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二、文学因素的认知和探索魏晋南北朝时期从文学角度研究《诗经》的自然不是经学家,而是那些不以经学为业的文学家理论家,尽管他们未能从文学角度就具体的篇什——进行解诂,却从宏观上对《诗经》的艺术特征、表现方法以及语言特色等文学因素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探索,提出许多真知灼见,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诗经》的文学特征和艺术价值。 1、《诗经》抒情特质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的《诗经》研究,是《诗经》研究上的重要时期,它上承先秦两汉的经学研究,下启唐宋的文学研究,这一时期的许多研究成果为后世继承或给后世以重要启迪。本文在充分占有材料基础上,对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诗经》研究予以全面探索研究。文章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经学研究向文学研究的过度。这一部分不仅研究了过度的具体现象,同时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论述了这一转变的深刻根源,某一历史时期的接受者期待视野的转变直接导致这一时期《诗经》研究角度的转变。第二部分对《诗经》文学因素的认知和探索。这一部分分别阐述了魏晋南北时期刘勰、钟嵘等著名理论家对《诗经》抒情特质,《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以及《诗经》语言特色的研究情况,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接受者对《诗经》的文学因素已经有了较为充分和全面的认识。第三部分博物学研究的成果。魏晋南北朝是《诗经》博物研究的开端,三国时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接受者的博物知识,还开辟了《诗经》博物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诗经·卫风·木瓜》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本文从认知视角,应用概念合成理论对《木瓜》中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进行分析,验证了概念合成理论对《木瓜》的意义建构过程具有强大的解释力,从广度上扩展了对《木瓜》的研究,也为大家赏析《诗经》的文学魅力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王质是宋代《诗经》研究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经》研究专著《诗总闻》能用文学的眼光来关注《诗经》,从多方面对《诗经》的文学特质加以论述,展现了《诗经》清新明丽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文学文体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存在体,它是按照特定的语言——思维程式营构的。《诗经》中的早期祭祀诗标志着中国文学文体的正式确立。中国文学文体的发生与确立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咒语——神话——《诗经》早期祭祀诗。本文还以思维、语言为导向,考察了中国文学文体的发生问题。  相似文献   

6.
俞平伯在现代《诗经》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为文学而文学”以及要实现文学“社会价值”的基本价值立场,决定了其在《诗经》研究中对诗篇性质的文学价值判断和具体方法论的选择。他认为《诗经》首先是一部文学作品,并以此为出发点,主张在研究中要“鉴赏与考辨”相结合,以鉴赏为目的,以考辨为手段。由此确立了他独特的学术研究品格,同时也为《诗经》研究提供了一个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范型,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诗》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诗经》研究具有不同于之前及之后的《诗经》研究的独特之处。这主要表现为:反拨《诗经》的经学性质,确立起文学本位原则,并展开对《诗经》的文学和史料价值的探究;研究局面新旧杂陈,以新为主;研究视野大气开阔;研究态势急剧变动;研究方法自觉、创新;学术思维存在绝对片面的偏颇。  相似文献   

8.
张猛刚 《文教资料》2013,(36):27-28
叠音词的大量使用是《诗经》语言的一大特色,研究《诗经》叠音词,对理解《诗经》句意有促进作用.文章以《诗经》叠音词为引,以部分历代作品为点,对叠音词这种语言现象的结构意义及其在后世的传承发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明代诗话对《诗经》的文学品评,主要围绕四个话题展开:对《诗经》的产生历史进行文学性的探源;对《诗经》的审美意蕴进行多视角的揭示;对《诗经》的表现手法进行悉心细致的体味;阐述《诗经》对后世诗风诗情的智慧启迪。明代诗话对《诗经》的文学品评使得明代《诗经》的文学阐释更为精彩。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传统诗经学研究逐渐为现代诗经学研究所取代,《诗经》的经学意义被文学解读所消解、淡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顾颉刚的《诗经》研究打破了传统的经学阐释观念,将其对"音乐"和"民俗"的独特理解融会于《诗经》阐释中,即以民俗学的方法来解读《诗经》。主要从认定了《诗经》所录全为乐歌、以民间文艺的眼光廓清《诗经》旧解的附会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1.
明代是《诗经)文学评点的全盛时期,清代由于正统思想的抨击,文学评点的步伐受到阻碍,但仍然有以超越时代思潮的独立个性继而为之,将《诗经》的文学研究推向精细化的方向,为《诗经〉最终走向文学研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诸多评点之作中,以牛运震的《诗志〉、陈继揆的〈读风臆补》功力最深,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以顾颉刚为代表的著名历史学派——古史辨以还原上古真史为目的,解构传统《诗经》学,清除历代《诗经》学萌生的伪史并查证真史。其诗学取向与价值在于,直面《诗经》本文,解除《诗经》的经典光晕,还原《诗经》的文学面目,因而对《诗经》学作了深度刷新。但是也因游走于历史与文学之间,遗失了更为细腻的历史文化密码,也对《诗经》造成了漏解、无解、误解的阐释缺失。  相似文献   

13.
手机短信文学同《诗经》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上都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可以说,手机短信文学乃《诗经》优良传统的重归,是新时代对《诗经》的一种发扬,或者说《诗经》的影响在手机短信文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对于《诗经》及《诗经》研究的论述虽然没有严密的系统,但确可视为“诗经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分《诗经》为“南、风、雅、颂”四体,并分别作了详细的解释;他将《诗经》作为研究周史的重要史料,并认为通过《诗经》研究可以寻绎当时中华民族的心态与生存状态;他从学术史家的高度,对诗经学史进行了论述;在《诗经》的文学研究方面,他也有独到见解。综而观之,梁启超在《诗经》研究方面所做的除塞拓通的工作为后人开辟了广阔的研究天地。  相似文献   

15.
清代山东《诗经》研究丰富了清代诗经学。音韵学方面,孔广森提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阴阳对转理论,牟应震在论古韵的性质、通转、分部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精到的见解。解经方式方面,牟应震、牟庭及郝懿行夫妇等对《诗》旨的解读不拘泥于毛、郑之争,摆脱汉儒和宋儒的窠臼,基本抛开《诗序》《毛传》《郑笺》故说,立足于文本推求《诗经》大义。牛运震、王照圆等则立足《诗经》文学本位,对《诗经》进行文学评点。《诗经柄歌》和《毛诗集解训蒙》是清代山东地区训蒙之作的代表,体现了山东地区对《诗经》教育和普及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该文就不同《诗经》分类形式的具体内容和分类依据作了一定的整理和概括,以《诗经》现代分类(以《分类诗经》作代表)为突破点,对《诗经》的文学阐释表达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7.
《焦氏易林》作为汉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占卜书,本与《易经》关系密切,与《诗经》则瓜葛不大,因其全书以短诗形式出之,存诗极为丰富,并且这些短诗颇具文学韵味。汉代距《诗经》成书时间并不遥远,加之汉代学官五经并重,其受《诗经》的影响自当顺理成章、显而易见。故本文从其师承关系、写实手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表达方式及用韵方法等方面与《诗经》做了一些初步的比较分析,从而认为,该书深受《诗经》的影响,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诗经》研究史上,朱熹的《诗集传》有着很高的地位。在这部著作中,朱熹以思辩的精神,求实的态度,对前人《诗经》研究的遗产进行了总的清理,在名物、训诂、义理、文学等方面都有所发明,开拓了《诗经》研究的新领域。 在朱熹的著作中,除了《四书》外,《诗经》是他用力最深的一部书。他治《诗经》,始  相似文献   

19.
韩传达 《当代电大》2001,(10):23-25
1 填空题 1)从上古至秦统一之前的文学,习惯上称为文学。本学期我们学习了_文学、秦汉文学、_文学、_文学和宋代文学。 2)《诗经》原来只称为《_》或就其诗篇的大多数称为《_》,后被儒家尊为经典,故称为《诗经》。 3)《诗经》共收录春秋中叶之前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_篇,古人将这些作品分为_、_、_三大类。 4)《诗经》的基本艺术手法前人概括为_、_、_。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的爱情诗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的情感生活,其思想内涵从现代的眼光看来仍具有很大的价值。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诗经》为"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研究《诗经》中的婚恋诗,不仅可以做文学的解读,还可以做历史的考证,追溯《诗经》时代人们恋爱、婚姻生活的状况。下面,笔者就采取对《诗经》文本解读以及对周代婚俗考证,对其婚恋诗作一归类总结。《诗经》中的婚恋诗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