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郝鑫 《科技风》2014,(17):173-173
科技文本是信息型文本的一种,为准确的传达文本信息,译者出于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的原则,大都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但基于实践中科技文本的特征和功能,笔者认为应考虑采取多种翻译方法和策略,灵活变通才能提高翻译质量。本文将通过研究翻译策略和科技文本的特征,试着从中找出适合科技文本翻译的策略,希望对翻译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译者之两难     
范敏 《科教文汇》2009,(22):246-246
翻译的目的有两种,文本目的和非文本目的。译者为了实现翻译的文本目的,常常困于“忠于原文还是忠于译文”的两难之中,而在实现翻译的非文本目的时,又因其常与译者的文本目的相背而左右为难。译者应该有清楚的认识:翻译的文本目的才是译者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忠实”和“等值”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标准,作为翻译实战活动主体的译者被“隐身”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本文拟从能动性和受动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的体现及价值。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译者受到其翻译目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等能动性影响;另一方面译者必须忠实于源文本,受到诗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正是其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在翻译实践中,不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取舍,均充分的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殷学侃  邓李肇 《内江科技》2007,28(4):78-78,82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理论中的权力话语对翻译活动具有普遍的制约性.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对原语文本的选择、译者对原语作者和原语文本的"忠实"的程度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处于权力话语制约之下.  相似文献   

5.
从传统角度来看,隐喻被当作修辞学的一部分进行研究。在认识语言学中,隐喻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工具,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且还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目前,隐喻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即隐喻学,学者们开始从多学科,多角度,运用各种理论对其进行研究,收益颇多。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总结出许多可行的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隐喻产生的思维方式、文化环境和基础等因素,显示或隐身隐喻,或直译,或意译,或归化,或异化,或采用其他综合方式进行翻译,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原语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高新 《科协论坛》2007,(5):123-124
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有译者主体介入的痕迹。对翻译方法的研究不能孤立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在翻译活动中,一方面,不可将翻译活动看作复制原文的简单活动,从而反对、甚至批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介入;另一方面,译者的能动性在某些情形下要受到源文本语言规范、民族习语、作者文学手法以及文本类型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张娟 《科教文汇》2010,(34):154-154,173
伪译者借助翻译的名义,进行非原文本和译文的转化。文学翻译体现译者的创造性。本文以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为基础,研究伪翻译的创造性,找到文学翻译和伪翻译的共同之处,以阐明伪翻译亦是伪译者一种文学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8.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枫红 《科教文汇》2008,(30):235-236
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译者对翻译过程中的创作自由度是有限的,须以原文文本为依据:译者还要相信译文读者的接受能力。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在阅读欣赏时的主观能动性,翻译活动应重视读者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9.
张瑾 《科技风》2011,(1):21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的现象,不同语言之间在隐喻的使用上有很大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中既有共性又存在个性,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信息传递的等值。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本文以英汉的许多习语和名著中许多隐喻的运用为例,旨在探讨隐喻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孙笑逸 《科教文汇》2011,(31):131-131,157
不论是在汉语或日语中,隐喻这一修辞手法都经常使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隐喻句的翻译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叙述和解释日语中特殊助数词中所含有的隐喻现象基础上,提出在翻译方式上应注意直译、替换、意译所使用的场合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吴亚丽 《科教文汇》2010,(16):118-119
汉英翻译一直是英汉汉英互译中相对较难的一部分。由于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英语又有着很大区别,所以在处理汉英翻译时,很多译者都会感到自己翻译出来的句子或者文章读起来有点“中式英语”的感觉。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的角度来分析汉英翻译,试图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引入英语翻译教学,并希望这种尝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逐渐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希望最终能促进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  相似文献   

12.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作为连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不论对译者还是读者都有重要作用。研究翻译批评,首先要弄清其主体和客体。翻译批评的主体即译者,是翻译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本文拟对翻译批评的译者权限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对翻译批评的研究有所帮助,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肠  崔晓莉 《科教文汇》2008,(15):181-181
隐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工具,不仅是语言学的,更是认知的、概念的。本文从认知的角度来解读隐喻,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进而得出译者必须熟悉两国文化,了解源语的隐喻化认知过程才能有效地传递信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译文的文化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李业霞 《科教文汇》2010,(7):107-108
翻译批评对翻译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批评作为连接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纽带,不论对译者还是读者都有重要作用。研究翻译批评,首先要弄清其主体和客体。翻译批评的主体即译者,是翻译批评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本文拟对翻译批评的译者权限问题加以探讨,以期对翻译批评的研究有所帮助,促进我国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加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就是历史效果意识理论,效果历史原则肯定了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文本重译的必要性,鼓励译者不懈地追求翻译的最高境界。探讨翻译中的历史效果意识即探计该理论对现阶段翻译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山梅岭 《科教文汇》2008,(6):168-169
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四次的翻译高潮,然而各种追名逐利的现象严重危害了译坛的发展。我们应该在译学理论的指导下,探讨提高翻译质量的各种有效途径。译者的翻译动机是翻译主体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化翻译的环境下,译者的个人动机受制于社会情境。本文在这里讨论的仅是在社会影响下的不同表现方式所影响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7.
王鉴莺 《科教文汇》2008,(31):248-248
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不仅受到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文化的制约,而且更为译者的文化态度所影响。本文将以林语堂的翻译为例,来探索这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王鉴莺 《科教文汇》2008,(11):248-248
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翻译不仅受到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文化的制约,而且更为译者的文化态度所影响。本文将以林语堂的翻译为例,来探索这种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外宣文本翻译的传播性特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其中包括语际信息转换是否恰当、译语是否通顺流畅、译文是否符合目的语读者审美视野等。"变译"是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在特定场域下为特定读者而译的一种翻译行为。本文在分析外宣翻译异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外宣文本中所采用的"变译"策略对实现翻译过程中语际转换、文化传递、信息传播的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林国艳 《内江科技》2008,29(6):39-40
异化和归化是两种翻译策略,异化与归化翻译,主要是就译者的倾向而言,即或异化为主或归化为主。本文分析了两者是依社会历史、译者状况、翻译的目的以及文本类型等因素的不同而显示为现实的、具体的和动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