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教育   1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1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5月12日,以汶川为震中的8.0级大地震在四川等地发生。灾难发生后,政府通过及时的信息公开,有效设置了新闻议程和公众议程,成功把握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形成了全社会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良好局面。可以说,这次地震信息的公布,时间之快、信息之全、效果之好,堪称之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媒体传播逐渐呈现出全民化、多元化,草根化、泛政治化等趋势,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主动参与传播.传播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政府和官员有关的议题更是成为最受关注和最易引起争议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当今媒体的高度发达,为各级政府提供了了解社情民意、聚集民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媒体民意调查来吸取、引导民意,应当成为各级政府决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必由之路.本文立足中外政府的媒体民意调查实践分析,研究其学理意义和操作运用方法,以期为各级政府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2006年,笔者提出了政府新闻学的概念,得到了学界和政府的关注.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政府和媒体的关系,本文对三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逻辑梳理.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3年“非典”事件以后,中国政府日益重视通过新闻发布来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并陆续出台一系列法规政策来推动政府新闻发布机制的健全完善。从2003年9月第一期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举办开始,到2008年5月国防部发言人的亮相,  相似文献   
6.
公共外交的核心载体就是国际传播.传播决定了国家的影响力,现代媒体的介入促成了内政外交一体化;现代媒体成为国内公众参与外交的“新闻广场”;国际传播直接影响国家软实力;互联网等新媒体已成为公共外交竞技场;媒介素养是现代外交官的必备能力.因此,我国公共外交的理念,应进一步从“对外宣传”走向“国际传播”:立足点要从“以我为主”转向“以国外受众为主”,话语体系要从“中国官方语言”转向“国外受众语言”,传播方法要从“讲道理”转向“说故事”,主体要从“官办”走向“民办”,内容要从“政经利益”走向“文化交流”,传播模式要从“被动应付”走向“主动设置”.当前加强公共外交、提升中国影响力的对策建议是:整合“三外”力量、做大做强主流媒体、巧妙借助境外媒体、重视国内舆论引导、妥处国内突发事件、用好新兴媒体平台、提升外交人员媒介素养、培养“民间大使”、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国际传播研究.  相似文献   
7.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永嘉至温州之间的高架桥上发生动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92人受伤.事故发生后,铁道部迅速赶赴现场开展处置工作,并于7月24日晚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应该说,其反应是及时的,信息公开做法也是正确的.王勇平在发布会上表现是勇敢、坦率的,没有回避问题,显示了自己的个性.但从结果看,此次铁道部新闻发布会,发布效果违背初衷,甚至适得其反,遭来了舆论更多的指责和批评,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总体上是失败的.8月16日,铁道部宣布王勇平不再担任新闻发言人职务.从此次事故的新闻处置中可以看出,中国的新闻发布工作历经多年的发展,虽已全面推进、成效明显,但依然存在很多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西藏"3·14事件"为出发点,从五个方面深入分析了西方新闻媒体的真实属性,包括:西方新闻自由的历史由来;西方新闻学的理论归宿;西方媒体与政府的关系;西方媒体与市场经济、利益集团的关系;西方媒体仍是后冷战的武器.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媒体传播逐渐呈现出全民化、多元化、草根化、泛政治化等趋势,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主动参与传播,传播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政府和官员有关的议题更是成为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面对全新的媒体环境,我们的一些官员缺乏应有的媒介素养.不能与时俱进地应对媒体.提高媒介素养,增强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对于当代官员越来越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京地区的电视媒体竞争激烈.我结合南京广播电视台《大刚说新闻》的实践.谈谈对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改革和创新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