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剑雄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198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至今从事研究生导师的工作已近20个年头。在前不久结束的由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的复旦大学第二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中,经过学生推荐、院系推选和网络票选,葛剑雄教授等十位导师被评选为复旦大学第二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相似文献   

2.
正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接受南都专访时表示,今年准备把副教授的评审权下放给高校,只要达到一定条件,就授权给高校自评副教授,不需要拿到省里统一评了。(据3月13日《南方都市报》报道)把副教授的评审权下放给高校,这意味着高校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自主制订"个性化"的评审标准,而不用受以往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有利于高校"学术自治"。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  相似文献   

3.
1966年9月出生于大连。1990年7月毕业于锦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4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6年9月从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2001年晋升为副教授,2004年破格晋升为教授。现为渤海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渤海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渤海大学学术带头人。  相似文献   

4.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以下简称"社科部")现有教职员工4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8人。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以来,社科部在教育部、上海市教委、复旦大学的政策合力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为驱动、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教师能力的提升,注重内涵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术评价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学术成果评价过程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学术评价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学术腐败的产生部分源自学术评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提出了解决学术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策略:强化信息公开,使学术研究的信息真实、全面、有效;建立对研究主体的声誉奖惩制度;建构研究主体与团体"激励相容"的学术评价制度;加大对研究主体"初始信息"评价的比重.  相似文献   

6.
《中学教育》2012,(5):1
瞿葆奎(1923年2月5日—2012年7月30日),字照藜,号宝魁,江苏宜兴人。早年就读于武进县立漕桥小学、宜兴县立夏芳中学(初中)。1943年毕业于江苏省立苏州中学。1947年毕业于国立复旦大学教育学系,留任助教;兼腾飞小学辅导主任。1951年随复旦大学教育学系全体师生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先后为教育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曾任教学论硕士生导师.教育基本理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顾问,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副  相似文献   

7.
2009年4月24-25日,由苏州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来自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近80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2013年6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决定联合设立8个"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纳入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复旦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是其中之一。研究中心坚持幵放性建设思维,在与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全面合作基础上,凝聚校内外党史资源,通过学术委员会、理事会、写作团队等工作机制,形成了一支由教授(研究员)14人、副教授扣人、讲师12人构成的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9.
《叙事形式与主体评价》作为金象丛书之一种,新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我校文学院副教授江守义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增补而成。著名文艺理论家、复旦大学教授应必诚先生为之作序。  相似文献   

10.
日前,复旦大学处理了三起“学术违规”事件和相关责任人,并在学校网站上公布了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调查结论和处理建议。复旦大学敢于“自曝家丑”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我们在为复旦大学的勇气和魄力叫好的同时,也期待此案例能为当前的学术反腐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20 0 3年 6月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朱立元主持召开了一次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 会 ,参加者有 :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在职博士生王建疆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副教授易存国 ,海南大学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印晓红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高燕、谢勇 ,硕士生丁、杨云、陈芸等。现将座谈纪录 (由谢勇根据录音整理 )在本刊发表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三百余正副教授岗位全球招聘随着"985工程"的启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成为许多高校努力追求的目标。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打造一流的学科,创造一流的具有开创性的科研成果成为建设一流大学的必要条件,高水平人才显然是实现该工程的“重中之重”,人才问题开始被各高校更加重视。2003年,复旦大学推出了102个教授岗位和200余个副教授岗位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此举的背后,显然不单是一个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问题,而是也蕴含着复旦大学在学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对引进人才问题的深刻认识和独到眼光。在复旦人看来,引进骨干人才是复旦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1993年10月18日,上海师范大学地域研究所发起召开了《发展与问题:战后东亚现代化历程》学术讨论会,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上海师范大学相关系所以及日本、澳大利亚的有关专家学者近4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讨论会上,上海师大校长兼地域研究所所长王邦佐教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王沪宁教授、上海师大历史系萧功秦副教授、上海师大地域研究所桑玉成副教授、日本东京女子大学铃  相似文献   

14.
从2006年至今,复旦大学结合本校"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人才培养理念的内在要求,探索科学选拔创新人才的途径。在改革中,复旦大学一方面试图克服片面的"唯分数论"应试教育的弊端,另一方面不断探索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选才的切实可行的办法。经过多年探索,复旦大学创立了一套"笔试+入学申请+面试"的选才模式。这一模式既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推广,也通过学生在校的实际表现证明了其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推动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同时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育人观等方面引领了社会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工促进了学术职业的兴起与分层制度的形成.欧洲中世纪后期,教授职业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化职业,而助教职业的出现,是首次大学学术职业内部分层,体现出教授自主分层的特征.后来,依次产生了讲师、助理教授、副教授等职业,并形成了制度化的分层结构,体现出诱致性制度变迁特点.在中国,高校学术职业形成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分层制度,在分层制度变迁过程中,大体经历了四级分层、单一分层、恢复四层分层、四层十三级分层等阶段,体现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特点.现阶段我国高校学术职业分层制度具有政府主导和高校自主相结合、以效率为中心、以岗位为核心的变迁特征.  相似文献   

16.
上海现代语言学(简称XY)沙龙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是由上海各高校年轻教师和研究生自发组织的学术研讨活动,对国内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2012年3月24日,100多位各地学者在复旦大学举行了"上海现代语言学(XY)沙龙活动三十周年纪念会"。大会由戴耀晶主持,祝克懿、胡范铸分别代表复旦大学中文系和上海语文学会致辞,盛赞XY沙龙是一个积极探索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语言研究新思路的创举。  相似文献   

17.
沈祖芸  计琳 《高中生》2008,(9):20-21
他是一位富有活力的凝聚态物理学家;他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第三次颁给了中国人;2005年12月31日,旨在升华大学氛围、褒奖奉献、支持创新的复旦大学"校长奖"颁奖,封东来作为最年轻的教授榜上有名……接连而来的荣誉并没有打破这位年轻科学家内心的平静,记者见到封东来的时候正是双休日,他依旧和学生们在实验室里忙碌着。  相似文献   

18.
复旦大学今年开始了博导遴选制度改革试点 ,在日前举行的博士生导师评审中 ,8名提出申请的副教授中有 4名被破格评为博导 ,而一些知名教授则因为社会事务太多 ,无暇顾及学生培养而在评审中落选。按照此次改革措施 ,在一些试点院系 ,教授和副教授都可以自由申报参加博士生导师岗位评审 ,但副教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年龄在 45岁以下 ,并且已获得博士学位 ;至少正在主持重要的国家级研究项目 ;至少完整地较好指导过一届硕士生。据复旦大学学位办吴宏翔主任介绍 ,此次被破格选上博士生导师岗位的 4名副教授有一个共同特点 ,那就是基本上都是上世…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校科技》2017,(Z2):133-134
为了倡导学术公平,消除不同学科、专业间的评价差异,各地方高校在科研工作中制定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解决了学校各类评审过程中的学术评价多重标准问题,促进了各校科研工作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落实"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提出的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努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任务,建立以创新质量和社会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化、分类学术评价体系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一、拼搏进取的年轻学者 汪越胜教授1965年4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宁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少年的他便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复旦大学应用力学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