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造成多名无辜民众伤亡.铁的事实证明,这是一起境外指挥、境内行动,有预谋、有组织的打砸抢烧事件.事后部分西方媒体无视事实、歪曲报道,严重背离了其标榜的"客观、公正、独立、平衡"的新闻观.部分西方媒体针对"7·5"事件的不实报道证明,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为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服务的西方媒体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2.
杨庆  任安 《青年记者》2008,(14):44-45
从"西藏3·14事件"看西方媒体的"新闻帝国主义" 连日来,西方媒体对"西藏3·14事件"的报道中,出现了许多违背新闻客观性、真实性原理的错误,这些错误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和偏见,是西方媒体带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典型表现.大致而言,国外媒体关于西藏事件报道的谬误可分为以下4类:  相似文献   

3.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4.
“3·14”事件报道:凸显国际话语权掌控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今年3月14日发生的西藏骚乱事件中,部分一直以客观、公正自诩的西方媒体,在根深蒂固的偏见之下罔顾事实,炮制出一系列令人惊诧的扭曲失实报道,企图借助强势话语权,引导国际舆论走向,掀起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新疆"7·5事件"为主题,对《纽约时报》与此相关报道的话语修辞进行分析。《纽约时报》通过词语的选择、隐喻的运用,将"7·5事件"的实质定义为"自由与人权"问题,这与他们对西藏问题的看法不谋而合。这种话语结构凭借美国在世界新闻流通市场的强大话语权而传遍全球。解构与重建这些话语结构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乌鲁木齐"7·5"事件为例概括了西方媒体在中国突发暴力事件中抹黑中国的主要手段,分析了其妖魔化中国的深层背景,提出了防范和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7.
从"3·14"西藏拉萨打砸抢烧事件到奥运圣火传递,西方媒体的报道中充斥着不和谐的音符.随着CNN发表声明向中国人民正式道歉,南西方媒体不客观、不公正的报道所引起的中国公众抗议活动正在渐渐平息.在这场媒体论争尘埃落定之后,反思中两方媒体在这些事件中的表现并探究其深层原因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弓伟波 《新闻知识》2012,(12):60-61,70
本文以两起相似度很高的公共事件杭州"5·7"飙车案和深圳"5·26"飙车案为例,探讨公共事件中政府与媒体的互动,指出更具包容性和法治精神的平等双向互动是较为理想的政府与媒体互动之道。  相似文献   

9.
在国内媒体对西藏3·14事件进行全面报道的同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等西方媒体不惜以违背新闻道德的代价来歪曲事实、丑化中国.为何西方媒体如此歪曲报道中国?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偏见从何而来?本文对此逐一剖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西方传媒“3·14”事件报道的选择框架与意识形态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3月14日发生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的打砸抢烧事件,是2008年3月份西方媒体对华报道最为关注的议题。自"3·14"事件发生后,大量的西方媒体的报道引发了中国公众的巨大民族情绪,对西方媒体所标榜的客观性、真实性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到底西方媒体在此次西藏事务的报道中,呈  相似文献   

11.
由于重大突发事件报道是全球媒体的必争之地,也是国际舆论场最为活跃的热点话题,对国家形象的影响相当直接;它好似一面镜子,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自身在国际传播中的主被动姿态以及话语权大小.本文拟以2003年"非典"事件与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的国际舆论交锋为例,来剖析我国在这两次重大突发事件的国际传播中表现出来的差异与进步,揭示中国官方和媒体在新闻传播观念方面的渐进式变革和国际传播效果的提升,并反思国际话语主导权的争夺受到哪些主客观条件制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西藏"3·14事件"为出发点,从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西方新闻媒体的真实属性,包括: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由来;西方新闻学的理论归宿;西方媒体与政府的关系;西方媒体与市场经济、利益集团的关系;西方媒体仍是后冷战的武器.  相似文献   

13.
张璋 《东南传播》2010,(4):56-58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后,西方电视媒体为配合西方国家淡化自身"历史责任",迫使我在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上让步,使世界主要经济体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明显表现出会前散布怀疑情绪,会中歪曲事实真相,会后持续不实报道的三部曲。面对西方日趋明显的责任分担压力,中国需要积极争取气候变化议题的话语权,对部分西方媒体的不实报道进行有力反击,进一步提高国际舆论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菲律宾人质事件媒体责任论进行分析,指出以电视为主的媒体在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时要充分考虑其报道方式对事件本身的解决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现场直播应在"有为"和"不为"间有所取舍。媒体从业人员应科学辩证地理解而非不加限制地滥用"新闻自由权"和"公众知情权"。媒体的商业利益不能独立于社会道德责任之外。  相似文献   

15.
2008年3月14日由藏独分子制造的拉萨暴乱和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震惊世界。新闻媒体在这两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不同表现和不同效果,发人深思,值得研究。一、有闻不报是新闻媒体的失职"3·14"和"5·12"两大突发事件,都是举世瞩目的特大新闻事件,媒体应当关注和介入。但媒体的不同表现却产生了不同效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反应迅速,报道公开,不仅赢得国内各界的高度赞扬,而且也得到国外媒体的认同和好评。中国的老百姓和世界人民大都通过中国媒体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3·14西藏事件既是对我国治安稳定的一次重大考验,更是对我国捍卫和塑造自身真实媒体形象的一次重大考验.本文剖析了西方一些媒体有关3·14西藏事件的歪曲报道,从我国应对策略等角度对国家传播策略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分析西方媒体在拉萨"3·14"事件报道中的偏见,首先要研究这些报道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韩江雪 《新闻世界》2011,(8):124-125
融合是传媒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以对"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的报道为例,发现在"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的理念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融合过程中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了传媒界新格局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赖薇 《新闻世界》2014,(2):98-99
在一些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存在"媒体审判"大行其道、乱用传闻、滥贴标签、坚持"弱者即正义"的单一价值判断等不当做法,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在当前特殊社会时期,对社会矛盾与冲突的协调,应被视为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社会职责。建议传统媒体主导话语权,引导网络舆论;在司法案件报道中,新闻媒体更加专业理性客观;在争议性报道中改进报道方式;不断完善媒体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20.
《青年记者》2009,(19):22-22
9月20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近百位海外华文电视媒体高层人士激起"头脑风暴",纵论华文媒体的"影像话语权"。以开放心态回应偏见温哥华多元文化电视台制片人丁果认为,"对于西方媒体的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