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地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地名研究源远流长,大致上可分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汉代至清代。最早对新疆地名研究可追溯到汉代的《史记·大宛列传》,曾记述了张骞入西域的片断。对西域作系统论述的还是以《汉书西域传》为先导。此《传》记述了西域诸国的方位四至,民族地理等情况。可以说它是后来各史《两域传》之蓝本。另外,汉代还有张骞撰的《出关志》,记有许多新疆地名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2.
汉乐府《陌上桑》的本事、古辞、曲题别称,是一组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依据出土的汉画像石、画像砖与汉墓壁画等文献资料,结合传世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认为:《陌上桑》古辞的本事即为汉刘向《列女传》中记述的秋胡妻故事,并在叙事上高度地典型化、艺术化;《秋胡行》虽也描述秋胡妻故事,但其曲晚出,被疑为咏史之作,且亦别称《陌上桑》,说明该歌诗假如有古辞且在汉代已存在,也本与《陌上桑》古辞同事同题;今传《陌上桑》古辞是经过自先秦以来民间集体创作、加工精炼而后在汉代定型的;其曲题在汉代称为《陌上桑》,其别称为取自歌诗首句的《日出东南隅行》或《日出行》,而《艳歌罗敷行》《采桑曲》或《采桑》是在汉以后拟作中产生的别称.  相似文献   

3.
家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家谱正式诞生于周代,汉代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修谱,西汉私人家谱首推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所载家谱。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叙录了司马氏家族迁徙、姓氏源流、家族世系、先祖名字、职官、事迹等。这些对于从事历史和家谱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自司马迁自序其家谱后,汉代文人纷纷仿效,扬雄和班固也自序其家谱见于《汉书》,体例都仿《太史公自序》。随着宗族势力的复苏,私人家谱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专门独立的家谱。  相似文献   

4.
儒家经典之作《礼记》是从先秦至汉代凝聚而成的礼学文献选编,系统记述了古代习俗、圣贤逸事和儒家关于礼仪礼义的言论,阐述了先秦儒家关于国家礼制和伦理思想。其中,第三十篇《坊记》记录了孔子关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为政者道德修养的言论,是古代从政者和读书人  相似文献   

5.
高有鹏 《天中学刊》2013,28(1):86-90
刘向、刘安、王充和应劭在他们著作中保存了丰富的民间文学作品,在汉代民间文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在记述民间文学作品的同时阐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学术个性化标志着汉代知识分子民间文学观的具体形成.他们的著述对于民间文学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对后世民间文学思想也有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6.
《曹全碑》     
<正>《曹全碑》全称《汉邰阳令曹全碑》,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汉隶中此碑独树一帜,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碑阳铭文记述邻阳县令曹全的家世及生平。曹全为汉初名相曹参的后代,建宁二年(169)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率兵征讨疏勒国,杀其王和德,迁右扶风槐里令,后任邻阳令。此碑是其下属群僚集资刻石以颂其功之  相似文献   

7.
《孝经》在汉代地位的上升与《孝经纬》的宣传密不可分,同时《孝经.感应章》中的"孝感"理论也为《孝经纬》的造作提供了指导思想,使其既符合汉代解经原则,又不偏离阐发孝道的宗旨。《孝经纬》对《孝经》中孝道思想的阐发,也体现了《孝经纬》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8.
淮南王刘安首次整理编订并题名《楚辞》,后经刘向增补,东汉又经王逸再次增订。后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楚辞》成书于刘向,而定名于王逸。检讨《楚辞》诸篇的抒情主体、作者姓名,《招隐士》的主题思想、以及《史》《汉》的有关记述和《楚辞释文》目录的编排次序,证明“楚辞”在汉代至少经过了从刘安、刘向到王逸的三次编订,唐宋之际又一次进行了整理注解,迄南宋洪兴祖才形成了今天通行的《楚辞》文本。  相似文献   

9.
淮南王刘安首次整理编订并题名《楚辞》,后经刘向增补,东汉又经王逸再次增订。后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楚辞》成书于刘向,而定名于王逸。检讨《楚辞》诸篇的抒情主体、作者姓名,《招隐士》的主题思想、以及《史》《汉》的有关记述和《楚辞释文》目录的编排次序,证明"楚辞"在汉代至少经过了从刘安、刘向到王逸的三次编订,唐宋之际又一次进行了整理注解,迄南宋洪兴祖才形成了今天通行的《楚辞》文本。  相似文献   

10.
“虚构”和“故事”是构成小说的两大基本元素。《管子》中记述的故事可以分为怪异类、品性类、寓意类和“轻重”类,其演绎多采用“因文生事”的方法,按照艺术思维的规律进行想象和虚构,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管子》记事内容纷杂,体制多样,其叙事中含有丰富的小说因素,是先秦子书向汉代杂史杂传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与汉朝统治者息息相关.在汉代尊儒思想逐渐壮大的影响下,汉代《尚书》学的发展亦开始承继起周秦的发展传统,以《书》为教、引《书》为用的特征愈发明显.前汉诸帝引《书》用《书》,将《书》学思想融入其治政实践中,足见《尚书》在统治阶级心中的重要地位;而诸帝为《书》学发展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更是促进了前汉《尚书》学的迅速发展.条列前汉帝王与《尚书》之文献,可探帝王对前汉《尚书》学发展的影响及前汉《尚书》学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2.
汉代文人的生命意识以时间和空间的形式集中体现在《古诗十九首》中。文章对《古诗十九首》的时空及其时空意象分别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揭示了汉代文人写景言情和生命思考的基本思路,另一方面,将《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时空母题纳入古典哲学思维的范围展开说明,并进而探讨了汉代文人审美创造的社会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人物遗闻轶事的杂史,由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撰写,梁刘峻(字孝标)注。汉代刘向曾著《世说》,后人为与刘向书相别,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隋书·经籍志》将它列入小说。该书所记个别事实虽然  相似文献   

14.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我国古代有关民间传说和地理知识的重要著作。这本书,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国和巴蜀地方的人所作,经西汉刘秀(软)校书,才形成现在的样子。《山海经》共18卷,分《山经》和《海经》两部分、书中记载了我国古代山川、各地民俗、物产资源以及大量神异鬼怪的传说。《山经》以五方山川为纲,记述的内容包括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等。《海经》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格,,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一部旅游、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山海经》里的不少…  相似文献   

15.
扬雄《方言》记载了众多的汉代方言词汇,这些宝贵的历史语料不仅反映了汉代各地方言分布情况,还为管窥整个汉代社会体系提供了相对详尽的资料。通过整理发现,《方言》一书中囊括了有关汉代政治和经济体系、社会阶级关系、生产力水平以及战事物质配备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且这些都是社会体系中至关重要的组成要素。希望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立足《方言》词汇,尽可能窥见汉代社会体系的轮廓。  相似文献   

16.
汉代对《诗经》的研究继承了先秦研究《诗经》的成果,同时也注入了汉儒对于《诗经》的独特思想和汉代的时代特色。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出土,使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先秦与汉代在说《诗》态度、对《诗经》社会作用认识、对《诗经》政治作用认识、对《诗经》历史性认识等各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汉赋在写作技法上,表现出夸饰、用史、杂说、谶纬衍文和模拟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明显地打上了汉代《诗》学的烙印,体现着与汉代《诗经》学的深切关联,是汉代《诗经》学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汉代经学与文学的观照往往投向共同的对象,可作实证的考辨和类聚的阐述.汉赋继承《诗》之“窈窕”并《诗》、《骚》玉女、宓妃的审美观照,经学的解释则取伦理评价.《诗》、《骚》山水表现俱以个体情感的投射表现审美精神,汉代骚体如之,大赋以之为审美的对象而形成宏阔的铺陈;经学则承仁、智的观念进行比德的说教.经学对虹蜺的解释与道德相系,但《楚辞》却以楚人图腾的关联而视之为美好之象,并延及汉赋的描写.这说明汉代经学视域与文学空间的并存及其相互关联,说明汉代文学得于往代继承和具有审美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9.
《韩诗外传》是汉代今文《诗》学流传至今较为完整的文献。在今文《诗》学均已亡逸残缺的情况下,它成为汉代《诗经》研究的重要文献,也是汉代经学研究、文学研究,乃至汉代思想研究的不可忽视的文献资料。该文在《韩诗外传》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现存《韩诗外传》的卷数问题,并分析了《韩诗外传》对荀子、孟子关于“学”、“人性”等观点的批评与继承。  相似文献   

20.
引用《诗经》说明道理,是自先秦以来形成的传统,汉代人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发展和突破。通过对《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史传作品中保存的大量《诗经》章句的分析,我们可以考察两汉时期引用《诗经》的新特点,认识《诗经》对汉代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