美和人性美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20.
本题为全命题作文。题中的“歌”既可以实指,指一首自己印象深刻的歌;也可以是虚指,如坚强之歌、友谊之歌、自信之歌、拼搏之歌、改革之歌等。“同行”指的是,在这首歌的影响下的成长过程,也可以写出改革开放中家乡或自己熟悉的某一地方的飞速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