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柳永词分雅俗,其俗词在历代词论家的眼中,一直屈处于弱势卑陋的地位。柳永的俗词是文学发展史上的进步,是对唐五代文人词的反动,开拓了宋词发展的新境界。柳永俗词以俗语表现俗情,而其词作中的女性心理及形象尤其值得关注,应给予柳俗恰如其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镜花缘》俗语词为研究对象,对《镜花缘》中俗语词语义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镜花缘》语言特色,通过它窥探出近代汉语的词汇面目,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其运用情况,结合辞书进行研究,可以丰富《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的例证,订正其不足,可为俗词和俗语辞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河南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方言中保留了大量上古以来人们口头俗语流传的痕迹.本文通过对河南丰富的俗语词资料进行比照分析,对其中一些俗语词义项的源流加以考证,从而表明方言中俗语词的研究对我们全面认识词汇及词汇发展史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是传统训诂学由语学转向语言学的新开拓时期,百年来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和训诂学的性质,发展趋向等理论问题的探讨都有很多成果,尤其古白话俗语词考释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5.
宋代笔记种类多、题材广,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文白夹杂的行文风格保留了大量的俗语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科举、衣食娱乐、宗教风俗等五个领域对宋代笔记俗语词进行梳理。结合当时社会现状,对宋代笔记俗语词所具有的时代特点举例分析,以此管窥宋代语言的词汇面貌。  相似文献   

6.
柳永在词史上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其词风通俗晓畅,有别于在此之前作为主流的文人词的典雅内敛,为宋词的发展开拓了新境界。词作中的绝大多数有变"雅"为"俗"的趋势和特点。这些有代表性的俗词就成为了柳词的创新之处。柳永的俗词对宋词发展的开创之功不容忽视,其中运用大量民间俗语和俚语,并以此来表现俗情。  相似文献   

7.
阜阳方言中具有丰富的俗语词,这些俗语词借助附加、复合、修辞等多种手段进行构词,其产生既是语言自身发展的结果,也受到阜阳地区民俗文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口语性,反映了阜阳地区独特的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8.
语源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历代训诂学家都十分重视对语源问题的探讨。颜师古在其《汉书注》《急就篇注》及《匡谬正俗》中对语源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有对事物得名原则的分析,对合成词造词理据的揭示,对俚俗语源的分析,对俗语词的探源分析,对一物多名现象的分析等。这对于我们研究汉语语源学、汉语词汇史及语言学史都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9.
以杨慎著述所释俗语词的构词法为研究对象,基于语义的构词法体系,把杨慎著述中所释俗语词的构词方式分为以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拟声和音译为主的单纯词构词法,以同义、类义、互补为主的并立式合成词构词法,以表名物义和动作义的主语素参与构词、虚素附加构词为主的主从式合成词构词法。通过对不同俗语词构词法的分类与描写,为俗语词构词法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视角,以期为俗语词造词法研究提供事实依据和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0.
因为变文所依托的‘‘俗讲’’“转变”之俗,故变文思想内容通俗易懂,其中蕴含的忠孝观念及对天堂、地狱的描写,均体现出世俗化的特点:变文语言因为使用了大量的口语俗语词及熟语成语,体现出强烈的通俗性。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修辞手段的运用影响言语交际正常进行,给语义理解带来障碍,只有在文化语境中才能有效地界定语义。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以来"三俗"文化在网络话语中具有突出的表现.网络话语"三俗"文化主要表现为:以丑为美的审美观、低俗詈骂司空见惯、哗众取宠的语用观以及语言暴力大肆泛滥等.网络话语"三俗"文化形成是社会转型期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文化与语言有着密切关系。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探讨文化语境诸因素对词义的影响,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意义。如果只学习语言材料而不了解文化背景,则只是抓住了躯壳,并未领悟其精髓。  相似文献   

14.
英汉动物词汇的意蕴异同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茜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7):99-10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使世界上的文化呈现出千姿百态。动物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因此,各民族语言中都有大量与动物有关的词汇,英汉两种语言也是如此。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词汇含义有相似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处。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中动物词汇含义的三大基本特征,指出了造成这三种特征的渊源。通过比较,人们可以更清楚地感受到英汉文化在动物词语上留下的历史文化差异。有助于到位的理解、恰当的运用并真正领悟英汉语言中的动物文化。并由此得出结论: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不仅要准确无误的传达语言信息,更要重视隐含在语言里的文化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15.
模糊性是语言的本质特征之一,英汉两种语言都存在模糊语词,但这两种模糊语词有其内在的共同点,也存在本质区别。正确理解这样的模糊语词的意义,借助文化语境是关键,因此,模糊语词的表达,应充分考虑到文化语境,从而传达清晰准确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典故是千百年来民族集体智慧之结晶、悠久文化之瑰宝。典故根据不同的来源主要分为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文学典故三大类。文化是典故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典故是文化的载体和精髓,能够反映特定的社会文化。翻译《红楼梦》中的典故时不应仅仅实现来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字、词、句形式上的对等转换,更应该尽可能再现典故的文化内涵,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直译、意译、意译加注以及增译等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交流角度研究注释法在翻译中的使用场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文化交流角度探讨注释法在翻译中的十大使用场合:为专用名词提供附加的文化信息,保留原语的形象表示法,处理译语中的文化空缺现象,解释不同的风俗习惯,对文字游戏提供文化信息,为典故提供文化信息,解释文化信息过载的译语句子,为译语读者提供文化背景以加深译语读者的理解,指出本身语意不清的原语句子,翻译原文中用第三语言写的词、词组成或句子。  相似文献   

18.
《楚辞》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反映了典籍翻译的研究型特征以及译者传播中国文化的态度。以孙大雨《屈原诗选英译》为例,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五个方面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管窥如何使《楚辞》的民族文化特色走进英语世界。孙大雨以源语文化为依归,采用了直译、意译、直译与文外加注、意译与文外加注、音译与文外加注、文内补偿等多种方法。“加注”参与建构了整个译本的意义生成,也是译者的文化翻译观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东北方言熟语体现出东北方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从修辞的角度对东北方言熟语韵律的讲究、用词的独特、修辞格的广泛应用三方面加以考察。其中,用词的独特最为突出,体现在充满地域色彩的特色词语、具有鲜明感情色彩的粗俗表达、富有独特表达韵味的"儿"音尾、突出生动形象特色的拟态词语、善用文化丰富的历史人物词语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粟应人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1):129-132
现代新词语源于现代文化变迁,同时又像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变迁,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其产生与当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外文化的交流厦某些文化的流行等有密切的关系。新词语不仅反映流行文化的客观存在及文化走向,而且丰富了汉语词汇量和语法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不可否认,部分新词语尚待规范,一些新词语也会时现代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