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女儿的疑惑     
一天,女儿问我她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正巧被我母亲听到了,母亲立即制止说:“小孩子不要问!”女儿一脸的疑惑和不服:“为什么?为什么?”大有一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架势。 很显然,制止女儿提问是行不通的,既然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孩子又有所发现,为什么要禁止谈论呢?其实女儿的这种好奇与问“天为什么要下雨”又有什么两样呢?我认为,在孩子提出这类问题时,家长不  相似文献   

2.
表扬过多避免让孩子受到自己期望的束缚。如果孩子总是听到说他“很独特”,那么当他没有耐心收拾房间时就会感觉很不好。如果老是听到说他“聪明极了”,那么当他学习成绩不好时就会感到非常失望。最好对具体的事情提出表扬,例如说“祝贺你算术得了满分”。提问过多质问很难使你的孩子讲心里话。例如总是问在学校怎么样或者课间休息时做些什么,你  相似文献   

3.
只要心拥有     
在我幼小的时候,祖母就辞世了。那时我很想祖母,终日哭个不停,非常悲切。母亲安慰我说:“奶奶到远方去了,以后她会回来的。”我天真地问母亲:“远方远吗?”母亲沉默了许久才说:“好儿子,等你长大了,你会明白的。”  相似文献   

4.
当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关心孩子的家长就会忙着询问孩子在幼儿园里的情况。有的家长会问:“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如果孩子说不出什么具体的东西,家长就会感到失望。还有的家长会这样问:“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发现了什么?”让孩子讲述幼儿园里发生的新鲜事,甚至让孩子提出问题来。两种提问应该引起我们家长的思考:你赞成哪一种提问呢?  相似文献   

5.
老不死     
天真的孩子问爸爸:“世上还有人能不死吗?”“没有人能不死的!”“不!”孩子摇摇头说,“你骗我。”父亲奇怪了:“谁能不死?”“奶奶!”孩子很有把握地说。父亲以为孩子对奶奶爱得天真,哈哈地笑了:“真聪明。”孩子把头一甩:“不是我说的。”父亲笑着问:“谁说的?”孩子说:“妈妈说的。”老不死  相似文献   

6.
生在犹太家庭里的孩子在他们的生长过程中 ,负责启蒙教育的母亲们几乎都会要求他们回答一个谜团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 ,你的财产就要被人抢光 ,那么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 ?”孩子们少不更事、天真无知 ,大多数自然会想到钱这个好东西 ,因为没有钱哪能有吃的穿的玩的 ?也有的孩子会说是家中珍藏的价值连城的钻石 ,有了它 ,还愁缺啥 ?可这些显然不是他们母亲所要的答案 ,她们会进一步问 :“有一种没有形状 ,没有颜色 ,没有气味的宝贝 ,你知道是什么吗 ?”要是孩子们回答不出来 ,母亲就会说 :“孩子 ,你要带走的不是钱 ,也不是钻石 ,而…  相似文献   

7.
正当宝宝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反复不停地问父母各种问题时,父母的应答及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自信与情绪。如果回应不当,甚至会令孩子产生羞愧感,恨不得自己从来没问过。不要试图劝阻孩子提问作为父母,对孩子每天的所有提问一一回答,似乎很难。但是,只要大部分时候,鼓励孩子提问,即便稍后回答,也完全合理。因为孩子们会渐渐明白,爸爸妈妈很忙,或者累了,但并不代表不在乎自己。如果父母反复劝阻孩子提问,对他们的成长发展则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为如此变相阻止孩子正常的人际互动,  相似文献   

8.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近年来探讨课堂提问的文章不少,但一般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来介绍提问方式、提问技巧等,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来探讨。而教师认为最适当的提问时机、最巧妙的提问方式、最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有可能是相反的。在这里先讲一个故事:一个母亲带了小孩子去商店买玩具,在玩具架前母亲一连问了孩子几种玩具要不要,孩子总是摇头,母亲感到很奇怪,忽然母亲好象觉得发现了什么问题,于是蹲下来,这时母亲与孩子处于几乎同等的高度,当母亲再用与儿子同等视觉的眼睛去看玩具架时,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从孩子的角度根本就看不到母亲先前看中的几种玩具的样子,母亲站着看到的是玩具架上层的玩具,而小孩子能看到的只是下层的玩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教师不能只凭自己的观念去要求学生,而是应该时常“蹲”下来,从学生的生理、认知、情感等角度击看一看“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9.
提问能力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前提,是学生创造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日常教学,我们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力极为欠缺,存在着“不敢问”、“不会问”“不想问”等等一系列问题。本文试图从欣赏孩子的提问、创立问题银行、别开生面的问题展览等方面入手探讨如何培养孩子的提问能力,以提问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0.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不仅对学生可以起到及时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思维的作用,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但是,如果教师提问不得法。则往往会出现“冷堂现象”或者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课堂提问并非意味着问得越多越好,而在于精问、巧问、善问。  相似文献   

11.
“太阳公公为什么起得这样早?”“太阳公公要睡觉吗?”“地球每天在转动,人怎么不会摔下去?”……幼儿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时,会经常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仅是孩子对父母的亲昵和信任,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孩子希望探求人生和世界的奥秘、希望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的愿望。对于孩子喋喋不休的提问,家长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家长总是一门心思干自己的事,听到孩子的提问就干脆回绝:“你话不要多。”“去去去,烦死了。”或者打发他去问别人,说:“我没有时间和你罗嗦。”有的家长因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就厌烦地说:“你问这么多干什么?”也有些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只是敷衍了  相似文献   

12.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近年来探讨课堂提问的文章不少 ,但一般都是从教师的角度来介绍提问方式、提问技巧等 ,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来探讨。而教师认为最适当的提问时机、最巧妙的提问方式、最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而言 ,有可能是相反的。在这里先讲一个故事 :一个母亲带了小孩子去商店买玩具 ,在玩具架前母亲一连问了孩子几种玩具要不要 ,孩子总是摇头 ,母亲感到很奇怪 ,忽然母亲好象觉得发现了什么问题 ,于是蹲下来 ,这时母亲与孩子处于几乎同等的高度 ,当母亲再用与儿子同等视觉的眼睛去看玩具架时 ,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从孩子…  相似文献   

13.
需要     
小狐狸问母亲:“为什么我每次撒谎都容易被别人识破呢?”母亲问小狐狸:“一般你在什么情况下撒谎?”    “我一般在饿的时候撒谎。”    于是母亲亲切地教导孩子:“这就是你失败的原因,我一般是在吃饱的情况下撒谎。”    我们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需要时才想起什  相似文献   

14.
答父母问     
方竹玲 《家庭教育》2002,(11):35-35
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浙江金华市一位母亲来信问:我儿子上小学二年级,他从小爱提问,上了学后问得就更多。我总是很认真地详细回答,自己不懂的就翻阅书后再告诉他。可他父亲却不赞成我这样做,认为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动脑筋。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对待孩子的提问。答:对孩子的提问,不要给他以完整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我和孩子     
(这是我在二十岁时所经历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和孩子,同在一个庭院里生活,同在一片阳光下,每天,每天。有时,他们会蹦出天真的问活:“老师,你有孩子吗?”问得我低下了头,羞红了脸。望着那些好奇的目光,天真的笑脸,我俯下身,轻声说:“有啊,三十多个孩子,我们这个班o’”啊,孩子们欢呼雀跃,一齐涌到我的身边,搂我、亲我、羞我,我们都笑得那么香甜。我和孩子@雨虹!辽宁沈阳~~  相似文献   

16.
严晓煜 《家长》2023,(16):13-14
<正>在家里,家长要忍住“拷问”的冲动,要记住家长提问的目的不是通过各种直击心灵的提问让孩子感到自卑和难堪,而是通过提问实现亲子间的顺畅交流。有些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原本和孩子能够说到一起、吃到一起、玩到一起,但是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和自己亲近了,有意躲着家长,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在作文里表示:“我不喜欢爸爸(妈妈)。”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嬗变”,以为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个性,不再跟家长敞开心扉。我的同事小李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常常跟我抱怨孩子的“古灵精怪”“忽冷忽热”,还说现在的孩子哪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好管教,一个个主意“正”着呢!  相似文献   

17.
《辅导员》2002,(6)
有时孩子看了街头广告后问妈妈:“扁平疣是什么?”“什么是阳萎?”有个孩子看了报纸刊登的《在歌厅包间抓获“三陪女”》的新闻后,问爸爸:“三陪女都陪什么?”当广播、电视播放某某市副市长涉嫌受贿、贪污被停职检查的消息时,一个孩子问家长:“这个副市长是中国共产党员吗?为什么共产党员还贪污呀?” 诸如此类的问题,孩子通过看广告、听广播、看电视、读报纸,都会在脑海里留下印痕和疑问。有的孩子会直接向家长提问;有的会在同学之间嘀  相似文献   

18.
孩子的“问题意识”强调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鼓励幼儿有独特的见解、去问、去探索。如何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呢?我们的家长和老师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要鼓励孩子提问幼儿总爱问“为什么”,面对他们千奇百怪的问题,许多家长会因为心情不太好,或手头正忙,或回答不了,往往不予理睬或敷衍了事,更有甚者,对孩子的提问粗暴制止。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在任何时候,不管您多忙,心情多糟,对孩子的提问,都应予以回答,即使不能回  相似文献   

19.
智慧的金币     
敬超 《初中生》2006,(6):39-39
生在犹太家庭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被他们的母亲们要求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了,你的财产就要被人抢光,那么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孩子们小,不懂事,天真无知,自然会想到钱这个好东西,囚为没有钱哪能有吃的穿的玩的?也有孩子说要带着家中价值连城的钻石出逃,有了它,还愁什么?可这些显然不是母亲们所要的答案。她们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们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在聪颖、精明的犹太人眼里,任何东西都是有价的,都能失而复得,只有智慧才是人生无价的金币。  相似文献   

20.
我曾遇见这么一件事:一位年轻的母亲,手里拉着一个四、五岁的男孩在路上走。母亲边走边给孩子出数学题:“5加4是多少?”“8。”孩子信口答道。母亲说:“不对。我是问:5加4是多少?”孩子迟疑了一下,回答:“6。”小眼睛眨巴眨巴地瞧着母亲,想从母亲脸上看出是否答对了。“我是问5加4是多少!这么简单的一道题都不会算,真笨!”母亲显然沉不住气了,责怪着孩子。孩子低下了头。可母亲还不罢休,说:“再想想看,5加4是多少?”孩子怯生生地看看母亲,轻轻地说:“7。”只见做母亲的手一伸,“拍”地一下,巴掌落在孩子的头上。孩子“哇”地哭了,蹲在地上再也不肯走了。目睹此情景,我真为那个孩子抱屈。孩子对一切新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