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在谈到近代中国民主宪政的历史时,无论如何都不会忘记宋教仁.过去百年研究,无不将宋教仁视为中国民主宪政的先驱,特别是他最后悲剧性的结束,更是令人唏嘘不已,既为宋教仁一个鲜活的生命如此终止而惋惜,又为中国民主政治失去这员大将而抱恨.许多研究者甚至以为,假如宋教仁不死,假如宋教仁如愿筹组议会第一大党组阁成功,中国民主政治应该能够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王萍 《东南传播》2011,(8):106-108
宋教仁是近代中国著名的革命家和报刊政论家。留日期间,宋教仁在东京发起创办了《二十世纪之支那》(以下简称《支那》)。除参与创办《支那》外,宋教仁还为杂志撰写了大量文章。这些文章辛辣深刻,使得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笔者试图根据相关史料展现宋教仁创办、经营《支那》的经过,并揭示其与《支那》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之初“别的同志大都忙于军政事务,惟独宋教仁注意民主立法”。从《鄂州约法》,到《临时约法》,宋教仁以三权分立为理论基础,基本勾画出了共和国的制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4.
易然 《湖北档案》2003,(5):36-38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45分,上海沪宁车站,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遭到暗杀,成为民国建国后第一件政治大血案。 宋教仁为什么会被杀,被谁所杀?一时间谣言四起,众说纷纭。 1904年,宋教仁与黄兴、陈天华、刘揆一等在长沙创立革命团体华兴会,宋被推举为副会长。此后,他积极联络革命志士,筹划发动起义,失败后逃亡日本,留学东京,继续革命活动。在资产阶级革命实践中,宋教仁认为只有建立政党内阁,才能把实权揽到革命  相似文献   

5.
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深受外来侵略的苦难时期。宋教仁提出了实现民族自强和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外交策略,这些策略具有相当深刻的民族主义思想和丰富的外交内涵。  相似文献   

6.
宋教仁,字得尊,号敦初,(后改作钝初,也作遁初),1882年4月5日生于湖南桃源.<桃源县新志稿>载:"宋教仁别号渔父,其留东瀛所自号也."  相似文献   

7.
覃晓光 《新闻天地》2011,(10):15-20
一、与宋教仁、胡瑛结拜兄弟 湖南桃源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也是一个民风古朴、强悍,名人辈出的地方。在那里,年长一点的人大都知道.在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上出了三个响当当的人物,即宋教仁、覃振、胡瑛.人称“桃源三杰”。  相似文献   

8.
肖舟 《档案天地》2013,(5):19-22
1913年3月20日晚22:45分许,时任国民党代理理事长的宋教仁先生正准备启程北上,在位于沪宁铁路上海站遭枪击腰部中弹。随即,被送往位于老靶子路上的沪宁铁路医院抢救,至3月22日凌晨4:47分不治身亡。围绕宋教仁被刺案,一直莫衷一是,历史真实究竟是怎样的呢?位于上海市共和新路1555号的闸北公园是上海北部一个很大的星级公园。南沿洛川东路,东至平型关路,北近延长路。这里最早是宋教仁墓园,后改为公园并经  相似文献   

9.
宋教仁,字得尊,号敦初(后改作纯初,亦作遯初),别号“渔父”,化名宋谦、宋链、中岛等。1882年4月5日(清光绪八年二月二十八日)出生在湖南省桃源县上坊村湘冲(今八字路乡渔父村)一个世代书香家庭。宋教仁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从四岁起就入宋氏家塾读书。 1899年春(清已亥年),宋教仁进入桃源漳江书院学习,为书院的一名活跃分子。当时桃源还没有公共图书设施,1899年冬由漳江书院山长瞿云梅选开书目,用三千串制钱作购书经费,由瞿云梅推举宋教仁、陈榆承、彭涤疵三位学生赴湘北官书局和湖南长沙思贤书局购买了经史子集约数百种,藏在漳江书院,供院生阅看。此举,开创了桃源图书事业之先河。  相似文献   

10.
逻辑上,民主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民主通过宪法而实现现代国家最理想形式,无民主即无宪政,宪政的本意在于主权在民。正如此,宪政法律秩序必然追求民主,民主是宪政法律秩序的首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大变局时代的宪政变迁 宪政史研究以文本为中心,这似乎是个惯常做法。之所以如此,可能一方面是为了宪政史书写的便利,另一方面也是宪政史研究之法学立场的凸显。但很大程度上,宪政史考察的是激变时代的宪政变迁,用阿克曼的说法,就是更接近于“宪法政治”时代,而非常规政治时代,具体的宪政变迁之复杂性可能远远超过按部就班的宪政文本排列中所呈现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档案天地》2009,(1):F0003-F0003
1912年4月,民国临时参议院由南京迁至北京。时参议院有一百三十多名,而同盟会员只有四十多名。为扩大实力,8月,在宋教仁全力鼓动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等合并,在北京成立了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为理事长,宋教仁任代理理事长。国民党成立后,积极在全国发展自己的势力与组织,这本小册子即为其时国民党在河北地区的党员名录。  相似文献   

13.
宋教仁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著名的革命家和政治家,典型的辛亥革命时期的人物.他所从事的推翻封建专制的革命活动以及存民初致力于建立政党内阁制所作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宋教仁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事,是他撰写了一部六万字的《间岛问题》的专著.用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证明,延吉地[区从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并且指出,保护这一地区不受侵犯,对于巩固中国的国防安全和开展东北地区的革命运动,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试从"间岛问题"的起源,宋教仁写《间岛问题》一书的过程,日本介入"间岛问题"的目的及"间岛问题"的最后解决作了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成菲  漆捷 《兰台世界》2015,(4):31-32
辛亥革命后,宪政得以在中国生根。然而在军阀的摧残下,民初宪政很快失败。此后,国民党采取独裁统治,宪政成为一个虚名。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宪政建立,人民权利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15.
卞昭 《兰台世界》2012,(25):91-92
人类是经过对黑暗封建专制制度长期抗争,逐渐找到长治久安的民主宪政道路的。在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为中国民主宪政建设作出了重大历史功绩。一、孙中山是中国民主宪政理论的倡导者和奠基人1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少数改良主义思想家就开始宣传宪政思想,提出了宪政主张,后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又发动了大规模的宪政运动,但都是主张君主立宪,是改良主义  相似文献   

16.
于右任(1879-1964)和宋教仁(1882-1913),都是中国同盟会早期重要骨干,又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文化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17.
田野 《大观周刊》2011,(15):30-31
宪法和宪政都是现代国家在依法治国、建设政治文明中举足轻重的重要概念,两者对于法制、人权等领域的的影响力无人质疑。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了解宪法和宪政的发展历史,更可以获悉宪法和宪政的未来。本文主要谈论宪法和宪政在民主方面的联系。在分别分析宪法与民主的关系、宪政与民主的关系之后,对两者的联系进行对比和总结,以证明完政是宪法的逻辑结论,宪法和宪政之间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8月4日:宋教仁、胡汉民、董特生等在东京新宿章太炎寓内研究《民报》工作,决定由章太炎担任该报总编辑。《宋教仁日记》1906年8月4日条记载其事称:“董特生遣人来,邀余今日下午至新宿章太炎处议报事。下二时,余遂至新宿,先至宫崎滔天家,不遇,及至章太炎处,坐谈良久。特生、胡展堂亦至,乃议以太炎为总编辑,每月报由其总纂焉。”  相似文献   

19.
正我的外公原名叫何志球,1925年五卅运动时是当时同济大学共青团的负责人、上海学联委员。他晚年一直住在我家,多次跟我谈起当年带领同济大学的同学到南京路示威游行,经历了五卅惨案全过程的故事。外公何志球1904年生于湖南省桃源县,其父早年跟随同为湖南桃源人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宋教仁到日本留学,参加辛亥革命,后随宋教仁在北京农林部任职。因此何志球在北京上的小学和中学。1919年在京师第四中学参加伟大的"五四  相似文献   

20.
花秋实 《大观周刊》2012,(11):32-32
宪政文化不仅为一个国家建立宪政制度提供理论支持,而且还为一个目家实现和谐社会奠定政治文化基础。因此.深入探讨宪政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