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绝大多数文学家都是“战争协力者”,然而战后关于战争责任问题的声讨和追究却虎头蛇尾,不了了之,半途而废。日本战后文学的总体倾向,实质上不是反对“战争”,而是反对“战败”;不是反省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而是刻意表现日本人本身的受害。更有一批作家反抗战后的和平秩序,发泄对战败投降的不满和悲哀,甚至公开为侵略战争辩解。而揭露侵华战争罪恶,真诚反省的作家,半个世纪以来寥若晨星  相似文献   

2.
林芙美子是日本文坛存在争议较多的女作家之一,她的战争观在战时和战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二战期间她屈从于军国主义国家机器的淫威,为侵华战争摇旗呐喊;战后则选择彻底"失忆",摇身一变成为战后反战文学的代表作家。通过不同时期作品中的战争书写,可以了解作家当时对于战争的基本看法,从而较完整地把握林芙美子的战争记忆的变化轨迹。而复杂的生活经历及当时的客观局势则决定了林芙美子的战争书写必然带有暧昧性和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3.
日本新世纪文学与二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但是其主题既不是反对侵略战争,也不是反对战败,而是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对整个世界大战进行反思,描写战争的残酷,战时经济困乏以及给普通民众造成的感情扭曲等的心理创伤。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反战、厌战的思想意识,其中既有深层次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与作家的个人体验密切相关。日本反战文学主要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对战争的揭露,二是对核战争的反对。纵观日本二战后的文坛,无论从数量上或质量上说,这一意义上的反战文学一直占主导地位。日本新世纪文学是从反战文学起步的。但是也毋庸讳言,由于战前的错误教育和舆论导向,日本人和日本作家对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的认识和态度不尽一致,所以日本当代反战文学并不是清一色的反对侵略战争的文学,也存在打着反战的旗号为军国主义分子招魂和美化侵略战争的所谓反战文学。二者针锋相对、壁垒分明。,我们期待着日本作家能从加害者的角度,从整体上,从广阔的文化背景上,探讨和剖析这场浩劫的内在原因;如能对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给予必要的批判,将具有更加发人深省的影响和巨大推动力量。倘若如此。这必将是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福音。  相似文献   

4.
"竞争性"是日本二战记忆的最大特点,是指拥有不同二战记忆人群的共存和相互制衡,以及各地方之间、地方与中央之间在二战记忆方面互为依存却并不谐调的现象;这种"竞争"有时会引发各方互相攻击。日本二战记忆"竞争性"的形成与发展跟日本人群地域的战争观、战前战时战后经历、所处位置,以及日本战后的内政外交息息相关。日本各派二战记忆的势力在竞争中此消彼长,希望随着历史的推移正确的二战记忆能够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5.
日本战后德育教育是以对战前教育的批判和反省为出发点的。文部省在战败后首先致力于肃清军国主义思想,删除教科书中军国主义、超国家主义的内容。探寻新型道德思想和教学法。 1.“公民课”的构想 战败后,文部省设置了公民教育刷新委员会,并着手编写新的“公民课”教材:《公民教师  相似文献   

6.
大冈升平在二战期间亲身经历了战争。战后,他根据自身的战争体验,创作了一系列的战争文学作品。他主要从微观的视角、受害者的视角和庶民的视角描写战争,揭示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扭曲,而没有从历史的、社会的角度追究日本侵略战争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巫术在契丹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历史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结合人类学、宗教学的相关理论,以契丹与中原政权的战争为中心,分析巫术在契丹对外战争中的作用对了解契丹历史大有裨益。巫术在契丹对外战争中的作用表现为:战前为进行战争提供合法性,战时诅敌求胜、鼓舞士气,战后进行祈福消灾。澶渊之盟后,契丹巫术逐渐走向分化和消亡。  相似文献   

8.
长篇日本小说《小小的家》是2010年第143届日本文学直木奖的获奖作品。小说以女佣多喜的回忆录的形式讲述了小小的洋房里多喜从1930年起的13年间和主人平井一家茶米油盐的日常生活。作者通过对中产阶级家庭平井家战前到战后的日常生活的描写,用不动声色的叙述手法揭示了战争对日本普通平民家庭的深刻乃至毁灭性的影响。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再现战争背景下的平民生活,引发出现代日本人对战争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井伏鳟二是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 ,文笔幽默、含蓄、轻松 ,在故作滑稽的谐趣中 ,常常透露出无限的悲怆。他在战后所写的一系列具有反战倾向的作品中 ,揭示了战争对人的精神摧残 ,军国主义思想对人的毒害 ;描述了战争的巨大破坏性 ,以及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的严重伤害和恶劣影响 ;反映了人们反对战争 ,要求和平的强烈愿望 ,集中体现了日本战后“战争文学”的特点和独树一帜的“井伏文学”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0.
靖国神社作为日本国家神道神社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祭祀战争亡灵的主要场所,与日本历年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名副其实的战争神社。日本政府要员对它的“参拜”,直接反映了日本政府对二战的态度,也反映了日本政府对国际关系的态度,是国国主义势力消长的试金石。  相似文献   

11.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已经疲惫不堪的日本终于宣布停战.战争给日本及英国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日本战前所创造出来的许多财富由于这一战争而损失殆尽,国土遭到严重轰炸和破坏,并被美军占领,日本人民饱尝了笔墨难以形容的战争痛苦和战败的 屈辱和灾难.那么战后的日本为什么能够在所谓“一片废墟”的础基上创造了“经济奇迹”.经过十年恢复与准备于一九五六年开始现代化起步,仅用了十八年时间基本上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成为后来居上的经济大国呢?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下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金点强  郭隽 《课外阅读》2006,(12):62-63
日情报机构立下大功美有意重新武装日本二战结束后,美国独占日本,并对日本进行严格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造。美占领当局制订的新《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在战后的最初两年中,美国对于日本的非军事化改革相当  相似文献   

13.
康德从分析战争的根源入手,提出其“永久和平论”,主张消除国内的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制度,从而使战争的发动受到大众的牵制。另外,康德主张建立一个国际联盟从外部加以约束、抑制战争的爆发。康德的“永久和平论”虽然在理论前提及实践中存有缺陷,但其对后来的理想主义学派及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蒋方 《怀化师专学报》1996,15(4):402-404
战后初期的日本,一代新作家崛起于文坛。他们冲破军国主义的期禁锢,纷纷提笔控诉法西斯势力的究兵黩武,揭露罪恶战争给日本民族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形式上,他们摒弃“私小说”中常见的自然主义创作方法,大胆引进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表现技巧,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战争题材文学作品,形成了日本当代文坛影响巨大的一股创作潮流——战后派文学。著名作家野间宏(1915-1911)的中篇小说《脸上的红月亮》(1947),就是战后派文学中极富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战后派文学最基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日本教育法制的区别 日本战前教育法制与战后教育法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法律或法令制定的形式与法令或法律的原理、内容上。 1.“敕令主义”与“法律主义” 日本战前的教育法制以“敕令主义”为主要特征。所谓“敕令主义”是指教育法规中虽然包括少数由议会制定并通过的法律,但法规的大多数特别是对国家教育事业的运行与发展具有根本规定性作用的部分则是以天皇的敕令形式表现出来的法令。1890年,作为教育的基  相似文献   

16.
大冈升平是日本战后派文学旗手之一。他的《俘虏记》与《野火》是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记实性小说。作者以自己在战争中的亲身经历和深切体验 ,运用传统的写实和心理分析手法 ,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 ,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与非人道 ,战争给日本民族和民众带来的苦难和心灵创伤 ,表现了人们强烈的反战情绪和渴求和平的愿望 ,对战争、死亡、人性、道德、人的命运及存在价值等问题作了深远的理性思考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强烈的反战意识和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17.
野间宏是日本"战后派"文学的杰出代表。其作品立足于作者自身的生活体验,批判战争,探求自我,带有浓烈的存在主义色彩。《脸上的红月亮》正是这样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8.
戴雨浓 《考试周刊》2009,(28):38-39
战后日本战争文学一直在矛盾中挣扎,既对法西斯军国主义和侵略战争加以揭露批判,在创作中表达反战思想,又对历史暧昧地进行淡化模糊处理,转移侵略罪责。本文对战后二战文学的这一矛盾心理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9.
日本战败投降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日本国内始终存在着一股歪曲历史、美化侵赂的歪风,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极右势力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除了日本自身的原因之外,二战结束前后美国的对日政策也是难辞其咎的。日本投降前后,美国从其称霸全球的战略利益出发,在日本投降问题上,在《开罗宣言》所要求的“无条件投降”的强硬立场上不断退步,同日本法西斯政权作了一笔不光彩的交易,使日本在“‘国体’前提下投降”的要求得以实现;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占领当局在日本报行的民主改革并不彻底,没有追究日本天皇的战争责任,对战犯的惩治也极不彻底,这为战后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保留了孽根;从1948年开始,彻底改变了战后初期的对日政策,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田山花袋是日本近代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其文学理论和创作对自然主义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在《露骨的描写》这篇评论中赞同自然主义文学的“无理想” ,提倡“不要写作技巧”的文学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思想 ,它虽然缺乏批判社会现实的精神 ,但明确地提出了在借鉴西方文学方法中如何确立日本作家的创作态度这一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剖析田山花袋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来揭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私小说”的内在关系 ,重新诠释其“自然”观的内涵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