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骏华 《江西教育》2007,(11):23-23
曹操,小字阿瞒,瞒,就是把事实真相遮掩起来。在《三国演义》中,他确实是一个瞒与骗的高手,瞒和骗,鲁迅称之为旧国民的劣根性,实为某些人的恶劣品质,不可学,应唾弃。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和中国民众,长期以来,一直被剥削阶级以暴力统治和摧残;而同时,又被这些统治者以种种精神鸦片施以愚化和麻醉。“瞒”和“骗”的文艺,就是诸多精神鸦片之一种。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不独以自己的创作实绩标榜了一种大胆地,真实地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且与“瞒”和“骗”的文艺战斗了一生。中国新文学的主流,可以说自鲁迅始,再不是“瞒”和“骗”的文艺了。但“瞒”和“骗”的文艺并未消声匿迹,因此,以清醒的现实主义与“瞒”和“骗”的文艺相抗衡,一直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赵树理正是以自己的创…  相似文献   

3.
吴非 《语文新圃》2010,(3):24-27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经历过红色年代的激荡,感受了底层社会的贫苦,对瞒和骗的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我总想,中国的教育缺少一种人道精神,我们教育的旗帜上.没有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吴非 《教师博览》2010,(6):34-36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经历过红色年代的激荡,感受了底层社会的贫苦,对瞒和骗的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我总想,中国的教育似乎缺少一种人道精神,我们教育的旗帜上,罕有人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 ,就其审美特质而言 ,同西方的古典文学相比 ,它是一个缺乏悲剧文学的历史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种缺乏悲剧意识的文化。鲁迅说 :“中国人向来因为不敢正视人生 ,只好瞒和骗 ,由此也就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1〕所以 ,我们可以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性文学作品。只有到了 2 0世纪新文学发轫之时 ,我们才能看到真正具有悲剧意识的文学作品 ,文学才开始关注和重视悲剧意识的表现 ,注重从悲剧的审美特性来阐释文学的文化价值内涵。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常常忽略这一点 ,对选入的文学作品不能或很少从…  相似文献   

6.
父母打孩子,往往只是因为一时冲动,可是您是否知道: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说慌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能瞒则瞒,能骗就骗,因为对孩子来说,骗过了一次,就可以减少一次“灾难”。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的态度会更加强硬;而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后更会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懦弱如果孩子经常挨打,看到家长,就会感到害怕,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会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相似文献   

7.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成了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敖忠的现实主义文艺观源头主要有两个: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二是鲁迅“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其主要特点是虔诚信仰马克思主义文论,固守鲁迅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同时兼容革命浪漫主义和西方现代文艺思潮,排斥“瞒和骗”的封建贵族文学,是中国几千年文化转型时期具有明显中国风格的转型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曾经慨叹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种“瞒和骗”的坏传统,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文人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文人究竟是敏感人物,从他们的作品上看,有些人确也早已感到不满,可是一到快要显露缺陷的危  相似文献   

10.
"扁"字在字典里呆闷了,准备出去玩玩. 一天,他悄悄地溜了出来,来到了大海上.可渔民一看到他,就撒下渔网要捕他."扁"字连忙问:"我是轻快的‘扁',你为什么要撒网捕我?" 渔民回答说:"扁加鱼字是‘鳊',我不捕你捕谁?再说,扁加马字是‘骗',你休想骗我!"说着动手就捕.幸亏"扁"字眼明腿快,才免遭一劫.  相似文献   

11.
鲁迅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他认识到道教文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对国民精神形成具有重大而广泛的影响,于是把对道教文化的批判作为救治国民疾病的重要方法,批判道教卑俗的信仰、享乐主义的人生哲学、瞒与骗的生存方式,揭露其迷信虚幻的本质,启发民众觉悟,并提出以科学理性对抗道教神学、拯救国民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可能是给那些拙劣的影视作品给骗的,尽管从小就在大学里长大,在没有成为一个大学生以前,我对大学生活仍然怀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3.
吴非 《生活教育》2010,(7):60-63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经历过红色年代的激荡,感受了底层社会的贫苦,对瞒和骗的教育已经有厂比较深刻的认识。我总想,中国的教育缺少一种人道精神,我们教育的旗帜上,没有人性的光辉。那几年,我读了很多俄苏小说,其中格鲁吉亚作家顿巴泽的小说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小说《白旗》的结尾,他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4.
听,教室里的惊叹声此起彼伏;看,同学们吃惊地望着美丽的写字课老师,所有人的嘴里几乎可以塞下个鸡蛋.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刘老师要我们玩一个"骗家长"的游戏.  相似文献   

15.
鲁迅与库切小说的批判精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尽管鲁迅解剖的是中国的国民劣根性,库切揭露的是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在南非的罪恶,但二者在本质上则是一致的。两位作家均暴露了文明的虚伪,展示了人性中的嗜血、奴性、瞒和骗,从而体现出作家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冷峻的民族自省精神,以及直面现实的勇气和对人类的大爱。  相似文献   

16.
吴非 《今日教育》2010,(7):84-85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经历过红色年代的激荡,感受了底层社会的贫苦,对瞒和骗的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我总想,中国的教育似乎缺少一种人道精神,我们教育的旗帜上,罕有人性的光辉。那几年,我读了很多俄苏小说,其中格鲁吉亚作家顿巴泽的小说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在小说《白旗》的结尾,他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17.
张力 《家庭与家教》2007,(10):26-27
双休日去"逛"书店,已经成为我家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常规活动.每逢周日,在书店那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总能看到在书的海洋中"畅游"的我们一家三口的身影,在这儿不瞒大家,此项活动在我儿子的带动下,已经坚持了两年有余,且做到了风雨无阻、雷打不动.截至目前,"逛"书店活动已经见到明显的效果,尤其对于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来说更是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18.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5单元18课.) 背景分析 本课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该回是"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一生是爱恨交织的一生。他痛心于国人的“瞒和骗”,批判他们麻木地追求“圆满”;但同时,他深爱着我们这个民族,他不愿看到国人悲苦的命运和民族前途的灰暗。因此,他在小说创作中有时使用“曲笔”去添加“圆满”。鲁迅对待“圆满”的矛盾心态,形成了他部分小说与杂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议论就是讲道理、论是非。其特点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引用事实材料,进行分析说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者反对什么,以无可辩驳的道理来说服人。一篇议论文,一般地说应该包含着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下面是一段完整的议论: “中国的文人也一样,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