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联邦制度的发展需要多种社会因素以及多种政治因素的合力作用,政治文化便是其中的一种无形的重要的力量。政治文化包涵着对其发展前景的向往,倘若这种向往是积极的,人们将从中吸取巨大的精神能量,通过政治实践去推动其发展;反之,如果是消极的,则会阻碍其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亚独立二十年来,俄罗斯在中亚地区监护人角色不断弱化,中亚五国逐步提升了各自主体民族的文化力量,其中包括塔吉克斯坦。独立以来,该国不断出台"去俄罗斯化"政策,旨在激发本国主体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等方面对俄罗斯存在依赖,"去俄罗斯化"仍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强调。在多元文化格局的形势中,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方面发生了动摇。出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危机。如何应对西方文化对我国大学生文化观念的挑战,有赖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通过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自我教育等多种途径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大学生文化选择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成为推进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传承与创新的鲜活力量,既是一种提升与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和时效性的理性态度,也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国际秩序的形成是多种力量斗争的结果,总是表现为一定的文化观念的产物。文化观念既影响着国际秩序的产生,也制约着国际秩序的变革。文化观念主要是大国意志的体现,这是由国际政治的现实特征所决定的。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国家治理的观念和决策,也可能引起国际冲突。特别是全球化的今天,如何构建能包容多种文化的国际秩序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告别冷战的当今世界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在文化领域主要表现在各地区文化交流合作的日趋频繁,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并开始大范围的传播渗透,美国凭借其强大的"软权力"将其文化力量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由此带来一些地区的文化安全问题,作为欧亚大陆枢纽地带的中亚的文化安全尤为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6.
中亚史前文化的开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史前文化的开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李琪经过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现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坦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土库曼斯坦共和国以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所在的中亚地区,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区域而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史前的中亚,万古洪荒。然...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后,随着中亚地缘战略地位的提升,争夺并控制中亚成为美国推行1世纪全球战略的重要一环,美国中亚政策的嬗变,打破了该地区原有的战略力量平衡,进而给整个中亚地缘政治带来新的变局。  相似文献   

8.
中亚的石油:大国和地区力量争夺的新焦点胡红萍地处欧亚腹地、东西方文化接合部的中亚地区,随着里海丰富的油气资源的开发,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大国势力和地区力量为争夺中亚丰富的油气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一)中亚地区资源丰富,尤其是里海丰富的油气资...  相似文献   

9.
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需要,与传统强调机械控制思维的刚性管理相对应的隐性管理成为管理变革的时代诉求。柔性管理突破了原来企业过于依赖制度、规则和程序等显性知识的限制,发掘情感、文化、伦理等隐性知识的价值,从而使企业文化建设成为管理的关键步骤。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过程都作用于人的思想与精神层面,强调情感的力量、人格的力量、理想的力量和信念的力量。强调政治信仰和精神力量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组织文化相互融通的共同基石。在更加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时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融通成为企业管理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冷战后中亚为背景,阐述中亚软权力的现实适应性,指出:经济支撑力是中亚软权力的核心力,对外影响力是中亚最具活力的软权力要素,民族凝聚力和文化感召力在中亚软权力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分析了各国在威权主义政治和三种恶势力、地区经济社会水平、外部软权力大举渗透中亚等方面所面临的困惑。在此基础上,探讨中亚软权力的战略设计与对策选择,通过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加速经济建设步伐,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等,建构民主政治多元化、经济发展持久化、社会稳定长期化、文化外交常态化的中亚软权力模式。中国只有加快政治民主化建设、深化与中亚国家经济交流与合作、奏响和谐世界的主旋律、传承中华文化传统,才能应对中亚软权力的各种挑战。  相似文献   

11.
政党作为当代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存在与运行深刻影响着一国的政治效能。宪法作为一国的根本大法,理应对政党加以规范。这不仅是宪政发展的要求,更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西方政党入宪历经几个世纪的漫漫长路,与之相比,中国的政党入宪却疾风劲雨似的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完成",独具特色。中西政党入宪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时间间隔上,更体现在宪法文本之中。考察中西宪法文本中有关"政党条款"的差异,可以理清制度建构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难题。如何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必须解决和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亚宗教极端势力"是中亚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独特、重要的问题.独特性在于,宗教极端主义进入中亚后,与该地区的政治、宗教、民族、文化等因素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复杂性、顽固性和普遍性;重要性在于,宗教极端势力对中亚的影响广泛而纵深:给地区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威胁;是影响中亚政局和中亚国家调整内外政策的因素之一;在人文领域,宗教极端思想影响着新一代中亚人;与"东突"分子相勾结,给中国西北安全带来影响:是中亚地区大国博弈的一个变量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最早具备支撑阅读革命技术条件(造纸与印刷术)的国家,但真正的阅读革命到晚清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才发生。迟到的阅读革命不仅使阅读西学成为国人的偏好,而且刺激了晚清政治抗争的高涨,并促进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型。阅读革命与政治抗争的高度耦合,是由于现代政治运动呈现的四个特性(集体挑战、共同目标、社会团结和持续互动)均离不开现代大众传媒的支持。另一方面,由于阅读革命的深度与广度不够,使得公众在重大政治议题上难以形成有效的政治共识,致使鼎革后的民国政治长期动荡与无序。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非常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他高屋建瓴地分析、阐述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内容和方法等问题,形成了丰富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邓小平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要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要向全体青少年宣传高尚的道德""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都来关心青少年思想政治的进步"。邓小平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时事政治是当前国内外发生的热点,引人注目,且有重大意义的新闻。时事政治作为政治教学内容的补充,与思想政治教学结合,全面反映了当前国内外政治形势。时事政治作为一个新鲜的时政热点,其对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政治有着一定的影响,对政治教学有着一定的影响。文章基于时事政治的必要性,提出当前我国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时,阐述如何将时事政治融入高中政治教学。  相似文献   

17.
统编教材知识以公共普遍的形象出现,但就其逻辑性、学理性与合法性而言,具有浓郁的意识形态属性。从逻辑性上看,统编教材知识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是构建基于"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理论解释体系。新时代统编教材知识是党和政府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要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落实立德树人;从学理性上看,对于统编教材知识的认识应超越"泰勒原理"范式的解释框架。立足于意识形态的维度,统编教材知识是国家意志的文本表达。从合法性上看,我国具有统编教材知识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在国际核心素养课程改革背景下,世界多国均不同程度地将意识形态介入到课程教材知识之中。  相似文献   

18.
Finnish school teachers are unlike their colleagues in many countries, for their ethos and skills have traditionally formed the basis for a profession which has been very loyal to the state and to the changing educational ideologies of the government. Critical historical periods of war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have, however, produced – to a small degree – different kinds of tendencie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agency of comprehensive and upper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by looking at a particular point of rupture in the Finnish “master narrative” of a neutral and impartial teacher image. As an example of a counter-narrative, the paper presents a small leftist teacher association called the Democratic School Workers Association (Demko) which existed between 1973 and 1989. Demko’s manifesto texts are analysed with the help of A.J. Greimas’ actantial model in order to find the possible kind of political agency that is constructed for teachers. The analysis shows a major change between the 1970s and 1980s. The early Demko narrative draws from the vocabulary of the neo-leftist student movement, inviting progressive teachers to join the “common struggle”. Demko aims at lobbying the more established political actors, whereas individual agency is shackled by the ideals of monolithicity and unanimity. In the 1980s, along with the fading of societal radicalism, Demko’s narrative evolves into a more polyphonic space for identity debates. Political agency is transferred from the collective to individuals who are supposed to critically reflect Demkoian ideals against their everyday praxis. All in all, Demkoian narrative is interpreted as having enriched the gamut of “possible discourses” in the era of the early Finnish comprehensive school. With its distinctively socio-political orientation, Demko tested the boundaries of the political agency of Finnish teachers.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offers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the writings of Antonio Gramsci,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Italian Communist Party. Gramsci's writings, and secondary source accounts of these, hav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in many areas of ‘radical’ adult and community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and elsewhere. The article attempts, by returning to Gramsci's original texts and by interpreting them within his own ‘leitmotiv’, to challenge many of the current applications of his thought within radical education and ‘left’ political practice. The former types of applications are normally filtered through the political and academic writings of the latter; therefore the challenge offered, on behalf of Gramsci, is directed primarily at these.  相似文献   

20.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从工具性价值取向到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变迁进行历史考察,工具性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为:过于强化人的"工具性",弱化人的"目的性";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特征;压抑个性发展,缺少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以人为本实践活动中,要克服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局限,始终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