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徵,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80年)生,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年)卒,字玄成,河北巨鹿下曲阳人.贞观年间名相,主持了梁、陈、周、北齐、隋等五代史的修撰.其中,《隋书》由他主编,并亲撰序、论.魏徵作为地主阶级著名的政治家,对初唐社会历史的发展,起过进步作用.作为一代杰出的史官,对我国史学的发展,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往的论著,或美其犯颜直谏,辅佐唐太宗的政绩;或称赞《隋书》修撰严谨,推崇十志博洽难得,但几乎没有从历史观方面来研究和评述魏徵的史学和《隋书》的思想,以及它们的历史地位的.本文试从我国封建史学发展的角度,谈一点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史学自觉”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对史学的功用有深刻的认识,并能以这种认识运用于一定的社会实践。第二,对史学活动给予关注,并在史学工作上作出积极的努力和相应的贡献。唐太宗的史学自觉,是“贞观之治”的思想基础之一;他的史学自觉在政治实践和史学事业中的作用及其产物是“贞观之治”之积极成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贞观时期的政治清明,向为旧史所艳称,也被当代史学研究所肯定。但对其阴暗面的揭示和剖析,却显得比较薄弱。本文从“善恶必书”的史学立场出发,以“激浊扬清”的批判精神为宗旨,着重对唐太宗后期的执迷丹药和大兴土木进行述评,以求对其阶级本质和个人品德,得出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论《隋书·经籍志》在图书分类研究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隋书.经籍志》是唐初官修的一部史志目录,论述汉唐间五百多年图书流传及存佚情况,因而它也是一部重要的学术源流史和图书分类学著作。《隋书.经籍志》确立的四部分类法,对唐宋以后尊孔读经、重视历史、充分发挥孔孟思想和史学在治国中的作用有积极影响,也是唐太宗治国思想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5.
魏徵是唐太宗统治集团中的主要决策人物之一,其政治活动表明,他既是一个谙于当代政事的史论家,又是一个富有历史感的政论家。魏徵之所以被史家誉为"雅有经国之才",同他在这两个方面的修养有密切的关系。魏徵政论的历史底蕴,是他的政治敏感和历史智慧相结合的表现,也是他的诤谏风格的突出特点。史学和政治的关系,在魏徵那里,实际上也就是古今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历史借鉴问题是史学产生之后,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它既古老而又年轻,说其古老,是因为在史学的童年时期,这个命题就被提出.《尚书·召诰》言:“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诗经·大雅·文王》提出:“宜鉴于殷.”唐代,史学功用的命题用语首先被使用,唐太宗李世民在《修晋书诏》中感叹地说:“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唐代著名史学批评家刘知几在《史通·史官建置》中则言:“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其可缺哉!”说其年轻,是因为时至今天,史学界仍然在研究、探讨这个命题.  相似文献   

7.
史学评论是从一定的社会阶级利益出发,按照一定的史学观点和评论标准,对史学现象和史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对史学发展规律的探索和认识。史学评论对历史研究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史学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史学评论。一、史学评论的性质 (一) 史学评论是对史学自身的认识史学评论也属于史学的范畴,但它是史学大家族中一个比较特殊的成员,因为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史学,而是史学的派生物。作为一般意义上的史学,是以客观历史过程为对象,以反映和总结客观历史过程为基本内容和基本任务。但史学评论对象不是人们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是客观历史过程,而是历史研究者的思想理论及其研究活动,是史学现象和史学著  相似文献   

8.
自从有了人类的历史,就逐渐产生了史学。历史是指以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史学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问,历史不同于史学。那么,人们对历史和史学的认识与评价便形成了历史评论和史学评论这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然而,在过去的史学理论研究中,却一直没有把它们严格区别开来,在大多数场合,人们往往用史学评论取代历史评论。现  相似文献   

9.
历史教育学和公众史学都关注"历史文化"。"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共同构成历史教育学的学科基础。而致力于向非专业人士传播历史、但不包括学校课堂历史教学的公众史学,"历史文化"同样是其重要研究内容。公众史学给历史教育学带来挑战。历史教育学可以从公众史学中吸取灵感,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要成就以及唐太宗前后期主要表现进行分析。唐太宗是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出现是与当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唐太宗杰出才能分不开的。贞观后期,唐太宗励精图治不如以前。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史学理论的奠基者。《中国历史研究法》是其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被称为我国最早的具有史学概论性质的专著。书中详细记述了其史学思想,对于中国史学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内容的概述,简要介绍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对史学的改造。  相似文献   

12.
《资治通鉴》是应用史学的光辉范例,应用史学是专门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的史学,是历史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史学现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吴怀祺先生在研究中国史学思想史的过程中,发现并总结了中国封建史学二重性的特征。他认为封建史学二重性是真实的历史和虚幻的历史的结合,两者统一在古代典籍中,中国古代多部史书都表现这一特征。认识中国封建史学二重性的特征,重视史学思想的发展,更好地总结中国丰富的史学遗产。  相似文献   

14.
<资治通鉴>是应用史学的光辉范例.应用史学是专门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的史学,是历史学科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用史学现在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中国史学:对其背景和发展过程的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中国史学的现代化进程中 ,起作用的主要有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时势 ,因为时势变了 ,对过去历史的解释就得随之而改变。第二个因素是史学变革的手段 ,这可以从中国史学的自身传统中获得。第三个因素就是外来文化的影响 ,这种影响是通过近代西方史学以及其强劲的日本支脉而获得的。就史学领域本身来说 ,传统史学也是中国史学现代化的一个基础。更为重要的是 ,传统史学著作都是中国式的 ,故而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 ,就曾引用一系列中国古代批评旧思想的学者言论 ,借以说明他倡导的有悖于传统的历史观念…  相似文献   

16.
小学历史课本上册有插图113幅,加上课前的彩图17幅,总共是130幅。其中有人物肖像图44幅,实物图13幅,场面图26幅,地形图30幅。这些插图在历史教学中,如果适时地指导,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就能发挥插图的功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观察人物插图,加深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如《唐太宗纳谏》一文插图中的唐太宗头上戴着幞,身穿便服,深夜跟大臣魏征认真谈论着国家大事。让学生从中加深唐太宗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历史上  相似文献   

17.
历史认识是历史学家通过运用历史认识工具、历史认知图式和史料、历史遗存物去实现客观历史实在的重构,是史学主体通过史料中介对史学客体的能动反映.探讨史学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批判地汲取实证主义、主观主义等传统史学的精华,对史学认识过程中坚持唯物史观,并在唯物史观指导之下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考察了实证主义、主观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历史认识论,阐明了唯物史观科学地处理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真正做到认识主体与客体的能动统一.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新论     
"唐太宗新论"一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与论证:一、唐太宗比秦始皇等历代封建皇帝的历史地位高得多;二、唐太宗比历代一些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更适宜于做皇帝;三、"贞观之治"的出现在当时封建统治者这一阶层来说主要是唐太宗的功劳。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与普鲁塔克人物传记中的历史比较具有相同之处,即两者都紧紧围绕传记人物性格的同与异两方面展开,都具有比较发达的历史比较类型意识和明确而细致的比较观念;不同之处则在于,从比较史学的观点来看,普鲁塔克传记的重点是在比较认识的第一阶段———异中求同,侧重于表现传记人物性格的共性和道德理想性,因而其史学比较还局限于道德史学的范畴之中;司马迁则在异中求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同中求异,因而列传中历史人物一方面能够同真实的历史联系起来,以展现历史的个性,突出地体现了传记的史学比较特色;另一方面也表明司马迁的比较史学思想突破了道德史学的桎梏,进入了探求历史规律———“成一家之言”的思想境界。造成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各自历史观念和世界观的不同。从现代传记史学观念来看,司马迁的比较史学观念更符合现代中西史学比较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对“近代史学之父”兰克关于“再现全部历史真相”的信条产生了怀疑:史学似乎并不能再现全部历史真相;它只能是对历史进行解释,再解释;史学作为对历史的解释、再解释,本身是一个多元的开放体系。一种历史可以有多种解释,那么,解释还有无客观性?这个关于史学的客观性问题,是史学理论中“最主要也最棘手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