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决定着人类的共同福祉是否能够实现。加快推进探索绿色发展,不仅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贯彻落实有着推动作用,还有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观的建立,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续发展目标。本文将从贯彻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价值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建立并贯彻长效生态预警机制这三个方面来探索绿色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反思西方工业文明经验以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合理配置资源基础上走出的创新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以生命共同体为理念指引、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导向、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战略擘画、以持续推进绿色发展为基本路径,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创造了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贡献了推动全球生态现代化进程的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3.
生态德育: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支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德育是一种体验性、实践性很强的生态道德教育活动,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一种新型价值观的培育,即通过自然、社会、个体、审美和实践等具体价值观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总目标。生态德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然价值支点和实然价值支点,因此,必须以培育生态道德意识、完善生态道德规范和提高生态道德素质等为抓手,并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大力推动生态德育,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支撑和依托。  相似文献   

4.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语境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就能在新发展观、新现代化观和新文明观指导下创造出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将美丽中国与地球美好家园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类生态文明新格局。为此,需要把握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认识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重大价值,拓宽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中对于天人关系的探索,蕴含着深刻的生态价值观,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构建以传统游牧技术为核心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技术范式,有助于推动草原生态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论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独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旨在努力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它可以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态基础,并与之共同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四大奋斗目标和文明体系。生态道德既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生态文明的依托和精神动力来源。因 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以带动和加快全体公民思想观念的生态化转化,促进生态文明道德的培育和形 成,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为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实现现代化伟大目标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把握,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特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在自然观上,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在价值观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秉持低代价的发展观念;在发展观上,中国式现代化倡导绿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是生态文明建设赋予教育的时代使命,是新时代教育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以中国传统生态哲学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基础,通过政策文本解读与实证数据分析以及对其文化内核、心理认知与表现场景重新划分,从生态情怀、生态智慧和生态实践三个维度构建了生态文明素养测评指标体系,其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生态智慧、生态情怀与生态实践。其中生命态度、地方认同、生态实践成为生态文明素养的重要影响变量。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促进生态文明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提升学生生态情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区/特色校建设,提升学生地方认同;开通可持续成长家长大讲堂,提升学生生存技能;举办全国生态文明教育国际会议,讲述与传播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故事。  相似文献   

9.
党的全面领导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把舵定向”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之路,力求高质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命题从历史与实践出发,围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等重大理念,明确了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突出位置的战略地位,有利于提高党领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引了科学方向、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相似文献   

10.
深层生态文明教育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教育范式。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也是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选择。但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是浅层化的,本质上是一种浅层生态学指引下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浅层生态文明教育。在深度反思浅层生态文明教育的基础上,再以深层生态学为思想基础,以实现人和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生态公民为目标进行深层生态文明教育,同时立足“自然—人类—社会”系统,倡导践行人与人多元共存的命运共同体理念、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以及人与社会绿色共享的发展共同体理念引领深层生态实践,实现全机构推进、全领域拓展、全过程贯通的生态文明教育。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高等级文明形态,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内涵。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必然要求。碳达峰碳中和教育着眼促进绿色发展,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具有主流价值引导、科技成果创新、人才队伍培育、产业结构重塑等作用,构成涵养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双碳教育必须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积极回应双碳目标新要求,构建党政学企联动、职普科教贯通、社会力量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等协同推进体系,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厚植生态根基。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绿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鲜明底色,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的绿色发展之路既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之路。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新时代十年生态文明建设成就,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位置,对中国式绿色现代化内涵和推进路径做出了部署安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尊重自然的生态智慧、弘扬公正公平的生态文化、创新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态产业,以久久为功的生态韧性创造绿意盎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3.
刘霞 《江苏教育》2023,(40):78-79+82
<正>在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重视生态文明教育。2021年,生态环境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特别强调学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念,践行生态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4.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文明意识和人文素养,建设绿色校园、文化校园、文明校园及和谐校园.为现代化建设输送大量有用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环节,马克思生态观是我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指引。我国在建设乡村生态文明上突破了传统机制的束缚,取得了诸多进步性成果,但农业生产方式、农村发展模式和农民环保素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因此必须利用科技创新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保障,并不断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文化素质和意识,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低碳"视域下学生树立文明生态观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适应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学生文明生态观应该包括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主体平等的生态伦理观,人文关注与创新精神并重的生态科技观,厉行节约、绿色健康的生态消费观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政治观等多方面内涵。构建学生文明生态观必须加强生态理论、生态形势和生态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念,强化学生生态责任意识,规范学生的生态行为。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对当代世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化,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关注的基本内容。如何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根据时代的变化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价值观,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题中之义。本文在分析生态文明内涵的基础上,初步描绘出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和最终发展的道路与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基于现代化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含以人与自然共生为理念先导、以人与自然共荣为价值追求、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引领。在阶段性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内蕴了理论创新上的科学性、价值取向上的人民性,家国天下的文明情怀和公平正义的国际意蕴等鲜明特质。由此,赋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广泛的认同度和旺盛的生命力。新时代,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以整体、全面、联系的系统思维坚持系统治理,也要在一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构建生命共同体,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蕴。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理念,强调自然内部生态系统的平衡共生、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生命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目标,是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强调以系统思维加强生态现代化治理、倡导全球生态共同治理进而构建地球家园的共同体;绿色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方式,旨在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路径,为引领全球携手走向生态、绿色、环保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范式,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生态层面的显著体现。  相似文献   

20.
《邢台学院学报》2019,(3):77-80
文明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又制约着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发展与文明进程有着一致性,不同文明阶段对人的发展有着不同要求。人的非生态化发展造成的生态危机,使人陷入生存危亡的边缘,建设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生态文明时期的到来,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并且生态文明建设只有在其主体承担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完成。探求生态人的生成路径,培育生态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