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想看”,这是好多记者撰写经济报道所遭遇的尴尬,而艾丰的经济报道却很动人:外行爱看,因为他以一种最易接受的形式突破了外行想看而不敢看的畏惧心理壁垒;内行爱读,因为他发现了内行有时也未能察觉的新视点。艾丰写的经济述评充满真知灼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许多作品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给“新闻是易碎品”的结论以一种新的思索。本篇笔者着重从思维分析角度试图剖析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写经济报道最令人尴尬的莫过于那句老话:“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就是写得太深奥,非本行的普通读者很难读下去;“内行不愿看”,是指行内的专业人士认为记者所写报道太肤浅,对他没什么启发、没什么用处。既让内行愿意看,又让外行看得懂,并对他们有所启示,是经济报道的至上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我的体会是两条:把经济报道中的数字故事化、情节化,把故事和情节思想化、主题化。即先把枯燥的数字变成引人入胜的故事,再通过故事这个载体来体现报道的主题,表达作者的思想。不寻常的数字中有不寻常的故事一提起经济报道,人们就…  相似文献   

3.
韩克铭 《记者摇篮》2004,(11):22-22
读者往往对一些经济新闻报道有这样一句颇为“不敬”的评价:“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  相似文献   

4.
“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想看”,这是好多记者撰写经济报道所遭遇的尴尬,而艾丰的经济报道却很动人:外行爱看,因为他以一种最易接受的形式突破了外行想看而不敢看的畏惧心理壁垒,读完后,才知道平淡的生活中竟蕴含着深刻和经济;内行爱读,因为他发现了内行有时也未能察觉的新视点。艾丰写的经济述评充满真知卓见,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许多作品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给“新闻是易碎品”的结论以一种新的思索。剖析艾丰经济报道的特色不难看出多面思维在经济报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改进和创新经济报道,是地方党报新闻改革的主题和难题。因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各级党委工作的中心和大局,党委机关报要围绕中心和大局来组织新闻报道,不能不把经济报道放在突出的位置上。然而,长期以来地方党报的经济报道存在着水平不高、面目不新、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等问题,要么大而无当、数字堆砌,要么面窄肤浅、一厂一店,结果或是内行不屑看、外行读不懂,或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怎样在改进和创新经济报道上有所突破呢?近两年,大连日报以落实“三贴近”原则为突破口,从经济报道的内…  相似文献   

6.
会议报道可以说是记者们的“基本功课”,基本上要天天做。但对一些地市级党报来说.不少会议报道干稿一面,冗长繁杂,读之让人昏昏欲睡。其结果是,会议消息虽然已经刊发出来,会议精神也罗列出来。但读者不满意,顶多看个标题,或者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领导不满意,因为八股文似的报道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7.
对经济报道,现在人们经常可以听到的一条批评,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爱看”。言下之意,经济报道应该是“外行能看懂,内行也爱看”。我认为,这个要求是很不容易办到的。像对待其它所有新闻报道一样,要求经济报道可读性强一些,通俗易懂一些,是应该的,也是办得到的。现在多数的经济报道,看不懂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不爱看。千篇一律、老生常谈、空话套话连篇,令人生厌。某某企业,过去如何落后,后来经过改  相似文献   

8.
徐良宝 《新闻世界》2013,(10):126-127
由于经济新闻本身专业性“强”、题材“硬”,且诸多见报稿件形式老套、缺乏深度,导致内行不屑看,外行看不懂,广大群众更是不爱看。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记者、编辑的实践,分析了经济新闻报道中常见的弊病及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9.
有一种说法广泛流传,“科技报道是内行觉得肤浅而不愿看,外行觉得晦涩难懂而不想看。”因此,科技报道难搞,也就成为许多编辑记者一致的看法。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编采人员对新闻事实的接近性挖掘不够是重要一方面。 一条新闻,读者是否爱看?当编采人员推荐时通常从几个方面作出评  相似文献   

10.
对经济报道,现在人们经常可以听到的一条批评,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爱看”。言下之意,经济报道应该是“外行能看懂,内行也爱看”。我认为,这个要求是很不容易办到的。像对待其它所有新闻报道一样,要求经济报道可读性强一些,通俗易懂一些,是应该的,也是办得到的。现在多数的经济报道,看不懂还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不爱看。千篇一律、老生常谈、空话套话连篇,令人生厌。某某企业,过去如何落后,后来经过改革、挖潜、增产节约等等,改变了面貌,产值比去年增加了多少,利税比计划超额了多少。这种同义反复式的报道,怎能不倒读者胃口。因此,搞活经济报道,提高经济报道可读性,增强经济报道宣传效果,是今天的新闻工作者需要解决的一个最急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环境里,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地方的科技报道却仍然存在着离普通读者距离较远,记者写得抽象晦涩,读者读得枯燥乏味,“外行看不懂,内行不屑看”的现象。这是我们应该正  相似文献   

12.
邵枫 《记者摇篮》2005,(2):19-19
以往经济报道,就是工作报道、成就报道,都是站在宣传者立场上报道,表达宣传者意图,宣传政府部门业绩,为报道对象树碑立传。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和老百姓不相干,结果是读者都不爱看。  相似文献   

13.
论文缩微     
经济报道:专业与通俗融合才完美高路在《新闻战线》2003年2期上撰文说,对于专业性的新报道--尤其是经济新闻报道,人往往有这样两句颇为不屑的评:“在外行眼里是内行,在内行里是外行”;“内行不愿看,外行不懂”。这两句评价,既反映出济报道的难度,也为专业性的新报道--尤其是经济新闻报道指了努力方向:既要追求通俗生,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专业水,即专业化与通俗化融为一体才美。经济报道属于专业性新闻报的范畴。这里的“专业”,指的是济学的专业知识。新闻也是一种业,也有专业水平高低的问题。是,在“经济报道”这…  相似文献   

14.
经济新闻枯燥、生硬、记者不好写,读者不爱看。改进经济报道,写好经济新闻成为近年来新闻改革创新的课题。怎样才能写好经济新闻,让百姓爱看、大众接受呢?笔者认为,将经济新闻“民生化”就是一条创新的可行之路。 把经济领域中百姓关心的民生问题作为主题内容  相似文献   

15.
现在的新闻单位,没人爱跑会议、没人爱写会议新闻,但负责跑党政机关的记者,却天天离不开写会议稿,开各种形式的会。我在跑党政新闻的所谓“枯燥乏味”里,却寻找到了在文山会海中挖掘新闻“金矿”的乐趣。一、跳出程序寻突破把党政新闻写活跑五大委的记者几乎绝大多数的新闻都是写会议报道、领导活动。这类稿子最容易写成程序式的“八股新闻”,不但读者不愿看,而且这类稿子多了,也严重影响了报纸的质量,时间长了,连记者自己都懒得写懒得看了。本人在采访此类稿件中,注意跳出程序化的束缚,真正把新闻写活、写生动,写得老百姓爱看…  相似文献   

16.
从事党政系统的报道对于晚报记者来说是个“苦差事”。我四年前毕业到《宁波晚报》工作,便接手了这一行。四年的实践,体会了跑党政系统的难处,不过也找到了一些窍门。 我觉得晚报记者从事党政系统报道有“三难”。 一、两头为难。一般来说,由于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普通读者喜欢简洁明了、短小精悍的报道,而一些领导比较关心的是自己出席的活动报道位置有多高、讲话有多长。特别是遇上工作性、程序性的活动和会议,如果不写报道,活动主办单位不高兴,可这样的活动稿件写起来又容易生硬,读者不满意。有时稿件写得短了,读者满意了,可是主办单位或领导往往认为报道不全面,觉得没有一长串领导名单,体现不出会议的重要性。二、出好稿难。人们普遍对报道会议的稿  相似文献   

17.
经济新闻是地方党报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张好的地方党报,离不开好的经济新闻的支撑。但长期以来,经济新闻却广受诟病,“内行不稀看,外行看不懂”,经济新闻的生、冷、硬面孔一直令读者生厌。因此,如何强化经济新闻有效信息传播,让读者喜欢并乐于接受经济新闻一直是我们从事经济新闻编采人员不断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世界科技革命正在形成新的高潮,又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发展的新时代正在来临。”李鹏同志也说;“科学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会引发生产力的飞跃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这是党和政府领导人对科学技术在当今世界、当今中国地位、作用的高度评估。如何把科技报道写得生动有趣,吸引不同层次的读者,这是记者和通讯员共同探求的目标。然而,科技新闻中的上乘之作,通俗生动之作,有价值有新意之作较少。不少科技新闻写得枯燥乏味、深奥难懂,形成一种“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的局面,归结到一点,还是科  相似文献   

19.
唐宋 《今传媒》2003,(5):91-9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新闻在新闻报道中的地位也日益上升。如何改进经济新闻的质量,增强经济新闻报道的艺术性,使经济新闻让普通百姓喜闻乐见,这些话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由于经济新闻具有专业性强、政策性强、理论性强的特点,经常出现“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尴尬局面。因此,让内行、外行都爱看成为很多经济新闻工作者的目标之一。在这方面,美国畅销经济学教科书中收录的经济新闻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20.
<正>以往,我们只注重培养“杂家”式的记者,记者对知识的掌握不求其精只求其广。这种标准早已不适应世界的日新月异和科学技术的飞速更新,读者阅读需求和水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专业化标准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较专业的知识,对某一个或某一些领域的专业知识有较深的了解,成为某个行业的“专家”以至“权威”,这样才不至于写出“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的文章。写环境新闻的记者如果对环保这一领域有所了解,有一定的专业水平,从事环境报道时往往能够发现环境新闻、写好环境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