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宋晔 《上海教育》2007,(7B):51-52
所谓校园伦理,就是对校园建设及其文化的道德性追问,强调学校对学生的成长所肩负的“教育责任”,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德性发展为目标。校园伦理就是对校园文化进行伦理的审视,它是一种维度,是一种衡量学校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道德尺度和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
所谓校园伦理,就是对校园建设及其文化的道德性追问,强调学校对学生的成长所肩负的"教育责任",以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德性发展为目标。校园伦理就是对校园文化进行伦理的审视,它是一种维度,是一种衡  相似文献   

3.
教育伦理是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中的道德关系为研究内容的伦理学科,教师德性是教师对职业意义、精神归属、教育伦理等体认后所形成的精神品质与道德境界。教育伦理是客观的,是外在的道德规范;教师德性是主观的,是内在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在师德建设中,应将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以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敬业精神。从教育伦理与教师德性的内涵出发,分析教育伦理向教师德性的生成机制,探究教育伦理转化为教师德性的方法路径,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德性与文化相互建构的视角出发,对当下高校教师德性缺失现象的深层原因进行探究,发现高校制度文化的能力主义的伦理倾向以及底线道德在实践中的运行,构成了教师德性提升的制度文化困境.审视与反思高校制度建构的伦理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实践运行中的制度公正,可为教师德性的提升提供制度保障和文化引导.  相似文献   

5.
德育作为学校制度性的活动,与学校制度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当前我国科层体制下的学校制度德性存在着等级性、专断性等不公正性。依循合理性原则、民主原则、道德限度原则的公正价值理念,变革学校制度德性,是顺利开展学校德育、促成学生道德成长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大学组织除了具有科层性与学术性等属性之外,还具有伦理性.伦理性是大学组织的独特属性,科层性与学术性最终统一于伦理性.大学是一个伦理共同体,道德承诺是其内部的动机规则,道德权威是大学领导的核心权威.大学领导应当以理念为本,引领大学成为一个有文化凝聚力的实体,大学领导实现分权,促进教师的自我领导.  相似文献   

7.
德育作为学校制度性的活动,与学校制度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当前我国科层体制下的学校制度德性存在着等级性、专断性等不公正性。依循合理性原则、民主原则、道德限度原则的公正价值理念,变革学校制度德性,是顺利开展学校德育、促成学生道德成长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学校制度文化包含学校制度安排、组织结构设计及其背后的管理理念支撑,以实践和落实学校核心价值观为终极关怀。学校组织结构设计是以校长为首的领导团队带领学校成员共同选择、设立或变革学校组织结构并作出结构决策的过程。现代社会要求学校制度文化管理突出通过做事达到发展人的目的。平衡计分卡与维可牢组织结构是组织制度文化管理的新尝试。前者挑战制度安排,后者启发组织结构设计,二者对于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均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育伦理是教育活动中以人际关系和谐以及教师德性完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伦理,体现了当代教育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教师德性是教师的道德品性和道德修养,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伦理的自觉践行。在师德教育中,面临着教育目标道德缺失、教育过程道德失落、师生关系道德旁落等问题。为此,应通过道德教化、道德评价、道德激励等方式,将教育伦理内化为教师德性,以提升教师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10.
消解学校科层制对德育的羁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科层制存在价值缺陷,在一定程度上损缺着德育的育人功能,负面地影响着学校德育,不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学校科层制的功能是通过学校制度的具体运行来实现的,为消解学校科层制对德育的羁绊,变革学校制度的德性便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教师道德成长是教师道德行为的结果,要想促进教师道德成长,必须激发教师的道德行为。由于组织公民行为与道德行为在内涵与特征上具有很大的一致性,所以组织公民行为的诱导因素如变革型领导风格、组织支持和工作情境以及作用机制,可以看成是道德行为的激发因素及激励机制。鼓励创新、激活中层、团队合作作为变革型领导风格、组织支持和工作情境作用机制实现的保障策略,具有直接和间接地促进教师道德成长的价值,也是教师道德成长的组织公民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李菁 《中国德育》2008,(12):24-26
一、家庭是个人道德成长的起点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它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通过家庭形成的各种关系是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家庭观念强烈地渗透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并以之作为一切社会关系和人伦秩序的原点。道德和德性是以伦理、人伦为前提的,而中国文化认为伦理的最深厚的根源在家族血缘关系之中。没有一个实体能像家庭一样在中国人的伦理生活和德性成长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中国人的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必定从家庭开始。  相似文献   

13.
教师开展行动研究面临专业伦理缺位的问题。应基于行动研究的伦理关系,确立教师专业伦理规范:在师生关系上,以尊重、理解和保护学生为道德基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在与学校管理者关系上,坚持平等合作、民主参与和专业判断的行为准则;在自我探究与实践反思中,保持改进、敢于创新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在与同行及专业研究者合作中,秉持民主开放、信任合作和专业自主的专业精神。教师行动研究的专业伦理,是在必要的制度规约下,教师主体不断的道德认同、承诺与践履,实现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的整合与同构,生成道德实践智慧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表意性秩序"与"工具性秩序"是学校中道德传递和控制技能的两种社会结构,表意性秩序追求文化认同和传统伦理,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表意性秩序"理论下的德性养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表意性秩序仪式的形式和内容,使学校对学生德性的养育具备课程意识和课程阵地,以避免德育陷入"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想起来才要"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5.
教师德性是教师将职业道德内化为道德自觉时所形成的心理品质,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专业伦理精神。教师德性能够唤起教师的职业良心与道德自觉,赋予教师强大的精神动力,能使教师获得社会、学校与学生的认同。当前,教师德性建设面临道德理性缺失、道德情感冷漠、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为此,应探究教师德性规范发展的方法路径,以提高教师的德性水平,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学校既是一种制度存在,也是一种文化存在,亦是一种制度文化的存在。学校道德教育是在制度文化架构和安排下的制度性活动。学校道德教育的持续、纵深开展和有效推进,有赖于学校制度文化的规范、支持和保障。学校制度文化与学生道德发展紧密相关。学生道德品质的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有机的体系,涵盖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制度文化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认知发展机制、情感激励机制和实践活动机制的作用,并促使三者良性互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性的养成,推动学生道德发展,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跃升,服务于道德自由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学校是有生命的复杂的社会组织,其文化创新作为人类一种创造性成果,必定有充分的道德理由,即内在的伦理基础为支撑。学校文化创新之伦理基础的三层次依次为:学校组织与政府之间权责一致;学校组织与其他业务往来学校之间竞合共赢;学校组织与学校内部员工之间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8.
德性自觉可以生成利己成己、利人成人、利万物成天下的力场,即道德领导力。道德领导力以人本与人文为价值基础,以触动人的灵魂、引起人的心理共鸣与默契为动力,以建构共同体、促进认同自觉和自治等为导向,建设有德行的卓越团体。当前,中小学学校管理端赖依法治校、制度管理,中小学校长的道德领导力处于虚空化和边缘化的尴尬境遇。学校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文性,更应该在塑造人的德性并拯救社会德性的同时坚持以德治校。所以,中小学校长只有持续、有效地建构道德领导力,才能实现学校卓越化治理。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教学伦理敏感性是教师对教学活动中伦理价值优先的稳定反应倾向与教师对教学活动中潜在伦理问题的觉察能力,是德性教学行为发生的逻辑起点.通过访谈发现,教师移情、角色卷入、伦理图式、教师人格、教师性别以及学校伦理氛围对教师教学伦理敏感性的生成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借助激活教师道德叙事、丰富教学样例示范、体验道德角色情感、创设优良的学校伦理氛围等,维持教师较高水平的教学伦理敏感性,促进教学合伦理性要求与教师职业幸福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师德建设的道德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德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和社会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说是一种道德建设,具有道德性,即:师德建设既要合乎道德本性(简称合道德性),又要遵循道德律(简称合道德律)。师德建设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以教师身心和谐、人格完善和理想价值目标追求的实现为旨归,以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中普遍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建立科学化、人本化的学校文化制度,科学合理地重建教师的现实生活世界的问题。当前尤其要重点解决:(一)提高学校制度建构的伦理合理性,追求制度公正问题;(二)增强师德教育的切实有效性,培育新型师德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