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一学生首先碰到的难点,同时也提供了培养分析能力的极好机会。对应用题列方程没有机械刻板的方法,全靠根据题意分析。一个学习较好的高中学生可能一看题目就能写出方程来,一个刚进初中不久的学生就没有这个本领了。在开始讲授时,重要的是建立起合适的思考程序,也就是说,教师要指导学生按步骤解答问题。第一步:理解题意。在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事,学生向教师发问:“老师,这个题我不会做。”当老师与发问学生一起看题时,发问学生未等老师开口,就连说会了会了。这充分说明理解题意的重要。要正确理解题目里某些语句的意思。比如,在匀速运动里的速度是每天、每小时、每分钟还是每秒钟走的路程。第二步:设立未知数。设立未知数,一般说来是题目问什么,我们就设什么。有的题目问的是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日前,听了一节三年级数学应用题公开课(六年制第五册第46页例4)。教者引导学生由问题想到两个条件时这样分析:“每组有几个人”,就需要知道“总人数”和“平均分成几组”。而“平均分成几组题目中已直接告诉我们了,总人数知道吗”?学生顺着老师的提问思考:“总人数”没有直接告知,要从这一中间问题继续想下去。翻翻手头的几种参考教案,也是类似的  相似文献   

3.
在简易方程教学中,有这祥一道题目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判断“X=10”这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对于这个简得不能再简的式子,学生却感到为难了,自然也免不了一番争议,有的说:“这哪算什么方程,X等于多少不早就知道了吗?”有的说,这是方程,但总感到不踏实,说不清原因。学生们都把信任的目光投向老师,急切地希望得到老师的回答。我从方程的概念出发,设了三个问题:①什么叫方程?②一个方程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③X=10具备不具备方程的两个条件?这样,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通过比较、思考,学生就能很清晰地得到结论。X=10是  相似文献   

4.
学校期末考试,在五年级的数学测试卷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题目:把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做成一个长方体(接头不计),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几个监考老师一看这个习题,马上皱起眉头,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做,他们会做吗?有一个老教师特意  相似文献   

5.
一、初步认识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一年级学生在学10以内数时,教师就应有意识地把应用题教学贯穿进去.如学“3”时,教师可先在黑板上挂2个男同学做游戏的画.师问:“有几个同学在做游戏?”然后在画一侧再加上一个女同学,问:“又来了几个同学?现在一共有几个人?”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这道题说的是同学们做游戏的事.图中的2个男同学是题目告诉我们的一个条件,一个女同学是告诉我们的另一个条件,一共有几个同学是要我们求的问  相似文献   

6.
帮X找朋友     
在教“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应用题”时,我向学生说明列等式时“X”不能单独放在一边。在练习中出现了这样一题:白兔和黑兔一共有42只,其中白兔有29只,黑兔有多少只?(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对于这题,学生习惯用算术方法解:42-29=13,但根据题目要求用X解,于是出现了“42-29=X”这样的错误。由于知识的负迁移,学生还是明知故犯“把X单独放在一边”了。单独纠正了好几个学生后,我反思:怎样杜绝这种情况再发生呢?动了一番脑筋,忽然灵机一动:“同学们,你们说说看,X表示什么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相似文献   

7.
常常听到数学教师这样的疑惑:讲完课后问学生:"听懂了吗?"学生都答:"听懂了!"但解题时却是"我不会."特别是考试时看到题目似曾相识,却不知道如何下手,考试结束后感慨"数学难学!"那么,为什么听懂的知识自己独立解题时却不会应用呢?这其中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教师讲的"n遍"是越俎代庖的、强加于人的,少了循循善诱,缺乏心智启迪,学生自己没有豁然开  相似文献   

8.
某小学五年级期中试题上给出了这样一道测试题目:猜一猜下列的数字谜语。(各打一)7/8()1=10()1/100()15分钟=1000元()于是,考场里的学生个个冥思苦想,搜肠刮肚,却怎么也猜不出这些罩着神秘面纱的成语。甚至教师在批阅试卷时也是各执己见:就“7/8”而言,有教师坚持认为应当作“七上八下”,也有人觉得是“七嘴八舌”,而“七零八落”亦未尝不可。且不论这些答案正确与否,仅凭这几道语文试题,就不免让人产生这样的困惑:语文考试要大海捞针吗?这是我们提倡追求的创新吗?这样的语文测试究竟有多少实用价值?或者换个角度来理解,在我们的语文试卷上,…  相似文献   

9.
某教师在讲授“分数除法法则”时,出示了一道题目:“李师傅3/4小时做6个零件,1小时做几个零件?”学生看完题目后,教师问:“这道题怎样列式?  相似文献   

10.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11.
掌握解题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讲解一些题目之后,留心的学生不限于一般地听懂,往往还会问教师:“怎么会想到这样解的?”使用对称性,就是一种解题技巧,对一些问题的解法就能回答出“为什么会想到这样求解?”我们通过对下面一些问题求解的分析来说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职业中学的部分学生,由于进校时的数学基础差,对数学学习是一“怕”,二“厌”,学习非常被动。要使学生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关键是引导学生上好:有兴趣、生乐趣、立志趣三个台阶。一、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运用各种方法,创造各种条件,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1.必须减小教学坡度,让学生有信心。每一个数学教师常常听到学生这样的心声,“我听懂了,但不会做”。听懂了?其实并未听懂,或只是一知半解。事实证明,如果不解决这一现象,时间一长,必将影响到学生对学习…  相似文献   

13.
“又是一年春草绿”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出了两个题目,一个是《图书馆》,另一个是《又是一年春草绿》,让学生自选。结果全班有五分之四的学生选做了《又是一年春草绿》,其中又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在结尾一模一样地另起行写着“哦,又是一年春草绿”,从格式到语气词都毫无差异。这个情况令人吃惊。是互相抄袭了吗?不,整整两节课,学生埋头写作,下课都没休息。是中学老师曾作过“示范表演”吗?不,他们说从未写过类似的题目。而且,我在出题之后也未作任何提示。看来,结论只能是一个:对这一类的题目,学  相似文献   

14.
一、案例 下面的解析几何题是我校高三的一次测试中的填空题,在讲评课上我按照自己的解法讲解了,当时没有发现问题,也没有学生表示异议,事隔几天后,一位学生拿着试卷来问我这道题目.当时我还有点不耐烦地说,不是上课已经讲评过了吗?没听懂?这位学生说,你的解法我听懂了,但是我的解法跟你的解法不一样,得出来的结果也不同,我觉得我做的也是对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道题的两种不同解法.  相似文献   

15.
场景一:“老师,我不懂。”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拿着同一题来问我,满脸苦恼。题目是这样的:“同宇超市去年创毛利润23554元,今年创毛利润38927元,两年的日常开支共是26457元,这两年纯收入是多少元?”题中涉及的是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解答并不困难,是学生不会计算吗?显然,不  相似文献   

16.
课间即学     
“你听懂了吗?”“噢!原来是这样。”这样的一问一答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常能听到。我的后排坐着的是两位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的优等生,而我呢,只是一位平庸之辈。古有孔子不耻下问,今有小生我求教“高人”。“这道题怎么做?”一个熟悉的声音“振动”了两位“高人”的耳膜,两人不约而同地抬起头,不厌其烦地聆听我读题目,边听边在纸上“刷刷”一挥,一道题的解题过程便映入我的眼帘,这纸上清晰的解题思路把我引入了沉思中。“你懂了吗?”这句听得我耳朵都快出茧的话又飘进了我的耳中,两位“高人”用疑惑的神情注视着我。这时,一场心理内战随即展开…  相似文献   

17.
学完了“分数、小数应用题”以后,我们在数学活动课上遇到这样一道列式计算题目:“5/6比3/4多几分之几?”学生出现了两种算法,有的这样计算:  相似文献   

18.
<正>一、对精彩课堂的反思工作至今,听过各类各级公开课也有百余节。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太顺畅了。课堂虽然练得扎实,却不精彩,学生虽然动口、动手,却不动心、动情。课堂下来——我不断反思,这是精彩的数学课吗?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了吗?智慧生成了吗?总感到缺少一种跌宕的美。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在中国往往评价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与否,不外乎老师问学生:听懂了没有?"懂了"!会做吗?"会做"!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个初三男生交了女朋友(两个孩子的学习成绩都下降了),被班主任发现,这是他们的一段对话: 老师:你们这样在一起有想过不好的影响吗? 学生:我们的交往没有干扰到别人,只是我们两个想在一起. 老师:你们在一起做什么呢? 学生:做什么都好,就是喜欢在一起. 老师:嗯.为什么不能和别的同学在一起呢? 学生:我们一起学习、一起吃饭.和别的同学也在一起,但我们更希望我们两个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一、问题的提出个案1:宁宁是某小学五年级的一名学生,每天早上他总是很早到校。他是参加学校田径队的训练,还是负责早自修的小干部?其实一样都不是。宁宁是为了提早来抄袭别人的家庭作业,避开老师的“火眼金睛”而这样辛苦的。问他:“为什么自己不做作业?”宁宁坦率地说:“我上课时没有听懂,题目做不出,只能抄抄别人的,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