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悦 《语文学习》2020,(2):27-29
师:我们借助纪录片《蝉的回归》将课文的两部分顺序对调,还原了蝉作为个体由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卵一幼虫一蛹一成虫的变化阶段是我们可以轻易从书本中读到的间接经验,而对于生活在19世纪的法布尔来说,想要获得有关它的直接经验需要付出超乎寻常的努力。因为当时的昆虫研究仅限于虫体解剖和分类,像法布尔这样详尽考察昆虫生活习性的研究被看作异类。  相似文献   

2.
一、续编故事,激发说的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也为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提供了素材。教师应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说话和写话。如在教学古诗《所见》时,在学生读懂古诗的前提下让学生续编故事。“牧童捉到呜蝉了吗?”学生对编故事很感兴趣。他们便津津乐道地说起来。有的说,牧童捉到了鸣蝉,他看到鸣蝉后悄悄地爬上树干,就捉住了鸣蝉;有的说牧童拿来一个打鱼的鱼网,一下子就把鸣蝉逮住了;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蝉》,节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的故事》一文。在“蝉的卵”一节中,第一句开宗明义,断言“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这句话是错误的。   笔者自幼生长在农村,曾多次观察过蝉产卵和产的卵。经验告诉我,雌蝉,我们那里的老百姓,叫它为哑巴蝉。哑巴蝉产卵,是找细的树枝,在我们这一带,多为榆树枝儿。但是,绝对不会是干的树枝,因为干的树枝特别硬,作为昆虫的蝉,它的产卵器无论如何是扎不进去的。树枝是因为被哑巴蝉产进了卵才变干枯了。   这树枝,一般是当年长出的,一方面比较细,一…  相似文献   

4.
《故都的秋》第二教时,我安排学生读书,让他们在诵读中领会体现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可是读了一会,很快有人停了下来。我问怎么不读了,他们说读过了。我说要好好品味,有人回答说:“不就是清静、悲凉吗?”我立刻意识到,同学们读书浅尝辄止,浮光掠影,只是记住了课文中有关感情基调的结论,而并没有真正进入到课文里去,并没有进入作者所精心“设置”的境界里去。于是我说,既然同学们感到对课文已经充分把握了,那么,我出一道题目来考考大家。随即在黑板上写了如下一句话:——故都的秋是清、静的,清、静在玉泉如盘的明月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  相似文献   

5.
也谈"什么叫读懂了课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1期《〈胡同文化〉教学实录》中,牟老师认为,“读懂课文”就是使学生知道课文说了什么,是什么意思。而对于“课文说了什么”执教者又不太确定它的范畴,只是以举例的方式大概地解释了一下。  相似文献   

6.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小品文。文章娓娓道来,灵活生动,笔墨传情,妙趣横生。让我们徜徉其中,来领略其盎然情趣吧。构思凸显奇趣文章一开始,作者并没有直接写蝈蝈,而是写自己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接着,蝉的一声哀鸣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法!作者在介绍蝈蝈时,不断变化对蝈蝈的称呼: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称其为“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我笼里的囚犯”来称呼它;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  相似文献   

7.
《劳动最有滋味》是已故著名作家老舍的一篇优秀散文,它以“滋味”二字统管全文。“滋味”的含义又集中体现在“胃里心里一齐舒服”一句中。课文中“母亲”说:“咱们的饺子里菜多肉少,可是最好吃。”为什么“最好吃”?虽然课文说得很清楚,但一些学生就事论事,  相似文献   

8.
绽放吧,火花     
“火柴躺在灵柩里”——恰当的联想! 它不只是形似,而且神似——为了绽放火花,准备牺牲自己。火柴躺在灵柩里, 来到这个世界。这些携带火药的英雄, 为他人绽放火花。“嚓——”绽放火花,光芒一点点耀眼起来,火花在黑暗中轻快地跳动,落下几滴滚烫的泪。一秒,两秒,三秒……渐渐地,火花在缩小, 最后悄然化作一缕青烟。  相似文献   

9.
知识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存在形态,显性知识是指格式化、文本化了的知识,它的传播比较容易。而隐性知识是指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既没有文字的表述,也没有相应的教材内容,是此知识点与彼知识点衔接、过渡时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它往往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判断、感知和经验。例如,有位老师在教《可爱的草塘》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描写美丽景色的语句。师:你读了课文,说说草塘是怎样的美?美在哪里?生:草塘里的水很清澈。师:课文中哪里说?生:(读课文中的句子):“我举目四望……芦苇和蒲草倒映在清凌凌的河水里,显得更绿了;天空倒…  相似文献   

10.
当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由于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许多老师不安排学生在课堂上读课文,而只是强调说“课外自己熟读”。从目前中学的教学现状来看,可以看作是老师在找借口。为了应付高考,学生的作业负担已经很重了,课堂上只讲授其他的内容,对课文文本本身却只是简单的一句“课外自己熟读”岂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呢?结果是上课分析课文时,学生一问三不知,尤其是课后课文一遍也没读的同学,更是不知老师所云。鉴于此,我们应该再次强调:课文必须扎扎实实地读,才能达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其实,中学里的语文,实际上是语言和文学的…  相似文献   

11.
钱正权 《小学语文》2008,(10):50-51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猫》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是老舍。一位年轻教师要上公开课,自己备好课以后来与我研究教案。我说我们不忙研究教学方法,还是先请你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感受和理解。教师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和理解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师自己读课文感受要深,理解要到位,教学设计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方法在教学中是第二位的。倘若教师自己读课文的感受浮于表面,或者理解有偏差,那教学就有可能“差之毫厘,失之干里”。  相似文献   

12.
蝉歌     
蝉的得名,从它的蜕皮而来。《坤雅》上说:“变蜕而蝉,故曰蝉。”在许多昆虫里,蝉所以特别引起人们注意,主要因为它叫的声音随着季节、晴雨、早晚,有种种变化;有时候悠扬和乐,有时候温文婉转,有时候激切凄凉,好像大音乐家的管弦,真能谱出多少喜怒哀乐,给人们以无限的深思妙感。  相似文献   

13.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努力在每篇课文中抓到合适的一个问题,一个情节或一个句子,甚至只是一个词,作为分析“口子”,由此入手,带动全篇。在教学《千里跃进大别山》时,我首先让学生阅读全文,找关键词句。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找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一句。为帮...  相似文献   

14.
孙卫芳 《教师》2012,(16):70-70
激趣引读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课文的内容和特点,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出各种有趣的朗读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朗读中来。例如在教学《识字1》时,我先播放了一首轻快活泼的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寻找春天,并交流自己的发现。同学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春天来了,草绿了,花红了。”有的说:“春天给大地换上了新装。”还有的说:  相似文献   

15.
蝉(节选)     
一、蝉和蚁我们大多数对于蝉的歌声,总是不大熟悉,因为它是住在生有洋橄榄树的地方,但是曾读过拉·封腾的寓言的人,大概都记得蝉曾受过蚂蚁的斥责的吧,虽然拉·封腾并不是谈到这故事的第一人。故事上说:整个夏天,蝉不做一点事,只是终日唱歌,而蚁则忙忙于储藏食物。冬天来了,蝉为饥饿所驱,只有跑到它的邻居那里借一些粮食。结果它遭了难堪的待遇。勤俭的蚂蚁问道:“你夏天为什么不收集一点食物呢”?蝉回答道:“夏天我歌唱太忙了”。“你唱歌吗?”蚂蚁不客气地回答:“好啊,那么你现在可以跳舞了。”它就转身不理它了。但在这个寓言中的昆虫,并不一定是蝉,拉·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视角     
王冬霞 《教育文汇》2009,(11):38-39
“我的视角”是与北师大教材六年级精读课文所配套的一个小栏目。刚刚接触时,我确实没太在意,只是学完课文后让学生自己去读凄“丁丁冬冬”的视角,然后写一写,再让同桌检查一下了事。但在后来的教学中,我逐渐发现“我的视角”虽只是辅助资料,但收揽的内容非常广泛:  相似文献   

17.
新教材的识字课《小书包》是一篇新增课文。课文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这便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课文。教学这篇课文以识字教学为重点,通过猜谜、字理、编儿歌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识字,理解汉字特点;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逐步养成他们整理书包的好习惯。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课文(或只是其中的词句、片断),是促进儿童对读物(课文)进行全身心感受的有效手段.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人理解程度,而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因为它兼顾了教学目标中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三个方面,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它可以说是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强化学生主体活动,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19.
自读课文是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单元合成,整体训练”语文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逐步学会“自己走路”的试验田。上好自读课,可以引导学生拿起在讲读课里老师交给的钥匙去开启知识的大门,步入创造性思维的自由王国;可以通过自读、自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可以验收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本单元所确定的听、说、读、写的教学目标和运用语文知识的基本能力。因此,上好自读课文,让学  相似文献   

20.
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就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机会。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我总是在讲授新课前放手让学生去预习课文,让他们从学习资料中查找“作者生平简介”“相关背景介绍”等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逐步养成自学的好习惯。在授课时,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言和见解,让学生品尝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的快乐。例如在讲《孔乙己》时,我设计了一个话题:读完课文说说你眼中的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同学们有说“死要面子”的,有说“能写一笔好字”的,有说“善良”的,也有说“内心孤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