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建平 《青海教育》2003,(10):37-38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安塞腰鼓》正是以诗载情,达到了“情”、“辞”、“文”、“理”的完美统一,创造出雄浑刚健、野性大气的意蕴美,也创造出阳刚火烈、酣畅淋漓的形象美。《安塞腰鼓》是刘成章的散文名篇,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这一曲腰鼓擂出了黄土高原人生命中潜在的能量的萌动与爆发,是一曲生命和力量的礼赞。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工具性、人文性、情感性的统一,而情感性是其根本特质,语文如果离开了情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刘勰《丈心雕龙·情采》)古人作诗也提倡“根情、苗言、花声、实义”(白居易《与元九书》)。可见,情乃文之根,在整个教学中,情感体验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刘勰《文心雕龙》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人情。”又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本也”。由此可见,一篇文章,联系作者和读者最主要的纽带就是情感。  相似文献   

4.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但目前高中生作文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无病呻吟的文章居多,虚假感情的文章不少。殊不知,真情是文章的生命,是文章的本源。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写作文为什么觉得没人没事可写 ,没情没感可发呢?刘勰在他的名著《文心雕龙》的《情采》篇中说 :“故情者文之径 ,辞者理之纬 ,径正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辞畅 :此文之本源也。”刘勰精辟地阐明构成一篇文章的主要成分 :一是情理 ,一是文辞。文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口头语言、书面语言的掌握、发展与运用 ,是文章的“纬” ,来源于人的培养与学习。常言道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学生的语言积累只有达到了一定的“量”和“质” ,才可能文思如涌 ,笔下生花。情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散文 ,差不多都是艺术精品 ,其语言精练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特别是抒情散文尤为突出。而散文所抒发的感情只有通过读 ,才能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所以 ,加强散文的朗读教学 ,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作品思想的感受 ,提高独立阅读欣赏的能力 ,又可使他们更好地领会作品的语言 ,提高运用艺术语言从事写作的能力。要读好一篇散文 ,首先要理解文章的内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情者文之经 ,辞者理之纬 ;经正而后纬成 ,理定而后辞畅。”(刘勰《文心雕龙》)任何一篇好的作品字里行间都注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  相似文献   

7.
古今中外能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作者表达了真实的感情。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说:“情者,文之经,理者,文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卷七》)他把文学作品的抒情性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从2004年开始作文的发展等级分由之前的10分提升到20分。对发展等级的评定按4项15点,就其中两点或两点以上进行打分,非常突出的可以打满分。有“文采”是其中的一点。“文采”就是文章的文辞、风采,也就是说写文章不光注意思想感情的表达,还要进行文字锤炼,讲求藻饰。《文心雕龙·情采》中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作者把文章的情感与文采比作一经一纬,说明了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其“有文采”中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是最具操作性的。古人把文章的开头称作“凤头”,如果把文章的“凤头”写得引人入胜,充分展示个…  相似文献   

9.
<正> 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传统的说法是形象,窃以为是情感。 在我国,晋代的陆机就在《文赋》中,总结了文学创作经验,明确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刘勰多次论述文与情,情与辞的关系。所谓“情动而辞发”,“为情而造文”;所谓“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为纬”,无不把感情的表达和交流看作是文  相似文献   

10.
情文并茂,是散文的显著特色,在各类文体中,散文的这一特色也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这就决定了散文教学可以并且应该秉持这一基本原则——"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所谓的"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是指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文章所要传达与抒发的思想感情,带领学生积极有效地涵咏和咀嚼文章具有的感染力、表现力以及语言艺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王荣生教授也指出:"散文是艺术,描绘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重在冶情;读者阅读散文,以‘悟意审美’为目的。"  相似文献   

11.
移情与散文阅读杨开果中国古典文论历来重视情感在写作和阅读中的能动作用。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散文的突出特点是情与景相交融,因此,散文的阅读教学应围绕这一突出特点展开。散文教学自然应该引导学生体会“情景...  相似文献   

12.
“援引典故,诗家所尚”,用典是我国古代诗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由于用典乃“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深厚”,因此,诗家对于用典是特别重视的。刘勰《文心雕龙·事类》早就指出:“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在用典的方法上倾向于“虽引古事,而莫取旧辞”,要达到“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的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183;物色》)“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183;知音》)这就是说作家创作是因物触情,“情动辞发”,辞发而吟志。美国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苏珊&;#183;朗格曾说:“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欣赏的,是由情感转化而成的可见可听的形式。”中学语文课本中节选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表现了人世间诸多美好的感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学生的感情引入作品中去呢?本文就散文课堂教学的楔入方法——情感移入法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没有感情,就没有文章。这话说得一点不假。刘勰云:“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理成,理定而后辞扬,此立文之本源。”可见,始终伴随着作者写作过程的情感活动,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阅读文章时,倘若能潜心探索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轨迹,不仅有利于把握作  相似文献   

15.
王从好 《学语文》2013,(5):9-10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明确提出了文学赏鉴方法:“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那么,散文教学中如何应用刘勰提出的“沿波讨源”与“披文人情”的方法进行最有效的教学呢?散文的教学其实就是带领学生赏析散文的过程。目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是由“形”到“神”。也即由“采”到“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情者,文之经;词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词畅。”刘勰这段精辟的论断,揭示了情感在文学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认为:情感是指与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作为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对事物产生深刻的认识,因此,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  相似文献   

17.
匡吉 《语文知识》2002,(1):35-36
祭文作为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内容上是赞颂死者的言行,兼寓哀伤之意;形式上则以四言或骈文为主。韩愈的许多祭文,笔法上虽然多有变化,但并未脱尽旧格。惟有《祭十二郎文》(现收入试验本高中语文[必修]第三册),内容上屏弃了颂扬之词,形式上也破骈为散,尽脱前人窠臼;加之“语语从至情中发出”(清人章懋勋语), “情辞痛恻”(金圣叹语),被后人誉为千古“祭文绝调”。  相似文献   

18.
关于作文是什么的命题,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从正面指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辞”的双重转化。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从反面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教育家叶圣陶更是指出写作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可见,不管是古代的文学家还是现代的教育家,他们都一致地把作文指向心灵的层面。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作文是一个人生活的表达,映射着作者生活的充实与干涩;作文是一个人认识的反映,映…  相似文献   

19.
情志之情     
情志之情诗歌的情志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争论不休的问题。《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情:“情:人之阴气,有欲者。”并引用董仲舒的话说:“情者,人之欲也,人欲之谓情。情非制度不节。”《礼记·礼运》中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  相似文献   

20.
陶斯亮同志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是感人至深、极不寻常的信。这是血泪与爱憎凝成的篇章,读罢使人荡胸惊魄、心潮起伏。正是悲歌一曲震人心。此信发表之后的月余时间内,便从祖国的千山万壑发出“天地间的轰鸣”,雪片似的信件,从四面八方汇到了陶斯亮同志处①。这些充满火一般炽热感情的来信,表达了亿万人民对受迫害的陶铸同志和其他革命同志的深切缅怀和敬意,对曾志、陶斯亮等同志的热情关怀和慰问,喷射了对林彪、“四人帮”的无比仇恨和愤慨。现在,这封《信》选为中学语文教材,这必将极大地激发青少年一代的革命精神,鼓舞他们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未竟之业,继承下去! 贯穿全文的爱与恨古人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情,乃文章之根本。有深沉的内在感情,才能产生沁人心脾、扣人心弦的“发愤之作”。陶斯亮同志胸中郁结十一年之久的悲愤与冤屈,一旦拉开感情的闸门,象汹涌翻滚的激流,奔腾流泻而不可阻。又如轻拢慢捻的琴音,弦弦掩抑声声思,诉说着满腔的衷曲,随着那碎心的往事的追忆,我们的心潮起伏难平。当陶斯亮同志与遭到突然袭击、处于囚禁之中的父亲相见之时,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