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高校近千名男大学生的调查发现,目前男生性道德基本健康,但少数男生表现出责任游离、道德缺失,在性观念、性行为上与女生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高校、教育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对男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性健康教育,发挥正规渠道的科学、权威作用,提高男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完善其素质,增强其在性方面的自主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高校935位男大学生的调查证实:性基本健康.但少数男生在性行为中表现出责任游离、道德缺失现象.相对于女生而言,加强男生的性健康教育意义更加重大.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湖南省4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理性认知、"为我"与"为他"、自我与规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四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状况有比较客观的认识,能够正确处理好"为已"与"为他"的关系,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维持在一个适度的张力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主体自律的道德自我,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认知模糊、道德冷漠的现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过大,出现道德自我同一性危机;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其道德自我仍属于客体他律型道德自我,不能表现出一贯稳定的道德行为;从性别上看,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比男生能更好地协调"为己"与"为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道德情感具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影响着高校大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进而影响着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高校大学生道德情感具有波动性与稳定性并存、内隐性与外显性并存、功利性与道义性并存的特点;同时其形成过程受生理心理因素、道德认知因素和周边环境因素3个方面的制约.因此,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感的培养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指导,需要直接或间接的道德实践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感要在正反比较中更加深刻,而且应是一种习惯性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李戬 《教育探索》2012,(8):109-110
人的品德是人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体.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做法是:应设法让大学生做到知其为仁,以形成其道德认知;应使大学生做到动情移性,丰富其道德情感;应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以养成其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对湖南省4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理性认知、“为我”与“为他”、自我与规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四个角度分析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大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的道德状况有比较客观的认识,能够正确处理好“为己”与“为他”的关系,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维持在一个适度的张力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主体自律的道德自我,但也有少部分大学生存在道德认知模糊、道德冷漠的现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过大,出现道德自我同一性危机;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其道德自我仍属于客体他律型道德自我,不能表现出一贯稳定的道德行为;从性别上看,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比男生能更好地协调“为己”与“为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试论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高校德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德育与大学生生活实际的疏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高校德育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基本要求:注重主体性;突出实践性;体现全程性.高校德育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主要路径:一要加强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道德引导;二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交往;三要让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丰富道德情感;四要创设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育德环境.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地方高校大学生贫困面大、程度高.国家、学校对贫困大学生的支持力度虽然在逐年增大,但不可能解决所有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贫困问题,社会各界对贫困大学生的支持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地方高校,女大学生人数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50%以上,在一些文科院系,女大学生大大超过男生,贫困女大学生的数量亦多.贫困大学生由于其生理、心理、自立能力等方面与男生存在着差异,更需要关心和资助.地方高校大多数处于地级城市,各类支持资源匮乏;同时,地方高校名气小,社会声誉不高,毕业生就业层次较低,社会支持的积极性不高.  相似文献   

9.
道德教育是大学思想教育的基础课程,在大学教育体系中举足轻重,意义深远.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其具有较高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道德风貌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应从下列方面展开:职业道德、市场道德、恋爱道德、网络道德.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并超越生活是当代人走出唯理性世界困境的普遍追寻,是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对道德教育时间性、空间性、价值性的哲学之思,目的就是要提倡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生命的体贴,放弃传统道德教育灌输不可质疑的、既定道德观念的做法,转向关注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尊重大学生道德判断的权利,引导大学生自主生成道德观念,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