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慢生活”旅游项目负载着城市个性,所以打造“慢生活”旅游项目,既要重视城市个性的研究,又要巧妙地将城市个性嵌入“慢生活”旅游项目中,以彰显“慢生活”个性,使“慢生活”旅游项目更有活力和影响力。从泰州“慢生活”旅游项目建设来看,重在从理欲个性彰显城市“慢生活”个性;从生活个性彰显城市“慢生活”个性;从文化个性彰显城市“慢生活”个性,并以此推动泰州“慢生活”旅游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在张扬个性的时代,“有个性”往往被视作是“有创意、有发展潜质”的评语。有不少初涉职场者也被告诫:保持“独特个性”,无论是求职还是职业规划上都能有“先声夺人”的优势。可现实给他们的印象却截然相反——很多个性鲜明的人在职场上并不被看好,甚至是四处碰壁;而一些没有多少个性的人却如鱼得水,更容易获得成功。在飘扬着“个性”旗帜的职场上,同样也有适用于颇得“中庸之道”真传的“无个性”的生存法则的土壤,职场“无个性”时代已悄然到来……“无个性”就是“个性”各行各业的分工协作越来越紧密,竞争力更多的是来自有如军队般整齐…  相似文献   

3.
“发展个性”是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观点,许多学校在表述、诠释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理念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发展个性”,并把“发展个性”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么,什么是“个性”?为什么要“发展个性”?怎样去“发展个性”呢?  相似文献   

4.
个性是作文的灵魂,但是作文个性目标却长期被中学作文教学漠视,造成了职院新生作文缺乏个性。中学作文教学漠视作文个性教学的宏观原因主要有:“语文工具论”拒绝学生个性;“典型性原则”束缚学生作文个性;“应试教育”冷落学生作文个性等。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汇》2012,(10):9-9
国内首个以“助力青少年个性成长”为目标的民间奖学金——“华佗论箭个性奖学金”日前在贵阳一中颁发,共有100位学子受惠。这个奖学金采用百分制评价:个性40分、聪明15分、善良15分、勤奋15分、健康美丽15分。它旨在呼吁社会“关注个性、尊重个性、保护个性”,培养“个性学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忽视个性培养现状分析”开始,围绕“个性特征与影响因素”、“个性培养与教育措施”、“个性培养对教师的要求”诸方面探讨了中小学个性培养的问题,阐述了培养中小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个性品质,应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个性差异”与素质教育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个性差异”与素质教育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一、“个性差异”及其对素质教育的意义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个性”(individuality)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概念。作为教育学概念的“个性”,笔者已有所述及①。本文试从...  相似文献   

8.
略论"培养个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理学意义上的“个性”与社会学意义上的“个性”不加以区分,是压抑正常的个性和助长不良个性的原因,人的心理特征在进入学校以前巳基本形成,并且难以改变,故这种个性不是学校所能“培养”的,教师应该理解与尊重它;个性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不校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性”。学校虽不能“打造”个性,但可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使其表现和发展其个性。  相似文献   

9.
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个性教育密不可分,而要实施个性教育,就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在个性教育中要转变四个理念,即:变“唯师独尊”为“民主和谐”,以充分体现个性中的自主性;变“告诉教育”为“生疑教育”,以充分挖掘个性中的创造性;变“异质教育”为“同质教育”,以充分体现个性中的独特性;变“单维评价”为“多维评价”,为个性培养创调科学的压力机制和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个性教育是在与划一教育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教育理念。个性教育就是以对个人的独特性及其价值的尊重为最高原则的教育,而对“个性教育”中的“个性”一词,与其理解为“个人的独特性”,还不如理解为“个人的独立自主性”。  相似文献   

11.
"仁"与"众善"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以"一以贯之"评价自己的学说,何晏在<论语集解>中也作了进一步阐释,客观上指出了孔子学说的思想核心与其繁富学问的联系:以"仁"为核心建构起伦理学、天命观、人才观等众多内容,它们依"仁"而立,为"仁"而成,在"仁"的统摄下形成了一个包含多元因素、多种内容层次的思想体系,共同为平定乱世、重建社会秩序而服务.孔子和何晏的阐释有助于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兴"是《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也是传统诗歌"兴寄"艺术的渊源。"兴"由《诗经》的艺术手法发展为具有诗歌美学意义的"兴寄",这作为诗学范畴的一个重要发展值得深入分析。儒家解《诗》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诗》受春秋赋诗言志的影响,将"兴"发展为引譬连类的解诗之法,并进一步与"比"结合,从而确立了"比兴"的诗歌创作原则。儒家的"比兴"观要求诗歌有所寄托,促进了"兴寄"艺术的发展,在传统诗学范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于"赋"比"兴"的理解,自古就有不同.了解古人不同的看法,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这些表现手法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一福塔是楚雄的文化标志,荟萃了中国古塔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文化精髓,具有鲜明的体态个性,表现出多姿多彩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15.
表存在和数量的"是"字句与"有"字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是”和“有”表存在和表数量时常常可以互换而意义差别似乎不大,但通过分析“是”和“有”的本义可以找到它们差别的根源,从而揭示出“是”字句和“有”字句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6.
教学概念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我国学者所阐明的、目前在国内通行的教学概念,具有清晰的内涵和明确的外延,能够合理而充分地解释、说明、指导教学这种复杂的人类活动。这一概念的形成与科学化,走的是一条国际化的道路,它继承了中国古代教育中"教"与"学"统一的思想,吸收了西方关于教学的科学研究成果,借鉴了苏联教育学关于教学概念的阐释。教学概念的核心精神即在"教学"中"教"与"学"是统一的,只有理论研究或实践中着力有所侧重的情况,不存在"分"或"合"的问题,一旦真的"分开",则教学就消失,就不复存在。在今天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心的现象,如在提倡学生的能动性时经常会贬低甚至无视教师主导的必然性;孤立、人为、贴标签式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将学生的个人体验与经历神圣化,主张课堂上学生自我理解、自我解读;等等,其思想和理论根源,几乎都与对教学概念认识与理解的偏差有关。我国学者自己形成和建立的教学概念,不仅吸收了西方的研究成果,也与自己先人的思想一脉相承,发扬了整体辩证思维的民族传统优势,有着相当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以说,补充了乃至超越了西方一些至今将"教"与"学"分而治之的研究,能够比较好地说明、解释和指导教学。  相似文献   

17.
“間”这个词在日本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日本人的“間”意识表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間”意识是由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一客观因素,与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这一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19.
"間"这个词在日奉语中出现的频率极高,日本人的"間"意识表现在日本人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間"意识是由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一客观因素,与日本人的"耻感文化"这一主观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语言生活中"酷"词族的流行越来越引人关注。语料的认知分析发现,"酷"的意义具有模糊性,"酷"词族的流行除受我国改革开放大环境影响外,还和求新求异心理的影响、商业文化的推波助澜以及表义的经济性有关,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期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