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商永江 《福建体育科技》2005,24(3):39-39,52
本文对自行车四公里团体追逐赛项目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对影响该项成绩的主要因素:速度、耐力、速度耐力的训练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以参加“2004年全国自行车锦标赛”女子500m成年组的30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分段测试方法,对我国场地短距离自行车女子500m运动员的全程竞速能力进行了划分,全程竞速能力包括:反应能力、加速能力、最高速度能力、相对高速耐力和冲刺能力5个部分。研究发现,加速能力和相对高速耐力是影响我国场地短距离自行车女子500m运动员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场地耐力自行车团体追逐项目成绩的不断刷新,促使人们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探索。对文献及相关报道进行分析与总结,发现目前比赛速度更快、齿轮比更大,最大化有氧与无氧能力以及强调力量训练是训练的核心,反向周期模型是主流的周期规划模型,高科技技术在空气动力学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运动成绩的提升。对比赛需求和趋势的深入分析、科学化探索以及据此更新的训练理念是推动场地耐力自行车项目成绩提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自行车场地全能赛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自行车正式比赛项目,运动员在连续两天内需要完成6个小项的比赛。全能赛对运动员的专项速度和耐力素质水平均有较高要求,其中速度能力对比赛成绩的影响大于耐力,速度型运动员可能更加适合从事全能赛项目。全能赛对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全面要求决定了训练的复杂性,应根据阶段训练目标和运动员的不足针对性的安排专项能力、身体力量和有氧能力训练。  相似文献   

5.
唐琪 《体育科研》2017,(2):50-53
以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自行车队场地短距离项目组重点女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在奥运会前一年的备战训练中,采用SRM系统对场地专项爆发力、最大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进行监测,并对运动员阶段训练前后不同专项能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同时,采用成绩与训练后血乳酸综合分析的方法,对运动员奥运赛前专项速度和力量耐力训练的完成强度进行评价,为建立场地自行车专项训练强度的测试与评价方法进行有益尝试。自行车短距离阶段训练中不同专项训练比例可决定专项能力的变化,功率是评价自行车短距离项目专项能力和训练强度的有效指标,结合乳酸变化可分析专项能力变化与供能比例、代谢产物清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男子场地自行车1000米计时赛专项耐力训练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延伟  于洪 《精武》2012,(19):27-27,29
场地自行车男子短难离项目专项耐力训练是指培养运动负在速比稳定的情况下保证较高的速度和耐力的能力。我们分析了男子1km计时赛的专项耐力和能量供应特征,对现阶段我国运动员自行车项目运动的情况进行了解,提出了针对男子场地1km计时赛的专项训练方法,从强化ATP—CP系统供能、机体耐受乳酸、机体消徐乳酸这三方面的能力入手,不断提高运动受的速度耐力。  相似文献   

7.
1995年国际自行车环中大赛速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995年国际自行车环中大赛的速度分析呈现出以下规律:开始的P段运动员发挥最大的速度能力,争取好成绩,中间的5个赛段尽量保持相对速度,稳定成绩,最后赛段是拼搏冲刺出好名次的过程;在全赛程中各赛段之间的速度波动越小,运动成绩越好,表现出运动员的速度和速度耐力的水平越高,具有较强的时速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8.
梁林花  黄莉丽 《冰雪运动》2003,(1):15-15,18
对提高速滑中距离成绩的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速度与速度耐力的关系,提高速度和速度耐力的主要途径,速度耐力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铁人三项运动是体育运动耐力性项目之一,由游泳、公路自行车、公路长跑三个项目按顺序组成。近年来,通过对铁人三项运动成绩提高的一些潜在的因素进行相关的研究,较为一致的建议是在游泳或自行车运动时,采用运动追随可获得益处。其他的策略因素包括自行车运动或跑步时选择运动节奏,可能会影响到铁人三项的整体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0.
张勇  李之俊 《体育学刊》2005,12(5):111-114
就高水平耐力自行车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最优化的研究加以总结和展望.高水平自行车耐力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方案优化的研究主要涉及训练强度、持续时间、组数,间歇恢复形式(主动或被动)、间歇恢复时间,踏车节奏和成绩模型.这些变量需要根据训练时期、训练状态、个体身体反应来进行实践.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耐力素质是提高普通高校体育系武术套路专选班学生武术动作质量和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从普通高校体育系武术套路专选班学生发展耐力素质特点入手,分析了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发展耐力素质的方法和手段,并对武术套路专选学生如何进行耐力素质训练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高普通高校体育系武术套路专选班学生耐力素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Yo-Yo intermittent endurance test is frequently used to assess aerobic endurance performance in young soccer players but only the logical validity of the test has been shown to date. The main ai 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criterion (i.e. association with maximal aerobic capacity, [Vdot]O2max) and construct validities of the test in young soccer players. A secondary aim was to examine possible shared variance of the Yo-Yo intermittent endurance test with other physical capacities. Sixty-two soccer players (age 13.7±0.5 years) from an Under-14 team participated. All players performed a battery of fitness tests to assess [Vdot]O2max, aerobic endurance performance (Yo-Yo intermittent endurance test), soccer dribbling endurance performance (Hoff dribbling test), and power performance (maximal vertical jump, 30-m sprint with 10-m split tim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Yo-Yo intermittent endurance test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Vdot]O2max (r=0.63, P<0.001), thereby showing the test's criterion validity. Players with the best performance on the Yo-Yo intermittent endurance test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Vdot]O2max (P<0.001, large effect), and significantly better soccer dribbling endurance (P<0.001, large effect) and 30-m sprint times (P<0.05, medium effect). Logistic regression (r=0.79, P=0.0001) showed that Hoff dribbling test performance (explained variance=50.4%), [Vdot]O2max (explained variance=39.7%), and 30-m sprint time (explained variance=14.4%) were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parameters contributing to performance on the Yo-Yo intermittent endurance test. Therefore, the Yo-Yo intermittent endurance test is a valid on-field aerobic endurance performance test for young soccer players, which can also be used to differentiate the maximal aerobic capacity, soccer dribbling endurance, and 30-m sprint performance of these players.  相似文献   

13.
血液的粘度与运动员血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训练的耐力运动员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较一般人低,其主要原因是耐力训练使血浆容量增加较多。这种血液性状的变化对于改善血液的流复性、提高肌肉的供氧能力和增强运动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正交试验的方法,选取1500m具有代表性的训练方案.经过9周的正交试验,结果显示,影响1500m成绩的主要因素是速度耐力素质,其次是速度素质,第3是运动员的身高因素,第4是耐力素质,从中寻找出最佳训练方案.  相似文献   

15.
安铁民 《辽宁体育科技》2003,25(6):12-12,1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数据分析法,对我国中长跑运动员与外国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800m、10000m分段成绩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绝对速度低、速度耐力差是影响我国中长跑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有氧能力的高低是马拉松跑者能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和跑步经济性是衡量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运动表现的关键指标,也是长跑训练效果的核心考量。由于力量和耐力训练对机体产生不同的训练刺激,教练员和运动员很少将力量训练作为提升耐力运动表现的手段,以防止有氧能力受到负面影响。通过对大量文献梳理发现,力量训练可以在不影响机体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值的前提下,通过改善神经肌肉功能、转换肌纤维类型以及增强肌肉肌腱刚度和利用弹性势能的能力,提高跑步经济性和无氧能力,改善运动员耐力运动表现。本文基于对力量、耐力训练的生理学适应的探讨,总结不同形式力量训练对耐力运动表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并为马拉松选手科学安排力量训练提出建议,从而优化其耐力运动表现。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数据统计分析法,对我国部分优秀运动员400米的速度耐力训练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400米跑这一径赛项目中,发展速度与发展速度耐力是提高该项目成绩的两大关键,也是训练实践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以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为依据,结合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对发展速度耐力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400米跑中发展速度耐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中外女子四人皮艇500 m比赛桨频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世界大赛中国外主要对手在wk4-500 m比赛中的桨频模式和反映的战术,世界大赛中强队的主要战术为全力划。国家队与国外主要对手的专项体能差异表现为起动加速能力和途中耐酸能力,两种能力的提高是训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高水平耐力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李之俊 《体育科研》2005,26(5):66-69
次最大强度训练对经过长期训练的高水平耐力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相关生理指标的提高作用甚少。研究发现通过高强度的间歇训练(HIT)可以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但是,关于高水平耐力运动员 HIT 的相关生理机制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就高水平耐力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相关生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加以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咖啡因作为营养补剂的一种,不仅在普通人群中普遍使用,而且经常被运动员服用以提高运动成绩。有研究指出,咖啡因可以有效地提升常温环境下的耐力性运动表现。但在高温环境下,咖啡因对运动表现尤其是长时间耐力性运动表现的影响及其机制仍存在众多争议。因此,本综述对国内外近十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并系统总结和归纳,回顾了高温环境与运动表现的关系,以及咖啡因对常温环境下耐力性运动表现的影响及其机制,重点探讨了咖啡因对高温环境下耐力性运动表现的影响以及可能的机制,为未来的研究以及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