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林傩面具曾在宋代全国闻名,至今在民俗学、美学上也有很大的研究价值。纸傩面具相较木刻傩面具保存难、数量少,文献资料罕有记载。经过多次走访调查桂林本地纸傩面具制作的民间艺人倪普仁老人后,最终详细记录并整理出了桂林纸傩面具的工艺制作流程。这在傩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整理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芦溪傩舞流传于祁门地区,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由于祁门芦溪傩舞没有台词,仅锣鼓配乐和演员的肢体表演,傩面具变成了最直接且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文化载体。首先介绍芦溪傩舞及其傩面具的具体概况,如表演时间、地点、程序及傩面具的名称、造型等。然后从制作傩面具的艺术技法角度分析总结出芦溪傩面具的"奇",从傩面具在傩舞仪式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状态分析总结出芦溪傩面具的"神",以呈现一个既"神"又"奇"的芦溪傩面具。  相似文献   

3.
贵州傩面具类型完整、形态丰富,是傩面具研究的活形态资料。傩面具作为驱傩仪式与一般巫术的分界标识是,傩最直观最具象的表征性符号,从傩发展的早期开始就一直为傩事活动所运用。随着纯粹祭祀性傩祭向多艺术因子复合的傩戏过渡,傩面具在数量、造型及制作工艺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从贵州现存的傩戏形态中找到不同层次的傩面具形态。在巫术性质的驱傩仪式中,傩面具就如同一张“神圣帷幕”分隔着角色的世俗性与神性,它在“陌生人的力量”的驱使下成就了世俗扮饰者的神性角色,发挥着傩的神秘巫术-宗教性力量。  相似文献   

4.
傩面具虽然是一种特定文化氛围的产物,但就其本身的造型而言,不失为艺术世界的珍品。傩面具风格多样、造型丰富,它通过典型化、夸张、变形、虚构等手法和一些象征性的装饰符号塑造了千姿百态的人物造型,并以具有中国特色的颜色象征体系勾画出艳丽瑰奇的色彩,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文中对恩施土家族傩文创产品的推广前景进行了一定的调研,在恩施土家族傩文创产品的设计实践流程中整理了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视觉元素基本特征,笔者通过提取、重组、夸张变形以及重构等设计方法与手段,将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视觉元素及特征转化为设计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方式创造出一定数量的文化创意产品。不仅探究了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视觉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可行性,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恩施土家族傩文化的继承、发展与传播,探索出恩施土家族傩面具视觉元素结合文创产品设计的发展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梅山傩面具是梅山傩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更是梅山文化的一个标识。我们可以从梅山傩面具的起源和变迁、分类、特点各层面揭示出梅山文化的生命灵魂崇拜、自然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3种文化内涵和价值,并由此制定4个市场开发策略,即开发制作梅山傩面具工艺品、规划建设梅山傩面具博物馆、创作具观赏性的实景演出大戏、还原真实的梅山傩文化民俗村落。  相似文献   

7.
在傩戏表演中,面具是傩戏最为重要、最为典型的道具,是傩戏造型艺术的重要手段,也是区别于其它戏剧的重要特征。昭通傩面具是众多地方傩面具中独具特色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昭通傩面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傩文化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桂林的傩戏,尤其是傩面具在宋代曾经闻名全国。解放后,随着破"四旧"的活动开展、表演老艺人的相继去世,桂林的傩戏逐渐呈现出边缘化、濒危化甚至灭绝化的趋势。傩面具的严重遗失、表演活动的失传等,这都给傩戏表演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开展加强宣传力度、革新傩戏内容、培养专门性文艺工作者等相关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9.
巫傩面具是巫傩文化的最大特点,傩人以及信仰者把面具视为神物,是沟通人、鬼、神之间的工具,是鬼神的灵魂,是宗教意识化的凝聚物。面具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巫傩面具显示了傩文化、傩戏的不朽魅力。它以独特的韵味体现出上古初民的生命观和浪漫的想像力,成为一座沟通蛮荒时代与当今岁月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岑巩境内流传的古思州傩戏以宫廷傩和民间傩为主,而宫廷傩是中国古代四大傩戏之一,目前仅在湘黔交界处存留,国内其它地方尚未发现。而以宫廷傩戏剧目《喜傩神》为代表的傩面具制作工艺则代代秘传,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文化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江西傩文化艺术是我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2006年国务院将南丰跳傩、婺源傩舞、乐安傩舞、萍乡湘东傩评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其中的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江西民间文化中最具普遍意义的精神活动。本文分析了在全球文化"同一化"文化的冲击下,江西傩面具文化发展传承的现状与困难,论述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民间艺术教学方面的不足,从教育和传承的角度探讨了在高校尝试赣傩面具传承教育的形式以及意义。提出来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其特有的教育平台和学术研究优势,在保护江西赣傩面具的传承和创新方面发挥它应有的特殊作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文化论坛》2010,(3):F0002-F0002
以傩祭、傩舞、傩戏、傩面具为中心的傩文化,在民族民间文化宝藏中,以其浓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占有十分特殊的位置,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影响力。傩文化长期流布或残存于许多省区,特别是中南、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现已有数十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3.
作为巫傩活动至关重要的道具,面具在南江流域禾楼舞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将禾楼舞面具的制作和脸谱与其他巫傩面具进行对比,分析其在仪式中的独特作用,有利于发现禾楼舞的区别特征及其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4.
傩面具的渊源、发展及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傩面具的渊源、发展说到傩面具 ,必须先说傩。傩——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 ,源于古代宫廷和民间的宗教祭祀活动。秦汉之际随军传入西南地区 ,与当地文化相融合而成。傩祭祀活动时 ,主事者称师公 ,头戴师公帽 (像佛教中的禅师帽 ,状如莲花 ,或用花布拼接成帽 ) ,身着红色长袍 (类似佛教的僧衣 ) ,外套绣以鸟兽、龙神、花卉、日月的长坎肩。师公在进行祭祀或请神活动时 ,不仅吟唱介绍颂扬神的唱词 ,且跳跃起舞 ,甚至鱼跃翻滚 ,故又称之为“跳师”。除春秋祭祀外 ,傩已成为民间的主要宗教活动 ,如丧葬、治病等。请神时 ,要将神的功绩、来历说…  相似文献   

15.
略论云南傩面具及其文化审美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傩戏面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特征。是云南各民族历史、宗教、艺术、民俗的复合产物 ,从中可窥视到云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习 ,看到云南各民族的先民渴望征服自然和保护自身的古老梦想。本文通过分析云南有代表性的几种傩戏的面具 ,透析云南傩面具中蕴含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一、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简介 贵州民族学院西南傩文化研究院(1992年成立时为“傩文化研究中心”,2006年改现称)作为专业的傩文化研究机构,在傩文化研究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并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学术影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贵州民族学院与贵州省民委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了“贵州少数民族傩戏面具展”,首次将中国傩戏、傩面具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7.
傩面具中的宗教意识与民俗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具作为傩戏艺术的表征,它形象地凝聚着傩文化所体现的原始崇拜意识、宗教意识和民俗意识。傩面具作为神灵的载体,体现了傩文化与巫、道、佛等多种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在其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更是与各地的民风民俗紧密融合,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广大的群众基础,凝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心血,是我国各民族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18.
傩(nuo,音同挪),即假面跳神,是原始狩猎、图腾崇拜、部落战争和原始宗教祭祀的产物,广泛流传于我国黄河以南的农村。江西的傩文化资源相当丰富,分布在南丰、乐安、萍乡等地的傩舞、傩庙、傩轿、傩面具、傩符、傩服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赣傩文化群,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深厚为世人所瞩目。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的傩舞是江西傩文化中的佼佼者,具有原生态的文化特征,保留了"起傩"、"演傩"、"搜傩"、"圆傩"等古老的仪式。  相似文献   

19.
舞在古代被称为“跳魈”,在古代人们为了驱鬼逐疫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舞蹈,而万载傩舞就是由这种特殊的舞蹈所演变而来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万载傩舞,我通过其起源以及现状、表演形式、傩面具、傩乐与傩饰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研究,解开万载傩舞的神秘面纱,了解万载傩舞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舞在古代被称为“跳魈”,在古代人们为了驱鬼逐疫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舞蹈,而万载傩舞就是由这种特殊的舞蹈所演变而来的。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万载傩舞,我通过其起源以及现状、表演形式、傩面具、傩乐与傩饰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了解研究,解开万载傩舞的神秘面纱,了解万载傩舞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