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钢 《文化遗产》2008,(1):113-119
安期生并非著名的仙人,但因为与白云山、罗浮山等名山的密切关联,使其传说在岭南地区有着特殊的影响。本文借助大量文献资料和部分口头传说,全面梳理了安期生其人其事的来龙去脉,并对他由北方地区传入岭南的过程进行了重点解读。同时,还辨析了安期生与郑安期的区别。安期生传说是研究岭南文化与北方文化关联的典型个案。笔者以为,上古仙人也好,齐国方士也好,安期生的大量传说都发生在北方;目前岭南流传的安期生传说,最有可能的是本地术士与北方仙人形象相叠加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王琨 《文化遗产》2016,(5):90-98
在具体的社会空间中,民间信仰文本在不同的力量与话语下被生产出来,而不同层面的群体或个人也都在运用各自的叙事策略来塑造着自认为"合理"与"有效"的文本。本溪地区王大仙姑信仰文本即可分为民间、寺庙与官方三个维度,其中民间文本关注合理性与情感向度,寺庙文本寻求宗教化与谱系化,而官方文本则着重打造遗产化与商品化。随着民间信仰的复兴以及"非遗"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兴起,在多重力量的交织下官方文本与寺庙文本不断进行重构,同时民间文本也并没有失去讲述的土壤。  相似文献   

3.
黄伦生 《文化遗产》2010,(4):98-102,115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没有文字,"口耳相传"是其人文教化传统。唐以后逐步出现改造汉字以记音表意的土俗字(又称"古壮字"),并流传有大量民间口头创作的诗体抄本。作为口头文本的"固化",这些抄本大致可归结为"欢"、"唱"、"麽",即抒情性叙事、历史性叙事和宗教性叙事三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在壮族的传统教化习俗中都有其独特的功能。而作为宗教性叙事文本的《布洛陀》,在整个壮族的民间叙事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为体育文化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当代传媒推动并建立起一个具有典型中国特征的"明星体育"文化机制.在这一机制中,明显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媒介叙事策略.这就是娱乐叙事、英雄叙事和反思叙事.通过对这三重叙事策略的考察,可以充分揭示出中国当代体育传播中所包含的商业主义诉求、意识形态表述、民族身份认同、国家形象塑造等多重文化内涵,进而揭示出中国当代大众传媒的复杂文化生态及其弊病.  相似文献   

5.
广州蒲涧节会民俗活动源于白云山蒲涧城郊型自然景观,与安期生飞升成仙地域性人文传说二者的虚实结合。属于物质实体形态层面的菖蒲观、郑仙祠等古迹建筑,属于精神价值观念层面的安期生升仙传说和属于地域风俗制度层面的蒲涧节(郑仙诞),三者共同构成一帧古今广州社会节日的全息立体影像,并在漫长的传承演变中形成了兼具累积沉淀型和合流变形型的类型特点。蒲涧节(郑仙诞)虽一直未被纳入地方官府祀典,介于官方祀典与民间"淫祀"之间,但因其宗教性、娱乐性和消费性三大方面兼备且突出,而成为自宋代以来广州城市节庆中颇能体现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节日。  相似文献   

6.
学术理性主义传统认为超自然信仰起因于各种各样的谬误,是缺乏批判力的思维对奇异的自然现象所作的非科学解释,因而必将随着教育和科技的日趋进步而衰亡消逝。本文主要论述围绕着现代理性主义和民间信仰而进行的学术讨论中所产生的观点,认为是文化进化论等社会科学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强制性地把现代思维和超自然信仰对立起来,事实上超自然信仰在当代社会中广泛存在。应用现象学方法对当代的超自然信仰和经验叙事进行分析,发现可以归纳并描述出其中属于逻辑的成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逻辑推理在这类信仰和叙事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此外,这类叙事还十分重视对于证据的收集和嵌入,并采用重复等叙事策略来突显其合乎逻辑性。所以,超自然信仰和经验叙事虽看似与现代思维格格不入,其建构却是因着现代思维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交互叙事是利用数字媒介交互性特性展开的叙事方式.用户不但接受作者创作的叙事文本,还可以对文本作出反馈,形成新的叙事内容.与传统媒介叙事的单向交流不同,用户的参与改变了文本意义的流动路线,因此交互作品具有双向交流结构.西摩·查特曼在传统叙事"作者"作品"受众"三要素基础上细化单向叙事交流结构,指出:在真正作者和真正读者之间,还有一个详细的"叙事过程",由隐含作者、叙事者、叙事接受者和隐含读者构成,真正作者对意义阐释起主导作用.尤迪本-阿里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向交流结构,明确指出数字媒介中受众身份的变化:除了接受叙事创作者的意图,还作出反应,参与意义构建,改变叙事系统,所以将交互叙事交流结构分为初始交互阶段和返回交互阶段,同时厘析叙事者和叙事接受者在叙事中受到的限制条件.交互叙事具有多线性、超文本和动态变化的特征,叙述者和叙事过程复杂.双向交流结构作为分析交互作品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模型,清晰地阐释了交流过程存在的各个角色和环节,描绘完整的交互叙事过程,剖析角色受到限制的条件,为分析具体的数字交互作品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指导,有助于交互叙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叙事中,新闻叙事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的身份以及在新闻叙事中所表达的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着叙事文本的基本特征。对新闻叙事人的研究,即是对"声音"的研究。新闻就是说话——告知信息、发表  相似文献   

9.
薛稚尧 《视听》2022,(2):40-43
基于消费主义的理论背景和视觉叙事框架的分析方法,从细节、时间、场景、感官四个角度对《超级女声》和《创造101》两档节目的决赛节目文本进行叙事策略分析可知,选秀节目通过使用不同的叙事手法,形成了不同的观众身份角色召唤和舞台场景的时空环境建构,在叙事策略的变迁中体现出从物质消费到符号价值消费的嬗变以及消费主义在文化领域逐渐...  相似文献   

10.
传统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迁移的“跨媒介性”叙事问题,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跨媒介叙事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沉浸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跨媒介叙事文本类型、叙事模式及受众/用户叙事沉浸体验的具体表征与叙事模式。研究发现,电视沉浸综艺节目的“回旋跨层”叙事模式与具有无限衍义“开放—自生式”的数字叙事模式影响着媒介融合文化的表达与建构。在由“模拟”到“数字”的“跨媒介”过程中,从文本到叙事,再到文化属性与传播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特质被改写。跨媒介叙事不仅革新了电视媒体的视听传播范式,还催生了新的“个体叙事—社会认同”的数字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1.
孙媛颖 《青年记者》2009,(20):30-31
在新闻叙事中,新闻叙事人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它的身份以及在新闻叙事中所表达的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着叙事文本的基本特征。对新闻叙事人的研究,即是对“声音”的研究。新闻就是说话——告知信息、发表意见、引导舆论,说什么和怎么说都取决于说话的主体——新闻叙事人。赵毅衡在《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一文中提到:  相似文献   

12.
传承人口述史是一种发生在传承人与研究者之间的具有主体间性的“合作叙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多元行动主体中,传承人作为记忆主体、言说主体和书写主体等传承主体,研究者作为言说主体、书写主体等保护主体,各自拥有独特的社会身份、叙事特征和文化功能。文中结合传承人口述史访谈个案,从“主位”视域分析交互主体的叙事模式、叙事策略与叙事规律等,从而还原其主体性。同时,立足于文化整体性研究角度,打破二元对立,消除主体单一性,实现叙事主体的身份获致与话语建构,即传承人由“研究客体”转变为“文化实践主体”,研究者由“资料获取者”转变为“文化参与者”,在参与主体身份认同的交流叙事过程中建立传承人口述史叙事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数字记忆工程是当代数字技术与传统历史文化融合而成的一种叙事文本,实现了人文资源互动性生成、数字化再现与共享式传播。数字记忆工程的中国故事叙事的突破表现在挖掘跨时空多元文化记忆原故事,建构文史内容的故事性表达内容,推送结构动态交织超文本呈现的叙事作品,目前面临着从国内传播拓展至国际传播、从文化记忆上升到价值引领、从区域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记忆的挑战,其需要树立讲好中国故事的正确价值导向,做好跨语境的传播内容与渠道设计,打造适合国际认知特征的沉浸式叙事文本,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导向下的数字记忆项目。  相似文献   

14.
李洁  曹生龙 《图书与情报》2021,(1):138-144,F0002,F0003
民国时期的旅行书写不仅是考察家行走体验与感知的文本依托,穿插于其间的民国区域社会文化样态同为文本内容的重要构成。特定时代情境下,基于考察家身份与视角,具像化的社会人文特征、边疆及民族映像等被嵌入文本,织造了西北边疆图景。各类叙事、意象与认识论的呈现,不仅为彼时民众拓宽边疆知识视野提供了翔实的民族志参考,也是研究民国时期西北边疆社会的一类重要资料,其价值有待挖掘。  相似文献   

15.
吕弘彦 《东南传播》2021,(12):63-66
早期"火车效应"与"吸引力电影"的部分成因可以被理解为是观众关于某项媒介经验的缺失.近二三十年,电影叙事正发生着"媒介经验"转向:一方面,有较多数量的商业电影作品、电影放映现象以经典电影文本内容作为指涉对象;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旧媒介却反过来从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中获得相关经验以作为叙事与表意元素.在近十年的华语电影中,媒介经验具有参与元叙事与作为使用习惯两种身份与功能.媒介经验转向也引发了使电影沉浸感受到了挑战,对观众作出了技术性区分的文化迷思.  相似文献   

16.
宫廷艺术文本是目前社会热点文学题材,受到广泛关注和争议。宫斗剧的大热与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不无联系。本文从"句法结构"和"语义方阵"两方面,对宫斗剧的叙事结构做详细分析,为以后宫斗剧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姚抒岑 《视听》2023,(4):33-36
跨媒体叙事是一种融合文化的呈现,融合由“自上而下”的公司资本推动,而“自下而上”的消费者反向作用也成为跨媒体叙事的新动力。纵观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抱持开辟“中国动画电影宇宙”的宏大愿景,开发端整合中国传统文化IP资源,将其作为建构跨媒体叙事“元文本”的可行性路径,消费者摒弃被动的参与者身份,试图与开发端形成“协作”关系,“主动探索”的参与模式成为跨媒体叙事语境下消费者的显著特征。中国动画电影所展现的跨媒体叙事在当下处于萌芽阶段,但仍然勾勒出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趋势以及消费者理想图景。  相似文献   

18.
托妮·莫里森在小说创作中积极探索黑人历史、命运和精神世界,将黑人叙事传统和西方叙事传统有机结合,在多重边缘书写下展开黑人女性叙事,通过叙事结构、音乐叙事和意象与象征等叙事策略,表达她追求黑人的完整生存和文化身份,关注黑人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以及构建多元文化生存空间的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19.
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以及人们对自我表达的强烈需求,PLOG作为以照片记录日常生活的新形式,逐渐风靡社交网络。PLOG传播过程中隐藏着大量的副文本、型文本、前文本、链文本等伴随文本,它们与符号文本共同延伸和扩展PLOG的表意空间,其引领的“图片+文字”的媒介表达形式被视为一种符号消费。在符号构建过程中,PLOG呈现出形象构建与个性化叙事、平台支撑与文化构建以及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等景观,并且在表达空间、社会交往、审美取向和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多元化的景观逻辑。PLOG的势头方兴未艾,需关注过度沉迷于图像化表达、理想化形象构建以及隐私消费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文献遗产往往被视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档案文献遗产是文献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认同在档案文献遗产上的表现是多次价值化的过程,既体现在遗产界定阶段也体现在后“申遗”阶段。后“申遗”时代,档案文献遗产在面向受众传播时面临文化认同困境。为增强受众文化认同,引入叙事学,在论证“叙事增强档案文献遗产受众文化认同”命题科学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后“申遗”时代档案文献遗产价值化的主要方向,进一步从阐释与展示两个维度构建档案文献遗产的叙事策略。阐释维度,主要在故事与话语层面探讨上下文应用的当代叙事构建;展示维度,主要从用户与媒介方面探讨可视化驱动的数字叙事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