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在谈到《岳阳楼记》这篇上洞庭船。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洞庭秋晚图》,派人送到邠(bī)n千古名作时,一般根据正史没有明眠。岳阳楼上月,清赏浩无边。”州(今陕西彬县),后改送邓州。有确记载为由,认为作者范仲淹没有这年末,范仲淹因谏止仁宗废人以滕子京送过《洞庭秋晚图》来到过洞庭湖和岳阳楼,而是看了滕后一事忤怒了宰相吕夷简。次年正否定范仲淹到过岳阳楼,是站不住子京派人送来的《洞庭秋晚图》(有月,即景祐元年(1034年)元月,他被脚的。因为情况有变,范仲淹完全误作《洞庭晚秋图》),并综合概括了贬知睦州(今浙江建德),途经淮北有条…  相似文献   

2.
《太平寰宇记》,北宋乐史编著。 《太平寰宇记》(以下简称《寰宇记》)是继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而编写的史地名著。作者乐史,字子正,抚州宜黄(今江西宜黄)人,生于后唐长兴元年(930年),卒于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终年七十八岁。其事迹附见《宋史·乐黄目传》。  相似文献   

3.
李冬平 《现代语文》2006,(12):25-26
《孟子见梁襄王》一文篇幅虽短小,仅155个汉字,却耐人寻味,让人百读不厌,显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1.简洁凝练,意蕴丰厚。本文的短小精悍,得力于深厚的炼字功力,如“今夫天下之人牧”一句中“牧”字精妙,“牧者,养也,反以之杀人乎?”(明.李贽《四书译》),就作了很好的评价。细细玩味这个字,其妙处有四:①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天下的老百姓如同牲畜一样被统治阶级“放牧”着,社会地位低下。②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普天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强权政治。这与孟子的主张“与民同乐”(《孟子.庄暴见孟子》)、“保民而王”(《孟子.齐桓晋文…  相似文献   

4.
《古文观止》十二卷,清吴乘权及其侄大职编。乘权字楚材,大职字调侯,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事迹见本书吴兴祚序及《嘉庆山阴县志》卷十五。吴序作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序里说:“今年春……,二子寄《古文观止》一编”。据此,可知这个选本至迟在这一年春天就已经编成了。“观止”二字,出《左传》。书名用这两字,意思是说:所选的都是尽善尽美的文章,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  相似文献   

5.
很多学者认为"子见夫子乎"(出自《论语·微子》)中的"夫子"指孔子,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本文根据事理逻辑,认为"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指"可称‘夫子’(或属‘夫子’)的人"。  相似文献   

6.
邹县孟庙     
山东,自古以来素称“齐鲁礼义之邦”,给我们留下了浩若繁星的文物古迹。邹县孟庙,这座雄伟壮观的古代建筑群及在其中所保存的其他文物古迹,就是其中的一例。孟子,名轲,字子舆(一作子车,又作子居),生卒年代不详,大约是公元前372年——前289年)。据传孟轲是鲁国(今山东曲阜)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春秋以后,孟孙氏衰微,他的祖上便从鲁迁到了邹(今山东邹县)。青少年时代,孟轲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通古代典籍,尤长于《诗》、《书》、《春秋》。壮年以后从事教学。中年时期,怀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一回见梁惠王,一回又任齐宣王的客卿,但终不见用。晚年,回到故乡从事教育和著述立说活动。孟轲在教学和游说各国诸侯中,都以孔子道统的继承人和捍卫者的面貌出现。所以,在封建社会中,孟轲被认为是孔子所创  相似文献   

7.
人间悲剧 至情颂歌——孟称舜和他的《娇红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中后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尊重个性、表现真情的启蒙思想在萌动。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后,又出现了很多爱情剧,其中影响较大的要数孟称舜的《节义鸳鸯冢娇红记》了(以下简称《娇红记》)。孟称舜(约1600—1655),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字子若,子适(一作子塞),号卧云子,花屿仙史。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明崇祯时诸生,屡举不第。参加过复社,入清后任松阳训导,作传奇五种,今存《娇红记》、《贞文记》、《二胥记》三种。作杂剧六种,今存五种:《桃花人面》、《花前一笑》、《英雄成败》、《死里逃生》、《眼儿媚》,此外,他还编纂了《古今名剧合选》,收录了五十六种元明杂剧。《娇红记》是一部承前启  相似文献   

8.
《孔雀东南飞》中有两个带“见”的句子:①君既若见录;②府吏见丁宁。《答司马谏议书》中也有两个带“见”的句子。③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④冀君实或见恕也。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文言句法的一些特点》一文对这个“见”字作了如下的说明:“见”用在别人(君实)的行为(恕)前面,只起表示客气的作用。其实,这四个“见”字都是第一人称代词,都是“我”的意思。“见录”就是“记着我”,“见丁宁”就是“丁宁我”,“见教”就是“指  相似文献   

9.
这首诗为唐代诗人卢仝所作。卢仝(约795—835),自号玉川子。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一说济源(今河南省沁源县附近)人。年轻时隐居河南登封县北少室山,家境贫困,刻苦读书,不愿做官.曾作《月蚀诗》讽刺当时专权的宦官,韩愈称其工。  相似文献   

10.
来复见心是元末明初著名僧人,为临济宗禅师。其文学作品有《蒲庵集》,并编有《澹游集》等,诗文俱臻上乘。其交游广阔,与当时众多著名文人如虞集、掲曼硕、张翥、欧阳玄、高启等均相知甚深。然而历史对其记载,从郎瑛《七修类稿》直至清代,存有种种异说,谓其先仕元为学士,入明为僧,后因写诗含讥,触怒明太祖朱元璋而被杀。近人吴晗《朱元璋传》亦采此说,遂成为历史上之定案。而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诸说多误。来复见心为豫章人(今江西省南昌市),自幼出家,并未有仕元之事;曾在明初以十大高僧之一蒙诏入京,深受明太祖朱元璋推许,被任命为天界寺左觉义,后因涉胡惟庸党案被杀。今考定其生平,兼论其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
有父子俱性刚不肯让人者。一日,父留客饮(喝酒),遣子入城市(买)肉,子取肉回,将出城门。值(碰上,遇到)一人对面而来,各不相让,遂挺立良久。父寻至见之,谓子曰:"汝姑(暂且)持肉回陪客饭(吃饭),待我与他对立在此。"(明.冯梦龙《笑府》)  相似文献   

12.
    
蒋岭 《小学生》2006,(6):20-21
甲骨文 下部是一个面朝右跪(g山)坐的人,人的头上是一只大眼睛(横着的“目”)。 金文 下部是一个半站立的“人”,面朝左,头部的大眼睛炯(Ji6ng)炯有神。 ‘兮、叫今、户、 小篆 下部的“人”变得不像了,人头上的大眼睛变成了“目”。 楷书 由小篆(Zhudn)直接演变而来,其上仍然是“目”,其下部的“人”根本看不出来了。 目代见 见 楷书(简化字) “见”字的本义就是“看见”,如“眼见为实”、“所见所闻”、“喜闽 乐见”等。 由“看见”引申为“会见”,如《王风·采葛(g即沙:“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这就是说:一天不见面,好像隔…  相似文献   

13.
孟子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这七篇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最为重要经典文本之一。孟轲(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史记·孟荀列传》“: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从上述记载来看,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4.
一、从感情层面进行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情感有以下几种:忧国伤时(如杜甫的《春望》),建功报国(陆游《书愤》).思乡怀人(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瞑》),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刘禹锡《乌衣巷》),长亭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二、从技巧层面进行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技巧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5.
《五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8.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723-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师休之子。那时,韩干以画  相似文献   

16.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首小诗,是宋代诗人苏舜钦的作品。这首诗以清新之笔,描写了泛舟淮河,晚泊渡口古祠之下所见之景,以景寓情,抒发了胸中之忧愤,从而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以景寓情、以情见志。苏舜钦的写景诗并不是以再现自然为长。他笔下的景物大多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比如“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过苏州》),“老松偃蹇若傲世,飞泉喷薄如避人”(《越州云门寺》)  相似文献   

17.
文言趣读     
农夫耕田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用什么方法)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方法)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没过多少时间),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道也。”农夫曰:“非耕之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据《浑然子》改写)  相似文献   

18.
伍鸣同志在《彭端淑和<白鹤堂文稿>》一文中说:彭端淑是“丹棱(今四川洪雅县)人”(见《中学语文教学》1982年第9期)。这个“今洪雅县”的说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正概述《莱子侯刻石》,又名《莱子侯封田刻石》《天凤刻石》《莱子侯赡族戒石》,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刻。该石原在山东省邹县卧虎山下(今邹城市郭里镇境内),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为王仲磊最早发现,但他因忘记具体位置而与之失之交臂。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秋,滕县(今山东省滕州市)孝廉颜逢甲与友人孙生容、王补、仲绪山一起游邹城城南卧虎山  相似文献   

20.
《屈原列传》中有这么一句:“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对其中“自为”的解释。大致有两种:一是“自己做好国君”(见课文注释),一是“为自己打算”(见于在春《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我以为这两种理解都是可以商榷的。从句子的结构看,“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是“欲”的宾语。它们是互文,不仅字数相等,而且结构相同,词义相关。“求忠”与“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