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2014年6月5-6日,由宁波大学史学史研究所(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公众史学研讨会在宁波大学成功召开。这次会议是钱茂伟教授负责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公众史学研究"内容之一。复旦大学历史系张广智教授、台湾中兴大学周樑楷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比较与公众史学文学硕士总监马木池博士、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陈新、新历史合作社唐建光总编、河南师范大学王记录教授等23位两岸三地学者出席了大会。此次会议与2013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出现的“历史热”现象充分表明了公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与喜爱,但是国内通俗历史读物的发展,由于受到文化市场和传媒中低俗、媚俗倾向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美国公共史学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从历史学家自身、社会写手、培养公共历史学家和公众自身四个方面加速历史知识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索并反思公众史学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发展路径与模式,包括在各自特定的文化语境和历史传统下公众史学的起源、简要历史、主要问题、学科构建与教学模式,希望对中国公众史学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要求研究者在研究中具有历史意识:既要了解研究对象的发展历史,也要了解研究成果的积累历程。另一方面,历史研究也需要方法论等理论的指导,提升研究的水平与理论的层次。从教育学研究的角度,尤其是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的角度,可以明确:历史意识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把握研究对象的历史发展脉络、找到研究的思路和视角、最终确定研究问题的作用。在教育研究中,方法的采用取决于研究对象和依据的材料,但是有些方法也具有普遍意义。教育史学与教育学史是两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教育史学是对教育史研究进行的研究,其建立的缘起是对教育史研究进行理论指导,以提升理论层次与深度,使教育史研究具有"学"的味道;而教育学史是对教育学历史发展的梳理与归纳。这两门学科共同完善着教育学科,为教育学向着理论与事实的结合方向发展,增强了教育学研究的历史意识,提升了研究的理论水平与层次。  相似文献   

5.
近35年来,有关公众历史教育的认识与反思包含了价值判断、问题反思与走出困境三个主要层次。研究者从培养国人、传承文明、认识国家前途等角度衡量公众历史教育的价值,给历史教育赋予了人文情怀和政治担当。面对历史知识传播中史实讹误、史观混乱、语言媚俗、过度追逐利润而忽视教化等问题,史学界开展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并形成了一些共识:第一,树立公众历史教育的原则,更新传播手段;第二,提高公众历史教育主体的素质,培养专门人才;第三,借鉴国外经验,发展公共史学。今后,有关公众历史教育的批判仍是必要的;各级政府、学术机构、学术团体在公众历史教育中要担负起各自的职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公众历史教育要为公众服务,但不能抛弃历史和教育的双重底线;史学工作者与非史学专业出身的从业者需互相学习,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共同推动公众历史教育朝着繁荣、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公共历史很早便出现在德国,但长期被职业历史学家所忽视和遗忘。直到大众社会出现、后现代史学浪潮前赴后继以及传播媒体更新换代后,公众史学的学科化任务才摆在德国学界面前。在培养机制上,以职业为导向和以项目为导向的两种公众史学类型各有长短;在问题意识中,历史文化、文化记忆和国际比较成为最重要的三个研究方向。不过,到目前为止,德国公众史学仍然处在起步摸索阶段。  相似文献   

7.
直至21世纪初,美国式的公众史学课程才在英国高校集中出现。英国原有公共领域中的历史实践,也自此被纳入公众史学范畴。从发展理路来看,过去十多年英国公众史学的迅猛发展,是建立在外来学科及概念与本土史学传统互动的基础之上的,表现出与传统学科领域紧密结合,较少介入公共事务,形式与内涵多样,以公众为受众,以史学方法为依归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撰写的《历史》,为后世西方史学奠定了历史叙述体的编纂体 例、道德、政治垂训的历史意义、社会文化史的史学范型、求真的史学批判精神和总体世界史观等诸多史学"范式", 其中,历史叙述与道德、政治垂训的历史意义在《历史》中达到完美统一和高度结合,对今天的历史研究仍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教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近代的学校历史教育(1903—1949)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强调,历史学应将历史教育史纳入其研究的视野,科学合理地构建基于史学视野下的学校历史教育史研究体系,从史学、教育学的角度掌握研究学校历史教育史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时至今日,传统史学研究日益陷入碎片化和专业化的窠臼,日渐与社会大众脱节,走向自我封闭。面对全新消费时代下的史学大众化,传统的书斋式史学研究亟需打破此壁垒,因此,传统史家应积极走出书斋、步入社会,通过发展公共史学来主动参与和正确引领当下这场历史文化消费盛宴,并在城市化大背景下的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中,以自己的学科优势参与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真正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围绕红色万源的历史文化消费打造,进一步探讨史学应用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普及指的是教育学普遍得到推广,并为广大公众所认识.教育学普及具有社会性、历史继承性、时代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对于全面提高公众教育学素养、提升教育学学科影响力、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促进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学普及面向广大公众,以教育学知识、教育学方法与教育学精神为普及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普及形式,致力于推动教育学从"教师之学"转变为"人人之学",从"大学之学"转变为"社会之学".推动教育学普及,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自觉遵循教育学普及规律,创新教育学普及的形式与内容;营造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构建服务全民的大教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目的在于"求真"但是却在"求真"过程当中会出现与"求用"相冲突的状况.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历史学家是起主导作用的.但在选择历史研究客体和当时社会和时代的需要上存在令人争议的地方,从而使历史客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即受到质疑.史学是什么、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的学科性质、历史的功用,对于此类问题的讨论,无论是中国传统史学还是现代史学皆是经久不息的.本文将在阅读《历史哲学引论》 的基础上,就此类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尊重历史,追求真实”是历史学的基本学理原则,也是历史教学的核心理念和重要价值诉求。对历史教师而言,教学中不仅需要历史学和教育学的双重理论修养。更需要准确掌握历史事实。由于史学素材的浩繁和使用者的疏忽,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史实细节错误,这些错误尤其在重要问题上的错误不仅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历...  相似文献   

14.
外国教育史是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基石之一,也是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之一。其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应以整体史学观为基本理念,加强课程内容的通识性和特色化建设,适当增加外国少数民族教育史与多元文化教育史教学内容,从文化的角度解读教育问题史,重视"中国教育史""比较教育学"课程的联系和沟通。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给传统史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以鲜明的批判和质疑精神,解构了近代以来形成的历史知识、历史观念和学术话语,给史学研究带来许多有益的思考和启迪,推动着当代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上古三代时期,人类文化经历了由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再向礼乐文化的转型和过渡.由原始的巫觋文化到文明社会初期(夏殷)的祭祀文化的过渡,对历史观念的重要影响在于开启了"上古神话历史化"之端倪.殷周之际,祭祀文化向礼乐文化转型,与原始氏族阶段的神灵史观和夏殷时期纯粹的神意史观截然不同的以"敬德"、"保民"为基本内涵的天命史观逐渐形成.这种具有忧患意识特征的历史观,是人类历史意识增强和历史理性觉醒的表现;而在这种背景下更加深入的神话历史化,也促使人们从现世的"人"自身的角度总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来看,它促进了"殷鉴"思想--中国史鉴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2018年,国内学界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学者们对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史家与史学研究,进一步从资料、视角方面进行深化,并继续批判了历史虚无主义;对于近代史学史上的著名史学家及其著作、史学史的具体问题也都进行了考察;对口述史的发展及存在问题、中国公众史学的建设,学者们也讨论较多;学者们还对全球史、概念史、大数据史学等史学理论前沿问题进行了研究。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学界还对40年来的中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唐传奇作者之"史才"不等同于历史学意义上的史学才能,却又与史学联系密切。从唐代史官制度与文学之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小说家"史才"当从"假小说以寄笔端"中求取,其实质包孕史学传承、历史意识生成、历史笔法借鉴等涵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史学尤重史识,史学家和不同领域的学者在承续前辈学者的史识话语和史识内涵基础上,紧扣现代中西学术交融和多重史学思潮碰撞的历史情势,精心构筑多姿多彩的史识理论和内容详实、颇富哲理的史识"话语场域"。以钱穆、柳诒徴为代表的人文主义史家,是从广义文化史观角度解读人的内心、考察历史的变化,史观的新解开启了中国历史编纂学民族风格的新华章。唯物史观的新变,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历史学的史学实践,并在通史编纂方面,构建起宏大的中国历史编纂格局,将史识和历史编纂有机地融合,形成了唯物史观派对中国历史的崭新释读,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传统史家史识观的局限。五四以后,多种史学流派参与到"史识"话语的构建中,无论从深度、广度来说,都是独领风骚,引领时代潮流,并从多个维度探索历史编纂可能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历史哲学的发展,从逻辑上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即历史观、史学观和哲学观.历史观以历史本体为研究对象,史学观以史学为研究对象,哲学观以历史哲学自身为研究对象.沃尔什所谓"思辩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实际上就是一种逻辑划分,分别相当于历史观和史学观,只不过他本人没有意识到而已.本文则阐述了三种形态的历史哲学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