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5 毫秒
1.
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在文化转型期呈现种种文化特征,而文化对文学又起着积极的作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促成了中国文学的世俗化倾向。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中国文学的世俗化又有自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现在来讨论审美心理的流变和文化的变迁问题,我想到的是文学的世俗化与文人心态的世俗化。的确,我们好像大梦醒来,睁眼面对世界时,忽然发觉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世界已今非昔比。我们已进入一个文化的世俗化时代,世俗文化的大潮正在无情地吞食着精英文化的大片家园:一方面是世俗文化不可阻挡地扩张,一方面是精英文化无可奈何地失落。作为文化重要因子的文学,同样无法躲避这种文化异变,世俗文学正如卡拉OK一样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世俗文学当然不等于庸俗文学。“世俗”本指民间的风俗习惯,或曰大众习俗。所谓世俗文学本指的是那种以反映大众习俗、普遍市井生活情趣为主旨的、以满足大众消遣、娱乐为目的、不刻意追求高雅艺术形式的文学。在文学史上,世俗文学大概可名之为“江湖文学”,与贵族文学、“庙堂文学”是很有些对立的。因此,无论过去和现在,世俗文学的社会价值都不应低估和一概抹杀。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在进入新时期以后,由于政治乌托邦神话的破灭,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制约逐渐减弱,作家关注社会生活不再是单一的政治视角,可以从文化、哲学、美学等不同视点来观照现实生活,新时期文学由此摆脱了“一元”.走向“多元”。虽然新时期文学可以列举许多特点,但从宏观上来看,“世俗化”是新时期文学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新时期文学的世俗化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有多种成因。主要表现为文化渊源、文学传统、现实状况以及作家创作心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清代传奇《双星图》中的蚩尤形象已经由神话移位为文学中的独立艺术形象,既继承了神话中蚩尤的属性:叛神、战神,又有所发展,而且趋向世俗化。笔者分析了蚩尤世俗化的原因,指出这种世俗化增加了蚩尤的恶神属性。蚩尤形象的出现对于传奇的结构、情节、人物刻画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在当下的社会历史转型过程中,社会的世俗化是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但是世俗化不等于庸俗化。社会需要平民也需要精神,需要世俗化也需要精英文化,二者是可能和平相处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也应如此,应建立多元阐释模式,在多元间建立良性的互补和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6.
论新世纪初的文化语境与文学现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世纪初的文化呈现出多元色彩.在大众文化流行的趋势中,网络文化、无厘头文化、生态文化、官场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交错并存,形成了多元化特征.在这种文化语境中,网络文学、戏仿文学、"80后"文学、官场文学、传记文学、生态文学等,呈现出众声喧哗的文学创作现象,并表现出某些共性:注重文学的自我表达与娱乐特性,注重文学的个人化、平民性,注重文学的平易性、世俗化.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当代诗歌进一步走向世俗化。这不但表现在诗歌写作题材上的世俗化,更体现在创作主体和创作意识的世俗化。新世纪诗歌呈现出的世俗化倾向是诗歌拥有更多阅读群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学走向大众化的必然结果,但是不管如何世俗化,诗歌毕竟是有独特文体优势的文学体裁,其基本的诗性不应该摒弃,否则将会滑向低俗甚至恶俗的泥淖。  相似文献   

8.
苏燕 《鸡西大学学报》2012,(8):94-95,106
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性文化形态。它在推销文化享受的同时,也不断地将文化推向庸俗化。就文学而言,创作主体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惜舍弃文学的人学本质以迎合大众口味,致使文学向商业化、世俗化、娱乐化和技术化方向发展,与文学的文化引领功能背道而驰。出于对文学本身和民族未来的责任感,文学创作主体必须重新思考文学创作的价值选择。只有在创作动机、思想内容、写作风格、表现形式等方面把握好义与利、雅与俗、庄与谐、真与假的关系,才能使文学获得涅槃重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的世俗化有着较为长久的发展历程,而商品化则是伴随商品经济而来的。当下中国文学的世俗化、商品化主要袁现为作家创作、图书出版、文学期刊改版、文学评奖和文学作品影视化几个方面。面对当前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世俗化与商品化毁誉交加的评论,我们所应秉持的态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学在元以前一直以雅文学为主流,而元代则以俗文学为主流。元代俗文学的主流地位表现创作主体的平民化、文学体裁的叙事化、审美情趣的世俗化、文学功能的娱乐性及欣赏主体的大众化等诸多方面。俗文学之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既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化自身演化的结果,也与元蒙王朝异族统治带来的众多“异质”因素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1.
漂浮:一个美丽而凶险的故事──评梁晚声的长篇小说《浮城》刘源这是一个轻飘飘的时代。从文化的精神层而上来说,这是一个彻底世俗化的时代:一方面是充满现代性的先锋文学、前卫文学;另一方面则是作家、艺术家在审美追求上向世俗化;通俗化靠拢,表现世俗的生活、世俗...  相似文献   

12.
大众文化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兴起而形成的,是与当代大工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当代文明形态,它的产业性、娱乐性、消费性以及商业性影响了当代文学创作,使当代文学出现了迥异于传统文学的世俗化特征。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应具有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在注重文学的商品性和市场化的同时,也必须注重文学的精神内涵;在注重文学创作世俗化和生活化的同时,必须强调文学的经典性和典雅化。  相似文献   

13.
左翼文学有两个传统:上海传统和延安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延安传统最终确立了自己的文化霸权,并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想象基础的无产阶级美学范式。“后文革时代”,中国重返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左翼文学陷于沉寂。不过,中国的市场意识形态在催生了一个世俗化社会之后,也带来了反向的文化实践,新左翼文学的兴起就是这种反向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新左翼文学继承的是上海传统,延安传统被搁置于文化视野之外。左翼文学的再次“兴起”折射出当下中国激烈的阶级矛盾和文化斗争,同时也是前期社会主义的政治想象在后革命中国的历史性复兴,呈现了一个被“大国崛起”时代有意忽视的“另类”现代性叙事。  相似文献   

14.
康雍乾时期的满汉政策、科举政策、文化压制政策等,使满清的统治得以进一步巩固,同时也给18世纪的文化发展以深刻的影响。考据学的兴盛,理学的衰落,佛教、道教的进一步世俗化,三教合一的最后完成,构成了18世纪文学发展的文化背景。而18世纪的文学精神也就在这一背景上得以突显。诗词对情感因素的强调,古文的义理中个性因素的逐渐强化,通俗小说的文人化,戏剧的案头化,都是18世纪文学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唐宋之际,自中唐以来的世俗化浪潮日渐高涨。伴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处于上升期的庶族地主阶级逐渐将其追求世俗享乐的审美趣味带入文坛,而官学、私学教育的发展则进一步为文学的普及化、平民化创造了条件。佛道世俗化的布道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市民文艺的繁荣局面。一个适应各个阶层需要的市井文化圈渐次形成,有力推动了唐代贵族文学向宋代平民文学转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市场文化境遇中,文学遇到了空前的挑战,世俗化、私人化写作弥漫.针对现状,文章呼唤作家应深入生活,把握时代主旋律,塑造社会转型期的崇高人格,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7.
从"文革"结束到新世纪以来的今天,中国文学走过了近三十年挑战与应战交互作用的壮阔历程.近三十年来,中国文学贯穿性的思想灵魂的主线索是寻找人,发现人,肯定人,即对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这一时期,中国文学的艺术探索精神的变化则可以概括为:启蒙、先锋、世俗化、日常化;与此同时,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联日益密切,经历了从最初的向西方学习到中国自身的文化苏醒再到民族文化和异质的西方文化对话、重组,并逐步与世界文学交流、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商品大潮的冲击,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部分作家开始创作一些实用化、世俗化、商业化的作品,高雅文艺被放逐于边缘。以新写实主义为代表的“平面”文学都是文学的倒退与下沉,它不可能成为一个社会的文化标识。  相似文献   

19.
元代三国杂剧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与《三国志通俗演义》有明显的差异。本文以貂蝉、甘夫人、孙夫人等形象分析说明。杂剧中的女性有明显的世俗化倾向,小说的女性观则表现出浓厚的道学气。这种差异和两种文学体裁的特点有关,也和元末明初理学的盛行有关。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文化总体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文化在文学中的地位始终未得到重视,甚至将二者看成互不相关之物,以至于限制了文学作品的深入发展与繁荣,也影响了文化的继承与改造。直到新时期文学特别是“寻根”文学的出现,文化才逐渐成为众多作家和批评家追求的目标,文化在文学中的地位才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