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教育财政效率的内涵、测度指标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财政效率是教育财政的核心问题,也是最具现实研究价值的问题,但已有的研究缺乏相关的科学阐释。教育财政效率是在满足教育财政支出根本目的基础上的支出的有效程度,是教育财政资金在不同环节所显现的效率,可以具体分解为教育财政配置效率、教育财政运行效率、教育财政技术效率。界定教育财政效率的内涵,明确测度教育财政效率的指标,分析影响教育财政效率的因素,对深化教育财政效率研究及寻求提高我国教育财政效率的途径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育财政偏好及其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财政偏好是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流向的倾向性与喜好,在价值选择标准上受教育投资收益、教育财政收入来源、政府角色等方面的影响。我国的教育财政偏好经历了短缺性偏好向制度性偏好的演变,追求短期效用最大化,大力支持强势组织的教育发展,教育财政中立程度较差。秉持公益价值优先的教育财政偏好理念,依法纠偏,实施教育财政投资偏好的民主与科学决策,建立教育信息独立和公开披露制度,是教育财政偏好回归理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公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纵向公平性差异;二是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横向公平性差异;三是中等职业教育财政不公平性的原因;四是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公平性的对策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法,展开实证研究、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4.
教育财政能力的概念框架由两方面构成 :一是从中央政府、省政府、地方政府等教育投资主体入手 ,建立分析近代教育财政能力的框架 ;二是教育财政能力由教育财政汲取能力、教育财政合法化能力、教育财政调控能力组成。中国近代教育财政汲取能力逐渐增强 ,近代公共教育经费主要源于地方教育经费 ,在财政中所占比例较低 ,教育财政规模小 ;中国近代教育财政合法化能力逐渐发展 ,但在税收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存在缺陷 ;中国近代教育财政调控能力加大 ,但由于教育财政投资逆向发展 ,使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处于不利状态  相似文献   

5.
推动教育财政发展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财政”是站在政府角度提出的一个范畴 ,其目的是要考察政府在教育经费提供中所应履行的职责和义务。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教育财政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提出了推动教育财政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调整教育财政规模的统计指标 ;拓宽教育财政收入来源 ;完善教育财政体制 ;强化教育财政的预算约束 ;改进教育财政经费管理。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财政思想历经了"先经济后教育"、"像抓经济那样抓教育"、"教育优先发展"的演变过程。建国初期采取"先经济后教育"策略是一种必然,这与当时经济基础薄弱、财政开支巨大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像抓经济那样抓教育"思想的提出,标志着建国之后我国教育财政思想的转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投入的问题;90年代"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立,从根本上明确了教育的"基础工程"地位,为解决教育投入问题扫清了理念层面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政府财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而财政制度和财政政策则受到一定的财政思想影响。本文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为主线,根据社会转型期的特点,从经济学、财政学、哲学、政治学和法学等学科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财政思想在公共财政、分权、成本分担与多渠道筹资、公平、全面协调发展、法律保障等方面变迁的特点和问题,并提出了今后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友松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撰写中国第一部教育财政专著,在中国首次运用现代教育财政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教育财政状况,最早在中国翻译西方教育财政学专著.他是中国现代教育财政学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比较了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增长与教育总投入增长、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财政支出增长、GDP增长的关系;分析了财政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财政教育投入占教育总投入的比例、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并对其合理性进行分析,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公共财政与教育财政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制度的建设 ,教育财政也必须进行与公共财政制度相适应的改革。本文提出了公共财政制度下教育财政制度的理论分析框架 ,提出了构建与公共财政制度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1.
教育财政制度是国家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对新中国教育财政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展开回顾,以期望对中国未来教育财政制度的变革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2.
干部思想教育的开展一直是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财政干部而言,由于自身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因此如何在新时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对于我国财政部门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意义。本文将针对新时期财政干部思想教育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3.
教育财政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对教育财政问题的研究应有过程思维,强调绩效,在质和量两个方面加以系统思考。美国当前进行的教育财政诉讼凸显了这一转换过程,对其进行深度研究有助于我们转换教育财政的思维方式,明晰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  相似文献   

14.
了解教育财政体制的特征并对其进行客观评价,有助于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教育经费多渠道投入、居民负担较重,政府间教育经费分担重心偏下,公共教育经费分配行政主导,学生资助还不完善,教育投入和使用的问责制度缺失,是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主要特征。近20年来中国教育财政充足性有很大提高,但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水平不高,教育投入与教育质量要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城乡间义务教育财政公平有显著提高,但地区间、区县内学校之间生均经费差异巨大,不同阶层子女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很不平等。由于基础数据的缺乏,难以对教育财政效率做出全面、可靠的评价,从就业看高等教育配置效率近年在下降。需要通过调整政府与居民、各级政府间教育经费负担责任,改革公共教育经费分配方式,建立教育投入评价和问责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提高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充足、公平和效率水平。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构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新体制,一要建立公平化的教育财政管理制度;二要建立规范化的一般转移支付制度;三要建立科学化的教育经费预算单列制度。  相似文献   

16.
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理念是政府在财政资源配置过程中对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同时也是对教育内部不同层次教育价值取向的反映。建国后,我国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理念沿着财政的公共性和教育的公共性的不断实现,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逐步从“缺位”、“错位”到“归位”的内在逻辑,经历了从“先经济后教育”到“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教育”、从教育“优先发展”到教育“重中之重”的多次变迁。通迁政府教育财政资源配置理念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历程的分析,基本可以勾画出我国公共教育财政制度形成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6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问题得到了较广泛的研究。对2000至2013年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研究文献进行分类综述,研究发现:关于中等职业教育财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投入、财政公平、财政绩效、财政责任和财政资助五个方面。文章对上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如何推进中职教育财政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流动儿童进入流入地,入学需求开始大于公立学校所能提供的受教育机会,这种过度教育需求使得流动儿童的教育在我国成为一个特殊问题.新的教育供求关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国的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方式密切相关的.为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财政问题,需采取流动儿童的教育财政实现由"供给型财政"向"需求型财政"的转变;实行以流动儿童基础教育为导向的财政转移支付;有条件地给予民办学校以财政支持;成立专门的流动儿童教育管理机构等措施,力求在最大限度上实现流动儿童教育财政的充分、公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制度的改革中,保障公平已经成为改革的主要目标。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体现了政府追求教育财政公平的内在诉求。中等职业教育财政公平的完善,应明确各级政府对中职教育的财政责任,建立中职教育经费分担、保障、监督和审计制度,逐步把中等职业教育全面纳入到公共教育财政保障范围。  相似文献   

20.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我国目前存在四个亟待解决的教育投入与需求方面的基础性问题:教育财政投入需求理论研究存在缺失,财政实际供给能力不足;教育投入落实的责任不明确;对高等教育债务的认识不到位,缺少可操作的高等教育债务化解政策与方案;对教育资金总需求模糊不清,科学的生均教育成本、高等院校年经费开支标准难以出台.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正确认识、深刻反思教育投入与需求的基础性问题,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力度,尽快化解高校债务问题,支撑教育强国的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