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骆建江 《科学教育》2005,11(6):25-26
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总目标,科学素养是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要素的综合反映。而科学探究是学生体验科学过程,理解科学本质,领会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主要学习模式;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特别不可缺少的一环。因此新课程《科学》在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现结合浙教版7年级《科学》第一册第二章《常见的植物》中的《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以下简称“蝴蝶”)这一节为例来谈指导科学探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科学》教学时要从科学现象中揭示现象本质,建立模型对于知识储备较少、思维比较浅显的初中生来说,是一种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如果学会建立模型,并能够利用学过的模型解决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自然现象,那么科学素养就会得到提高.一、模型方法和模型的种类《科学》第四册第一章第一节就是模型、符号的建立和作用,这其中告诉我们模型常常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复杂的事物.模型方法: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  相似文献   

3.
一、位移的符号 《物理1》第一章“运动的描述”中用△x表示位移,用x表示位置坐标,有Ax=x2-x1的关系式.这种表示方法把过程量“位移”和状态量“位置坐标”区分得非常清楚.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不管课程理念还是教科书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浙教版《科学》是集科学探究;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科学、技术与社会为一体的一门综合理科课程。《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改变学生心目中“学习无用论”,“高分低能”,“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迄今为止,人类研究过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物质之间的变化更是不计其数,为了表述这些物质及其变化,在化学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符号系统,即化学用语系统(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书面语言).化学用语的完善适应了化学发展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化学的发展,化学用语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阐明了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老师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目标,探究性实验是新课程突出特点.在初中《科学》中,探究性实验已列入课程的每一章中,通过探究性实验,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相似文献   

7.
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工具.《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并指出:“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此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的符号感.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高中化学新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或《科学》课程相衔接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课程.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化学思维活动是学生在化学知识的掌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以关于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概念、定律、原理等间接、概括地反映化学事物的独具特色的一类思维活动。化学创造性思维是在化学思维活动中.提供新颖的有价值成果的思维。在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努力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小康社会的建设者、未来世界的创造者,是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的要求。按照《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思维的主体,看成知识的建构者,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9.
符号是数学的语言。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来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示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强调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低年段是学生系统学习数学的开始,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符号感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培养小学生的符号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新课程与以前的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相比,明确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符号感问题,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一、数学符号与符号感符号,一般说来,就是某种事物的代号,它把复杂的事物用简便的形式表现出来。符号表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数学的世界是一个符号化的世界,数学符号是交流和传播数学思想的媒介,数学的语言正是由一些符号和记号组成的语言,如运算律用字母表示,大量的公式、法则都是…  相似文献   

11.
新版《科学》和老版《自然科学》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新教材《科学》在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科学探究。如何在现今的课堂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最根本的一条是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现结合浙教版7年级《科学》第一册第二章《常见的植物》中的《是什么将蝴蝶吸引到花上去的》这一探究为例,在教研组活动中展开讨论,谈如何设计课堂和指导探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何祥义 《学语文》2010,(1):37-40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朋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高考语义卷中.标点符号的用法是一个常规考点。从高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实际来看,《标点符号用法》所列的十六种标点符号的原则性用法.  相似文献   

13.
王新明 《今日教育》2006,(7S):65-67
【教学设想】《了解空气》是新课程实验教材《科学》三年级下册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  相似文献   

14.
刘永平 《甘肃教育》2007,(5X):22-22
新《物理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高中物理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地把高中物理具体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即“三维”课程标准。 同时要求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愿望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在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科学》教材中,有一章内容是《对环境的察觉》,在这章教材中有些内容应用到了透镜成像原理,但教材中对于透镜的成像原理又没有详细介绍.因此在初中科学竞赛题中有些题,如:当物体或透镜沿主光轴移动时,透镜的放大率如何变化?物像间距离等量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一些教师碰到这一问题感到困惑,不知从何分析.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对凸透镜成像时物像移动规律进行了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6.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建议,2007学年高二年级数学学科开设了选修2-2.为科学把握新课程的教学要求,及时掌握新课程中的若干变化,逐步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积极稳妥地开展新课程实验,本文对浙江省普通高中数学选修2-2第1章“导数及其应用”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一解读与释疑.  相似文献   

17.
要准确读讲化学方程式,首先要明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及式中各种符号的意义。一、明确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化学方程式表示三方面的意义:1.表示物质变化关系。即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物质质量关系。即表示多少质量的反应物反应生成多少其他物质或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3.表示微粒变化关系。即表示各物质的微粒个数比。通电如,既表示水在通电时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也表示反应中水、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o:1:8.还表示反应中水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2:2:1。二、明确化学方程式中符号的意义1.…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曾在一次谈教育时说:“什么是教育?学生离开学校后忘掉了所学的东西后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学校学的知识内容,包括做过的习题、实验,离校不久大部分都会忘掉,留下忘不掉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学到、体会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由此可见,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培养是新课程理念下《科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开展探究性实验是培养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有效途径之一.几年来,本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尝试,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新教材《科学》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广大师生面前。由于教材在内容编排和设计上注重了趣味性、探究性、创新性和较强的开放性.这就为《科学》的课堂教学和教材使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如何用符号来表示呢?为了寻求一套表示“大于”或“小于”的符号,数学家们绞尽脑汁.1631年。英国数学家哈里奥特首先创用符号“〉”表示“大于”,“〈”表示“小于”.这就是现在通用的大于号和小于号.与哈里奥特同时代的数学家们也创造了一些表示大小关系的符号.但都因为书写起来十分敏琐而被淘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