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诗经·黍离》,历来都被认为是爱国诗。《诗序》:“《黍离》,闭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闭崇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诗也。”但据鲁诗说法,则认为是:“卫宣公子寿,闵其兄伋之且见害,作忧思之诗,《黍离》之诗是也。”韩诗则认为:《黍离》是周宣王时,尹吉甫听信后妻之言,而杀死孝子伯奇,伯奇之弟寻找不得,于是写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诗比历史更真实.”意思是说,历史是对客观事件的记录,诗是对心情的记录,在所有事件结束后留下的情感的结语.事件会消失,可是心情会变成永恒.这也是为什么汉语诗作中描写心情的诗特别多的原因. 比如《黍离》,这首诗非常优美,诗里完全没有事件.除了“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句中的“黍”是黍子,“稷”是高粱,也基本不需要注解,很容易读懂.  相似文献   

3.
黍、稷是《诗经》中常见的两种农作物的名字。在《王风》、《唐风》、《幽风》、《小雅》、《周颂》和《鲁颂》等诗中计有三十七见,其中黍在十三篇中二十见,稷在十篇中十七见。绝大部分都是在同一篇中出现。如《王风·黍离》篇说:“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唐风·鸨羽》篇说:“不能艺稷黍”,  相似文献   

4.
咏史诗是诗,又是诗化的史论,既反映了诗人的历史观,又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咏史诗产生很早,《诗经》中的许多篇目已初具咏史诗的雏形,如我们熟知的《王风·黍离》。《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  相似文献   

5.
<正> 《王风·黍离》是《诗经》中的抒情名篇。关于此诗的作者与主题,从古至今,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古代最有影响的是“闵宗周”说。《诗序》云:“《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因而《黍离》一诗被后代文人奉为爱国诗篇的典范。现在治《诗经》的大家基本上继承了此说,如高亨、朱东润、陈子展等。也有的提出异议,或认为是“流浪者陈述他的哀思”;或认为是“一位有正义感的爱国志士忧时忧国的怨战之作”;或认为是感伤奴隶主阶级的破产与没落;或认为是“诗人抒写自己在迁都时难舍家园的诗”。总之,  相似文献   

6.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被稷之苗”;“被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被稷之实”。旧注“离离”未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汾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被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被稷之苗”、“彼稷之穗”、“被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于“彼稷之苗”下注云:“这两句…  相似文献   

7.
《诗·王风·黍离》各章之首分别为:”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旧注“离离”来释.另于《诗·湛露》“其实离离”.毛传:“离离.垂也。”分句间的关系.毛传于第二、第三章下分别注:“诗人自黍离离见稷之穗.故历道其所更见”;“自黍离离,见稷之实。”显然.毛传将各章的“彼黍离离”都当成诗人刚离家之所见.而将“彼稷之苗”、“筱稷之穗”、“彼稷之实”诸句当成时间推移过程中的路途之所见。此实为强为之解.难以服人。  相似文献   

8.
姜夔词受当时社会风气和个人经历的影响,大有《黍离》之悲。所谓《黍离》之悲,即是家国之恨,悲悼之哀,兴亡之叹,时事之思,这种悲天悯人的艺术风格在其名篇《扬州慢》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姜夔也推崇斗士,想往豪放,也曾经有过健美豪情,但他毕竟是一位未能免俗的词人,而不是叱咤风云的猛士,所以他多用悲悼而非血誓,也正如此,它的《黍离》之悲才更为感人。然而这种《黍离》之悲虽然具有姜夔个人爱国的一面,但客观地讲,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光辉起点,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为我国古典诗词高峰的唐宋诗词也不例外。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用典、化意与艺术手法三方面来举其大略。 一 唐宋诗词中大量运用了《诗经》的典故,一些词语自《诗经》之后便具有了固定的涵义,被后世诗歌广泛沿用,兹举数例: 1.《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  相似文献   

10.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词小序“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教版2000年12月第2版)注曰:“[《黍离》]《诗经·王风》中的篇名,首句是‘彼黍离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悲叹宫室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  相似文献   

11.
《节南山》与《黍离》是《诗经》中两首著名的"政治感怀诗",但二者在情感表达方式、艺术表现形式、对社会关注的角度以及可歌唱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诗经·黍离》运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方式 ,以黍、稷的由长苗到抽穗到结实来表现时间从夏至秋的推移 ,从而体现出诗人行役之久、内心之苦。这种写作方法对后世诗文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话说诗词鉴赏诗词鉴赏,古已有之。以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例,现存最早的鉴赏可以追溯到西汉初期毛苌所作的《毛诗序》,距离今天已大约2000年。最初的鉴赏视野很小,以注解为主,比如:鉴赏《王风·黍离》,《毛诗序》说:《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阂周室之颠覆,仿徨不忍去,而作是  相似文献   

14.
徐灿是继南宋李清照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女性词人。她的《拙政园诗馀》在清初词坛佼佼不群,在中国女性文学序列中的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徐灿处于明清易代之际,遭遇到一种痛彻骨髓的亡国之悲、黍离之痛。她一直深爱着的丈夫陈之遴又投降清廷,成为她无法直面的"贰臣",而她本人又不得不接受清廷的封诰。因此,徐灿的感情异常复杂痛苦,她的词作具有了一般女性词人少有的沧桑之感和黍离之悲。  相似文献   

15.
人们历来认为《石钟山记》的主旨是提倡探索真理、亲身实践精神,但却忽视了它深层的影射含义。实际上苏轼写《石钟山记》的真实意图是直指"乌台诗案"的。《石钟山记》是苏轼遭贬后的含蓄反抗。"乌台诗案"中,苏轼因别人主观臆断其诗而蒙罪,《石钟山记》正是苏轼对主观臆断者的嘲讽。  相似文献   

16.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12课是姜夔的词《扬州慢》,词的小序中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一语。课下注释说古人常用“禾黍”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笔者认为此处的“禾黍”是对“黍离”典故的误用。  相似文献   

17.
《长恨歌》抒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悲剧爱情,是白居易诗中名篇。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根据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过程:感知形象→感悟诗情→探究主旨。  相似文献   

18.
李仰臣 《初中生》2017,(23):16-17
齐白石有一幅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画里并没有蛙,只有几个小蝌蚪顺着山里的小溪,欢快地从远处游来.但是,这能让人联想到蛙正在远山那边叫呢.这正是虚实结合的妙用.又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诗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描写诗人登楼后所见到的壮观景色,是实写;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抒写自己豁达的胸怀.所谓从实处落笔,凭虚处传神.  相似文献   

19.
悲剧意识是《离离原上草》中的主人公欧阳独离的显著精神特征。与欧阳独离的生活经历同步,其悲剧意识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悲剧意识的萌生、悲剧意识的发展和悲剧思想的形成。它表现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生活本质的深刻认识,彰显了人在苦难面前的坚强意志,作品对历史的表述也因之上升到了哲学层面。  相似文献   

20.
悲剧意识是《离离原上草》中的主人公欧阳独离的显著精神特征。与欧阳独离的生活经历同步,其悲剧意识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悲剧意识的萌生、悲剧意识的发展和悲剧思想的形成。它表现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对生活本质的深刻认识,彰显了人在苦难面前的坚强意志,作品对历史的表述也因之上升到了哲学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