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研究”形成的一个历史语境在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中心,成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这里文人会萃,救亡文化活动蓬勃展开,盛况空前,被誉为“文化城”而蜚声全国。桂林文化城这一段历史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内尤其是广西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对桂林抗战文化进行研究,但比较大规模地开展研究工作是在1978年以后。先后有《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桂林文化城大全》《、桂林文化城…  相似文献   

2.
桂林日报     
《传媒》2002,(6)
《桂林日报》是中共桂林市委机关报,自1951年创刊以来,在中共桂林市委的领导下,积极为桂林市两个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且报社本身不断发展壮大。如今,桂林日报社办有《桂林日报》、《桂林晚报》、《体坛导报》三张报纸,共有员工206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105人,初级职称51人。 《桂林日报》、《桂林晚报》覆盖全市17个县(区);《体坛导报·博彩》覆盖广西全境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长沙、昆明等城市分印。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文化城"成为大后方的出版中心和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在颠沛流离的非常态社会环境下,文化的市场生存与社会责任的坚守显得更艰难可贵.《大公报》(桂林版)的诞生是抗战时局推动下的产物,承担着抗战文化信息传播的重要责任.对于抗战时期出版史的研究,因史料的散佚,而让诸多学者面临"无米之炊".抗战时期的出版广告则为我们打开一个研究战时出版活动的新视窗.本文试图从《大公报》(桂林版)出版广告这一视角切入,多维度考察抗战时期桂林的文化生产情况,探寻非常态环境下书业生存的策略以及复杂时局影响下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4.
《广西日报》昭平版初创时期194 4年 5月 ,日寇发动湘桂战役 ,桂林被迫疏散。当时桂林的文化人 ,一部分向重庆方向撤退 ,一部分则顺漓江南下 ,向平乐、昭平方面疏散。欧阳予倩先生领导的广西省艺术馆那时正在演出《草木皆兵》和排练《杏花春雨江南》。敌人疯狂前来侵犯 ,欧阳予倩手无寸铁 ,只得赶忙雇了船 ,带着艺术馆全体工作人员和家属向昭平方面撤退。差不多同时到达昭平的有桂林文委委员张锡昌、广西大学千家驹教授、桂林广西日报总主笔莫乃群以及广西工会负责人徐旭 (寅初 )、周匡人等 ,还有胡愈之的弟弟胡仲特等。这些文化人一到昭平 …  相似文献   

5.
刘佩  陆懿 《青年记者》2012,(9):68-69
目前,许多电视台开设了方言民生新闻节目,如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拉呱》、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宁波电视台的《阿拉讲大道》、南京电视台的《听我韶韶》、重庆卫视的《生活麻辣烫》等,节目名称和当地文化息息相关. 桂柳方言是桂柳地区官话的起源,是在清朝统治者入关之后,由北方方言和东北地区语言相结合的产物.桂林电视台资讯频道有一档用桂林话主持播报的新闻栏目,名叫《板路》.  相似文献   

6.
陈子涛,原名陈家禧,广西玉林人,1920年生。1938年夏毕业于玉林初级中学,次年冬,在桂林考取《广西日报》的外勤记者。当时他负责采访桂林本市新闻,虽然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抗战全面爆发后,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和新闻工作者等,多达1000余人,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①大批新闻工作者到达桂林后,或继续出版原已出版的报纸,或创办新的报纸。这一时期,先后有《大公报》(桂林版)、《广西日报》、《扫荡报》(桂林版)、《救亡日报》等多达16家大小报纸发行。②同时,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国际新闻社(以下简称"国新社")、工商通讯社、救亡  相似文献   

8.
1940年我在桂林,时值抗战中期,此时桂林已形成西南的文化中心,文化人云集,报刊及出版社、书店等事业颇见兴旺。在报业中,《救亡日报》是最受读者欢迎之一种,这张报纸版面八开,但分量厚重,很多文化人在这里写稿,单以报纸的副刊论,便有林林主编的《文化岗位》、欧阳凡海主编的《批评与介  相似文献   

9.
《大公报》(桂林版)是一份高度重视抗战救国,以“国家利益”为宣传中心的民营报纸.通过详细分析《大公报》(桂林版)言论在抗战中的舆论影响,重新评价《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并指出该报舆论监督本地化和即时化的特点,为当前舆论监督的异地化、延时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陈然  王菲 《青年记者》2007,(22):47-48
2007年7月26日,《桂林日报》刊发题为《桂林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直指违规旅行社和导游》(以下简称《整治》)的新闻,报道引发了当地导游连续三天到桂  相似文献   

11.
1938年11月,湘主席张治中拨款三千元,将长沙《力报》搬迁邵阳,称邵阳《力报》;1939年夏,《力报》总经理张稚琴(张治中的秘书)在桂林创办一家《力报》,称桂林《力报》。邵阳《力报》1940年5月被薛岳查封,雷锡龄、戴哲明等即在衡阳筹办《力报》,同年7月1日创刊,称衡阳  相似文献   

12.
《大公报》(桂林版)言论在体裁上主要包括社评、星期论文、短评、读者论坛和读者投函.此外,《大公报》(桂林版)在言论上杰出的说理艺术和富有感染力的行文,被读者广泛称颂.  相似文献   

13.
著名“左联”老作家林焕平教授呕心沥血,又结新果,其最新诗集《山水文化颂桂林》及其文集第三卷分别于1995年10月和1996年元月由漓江出版社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4.
桂林日报社是广西创刊较早,较有影响的地市党报之一。现办有《桂林日报》、《桂林晚报》和《体坛导报》三张报纸,下属一个印刷厂共有采编人员和员工470人。自1998年底地市合并成立新的桂林日报社以来,在新的党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提高报纸质量、加快报社事业发展这个中心,不断加大机制改革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了报社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报纸质量的提高,“双效”明显。2000年,该报社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一、创造好的机制,激发员工的热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报业的改革发展趋势,桂林日…  相似文献   

15.
(四) 八路军办事处撤离后,文化供应社因有广西建设研究会的掩护,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 1941年初,邵荃麟同志抵桂,按照周恩来同志的指示,由邵荃麟、张锡昌、狄超白三同志组成桂林文化工作组,邵任组长,领导党与非党左翼文化工作。邵荃麟同志进入文化供应社,实际上直接领导该社工作。他对外的名义是专任编辑和《文化杂志》主编。此时因时局关系,原在文化供应社工作的曹伯韩、温涛、何鹏等人相继撤离,《新道理》杂志由林涧青接编。  相似文献   

16.
江右办报记     
1941年时,我在桂林《力报》作总编辑,王造时先生在重庆出席参政会回吉安,途经桂林,约我在乐群社相见。他告诉我他在吉安办了一份《前方日报》,没有人负责编辑部,想请我去作总编辑。当时我正同桂林《力报》的社长有点小小的不愉快,因此很快答应了。我们讲好每月工资叁百元,他回吉安之后,马上寄旅费来。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大型城市通史——《桂林通史》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桂林不仅因"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自然山水著称,更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桂林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桂林新闻事业得以发展,从生态学角度而言,抗战时期桂林和广西的政治生态有利于桂林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和推动是战时桂林新闻传媒得以较快发展的根本原因,桂林文化城的形成集聚桂林新闻事业发展的人才、丰富抗日救亡传播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一批批文化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运动,使得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又是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成立60周年。当年曾经在桂林战斗过的许多文化工作者,一谈起桂林“文化城”那段往事,都不会忘记周恩来情系桂林抗战文化,更不会忘记周恩来对文化人的亲切关怀。早在1938年武汉、广州沦陷前夕,周恩来就注视着桂林这个阵地,认为此后桂林的地位很重要,于是决定在桂林设立八路军办事处,派李克农任办事处  相似文献   

20.
《历史档案》1985年第2期,刊载了崔之清同志的《太平军进军桂林决策的形成与实践考略》(以下简称《考略》)一文。认为1851年太平军攻克永安,至次年突围北伐时,并没有攻取金陵为都的计划。进军桂林的决策,也是1852年“4月13日在荔浦县境由洪秀全、杨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