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具身认知之根:从镜像神经元到具身模仿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兴起于第二代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具身认知观,认为心智是具身的神经生物现象,人类的认知能力是在身体--大脑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然而,在科学心理学内部,具身认知观缺乏一种普遍认可的神经生理机制以及超越现象的全局性解释理论.当前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显示,灵长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在社会认知(从动作和意图理解到语言进化)的许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基于这些证据,我们讨论了当前认知科学领域一种对具身认知的全新解释框架--具身模仿论.镜像神经元系统和具身模仿论通过有效地共享他人动作表征、意义与意图,为认知具身化的合理性奠定了基础,并重新赋予"身体"在科学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学说。其中具身认知,也称"具体化",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近日,本刊就具身认知理论与延伸出的新型教育方式问题,专访了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亚瑟·M·格林伯格(Arthur M.Glenberg)。格林伯格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系终身教授兼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心理学系教授,具身认知理论创始人之一,目前主要从事具身认知在儿童语言发展中的认知机制和干预培训机制研究,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主编、副主编、编委。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有机体认知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传统认知主义视身体仅为刺激的感受器和行为的效应器的观点截然不同,它赋予身体在认知塑造中的枢轴作用和决定性意义,在认知的解释中提高身体及其活动的重要性。格林伯格教授通过若干实证案例解释了学习扎根于身体动作、感知和情绪的重要性,指出体验越多,理解程度越深,记忆效果也越好。此外,在阅读过程当中,适当的动作与想象干预,也有助于加强理解和记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格林伯格教授还分别介绍了具身认知理论在阅读、英语和物理学科中的应用,指出了课程、教材、教法可能的改革方向。感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访谈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前期的研究表明诚信行为受到诚信人格特质和学术环境的影响。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研究者进一步证明身体状态,如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影响认知和行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采用具身模拟和情境模拟的研究范式,当前试图通过两个实验证明,"扪心"动作作为中国人表达真诚和诚实规则提醒的伴随肢体动作,能过抑制大学生考试作弊倾向。道德认同是大学生诚实行为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基于笛卡尔理性主义知识观的离身型学习文化日益受到质疑,认知科学和数字技术的进步正在催生具有具身性质的新型学习文化。这种学习文化呼唤学习环境的具身转变,并要求建立一种突破“机械”隐喻、有生命、可进化的新型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环境要素及其关系混沌而有秩序、复杂而有结构,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双向建构、互利共生,共同构成了一个适应性强、开放性好的整体系统。美国技术哲学家伊德在吸收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具身的观点。本文认为,具身学习环境的营造需要通过具身技术来实现,并从技术具身观点出发,对人与技术之间的具身关系、技术的文化嵌入性、赛博学习空间的具身建立等进行了深入探讨,总结出以下四点具身学习环境的构建原则:1)尽可能多地“吞噬”学习者的各种不同知觉体验;2)设计并运用与所学知识概念相符的动作;3)让学习者在直接体验某一现象基础上进行深度学习;4)充分利用各种代理实现学习者知识理解的具身化。  相似文献   

5.
尹自强 《教学与管理》2014,(15):100-102
具身认知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近年来,具身认知已经跃居认知科学领域、哲学领域的最前沿,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用具身认知观点来审视当前课堂行为规范,我们可以发现,当前课堂行为规范的立论依据、教育影响都有待重新审视,甚至面临着革新。  相似文献   

6.
关于儿童模仿能力的理论解释模型及其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仿作为儿童的一种重要的社会认知能力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热门研究主题.关于模仿的意图理解模型强调了意图理解与掌握在模仿中的意义,即模仿者必须理解示范者的意图方能产生模仿的行为:关于模仿的观念运动模型则表明模仿动作是以被预见的方式予以表征的,其中动作目的位于整个动作序列的顶层而被观察模仿者优先复制.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心灵哲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对行为与心理现象的研究需要回归到对"大脑神经系统与肉身"关系的阐明上,由此研究者们提出了具身模仿模型,认为通过自我与他人身体表象的中介作用,个体经由镜象神经元触发运动系统来直接体验他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意图、愿望等,从而进行精确模仿.研究者们甚至还确定了模仿的核心大脑皮层环路.具身模仿模型具有整合意图理解模型与观念运动模型的效力,但有关镜像神经元系统在个体发生学水平上的起源与发育,镜像神经元系统如何在复杂的社会认知情境中与基于逻辑推理的模仿互为补益等问题,仍有待研究者进一步探索与澄清.  相似文献   

7.
幼儿园体感游戏,以接近真实的三维场景呈现给幼儿,通过肢体动作与游戏互动,让幼儿获得拟真实的体验。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在体感游戏中要关注情境模拟、身体行动与状态对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将身体与环境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具身认知是当前哲学认识论的实证转向以及第二代认知观兴起的背景下认知研究中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方向之一。具身认知强调的是人的身体、动作与情境在整个认知过程中的关联性,具身社会认知是当下具身理论与社会认知研究相结合的产物。虽然具身社会认知研究的起步较晚,但却有着深刻的哲学与心理学思想渊源,存在主义、现象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等都是其理论基础。具身社会认知已经在实证领域内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拓展了具身社会领域的理论与实证依据,但想要获取更大的发展,还必须解决当前存在的诸如理论体系混乱、研究方法不足以及科学性欠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提出了"强调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的基本理念.身体在劳动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哲学与心理学中具身认知理论的形成,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劳动教育的具身性体现为经验性、在场性、生命自在性、隐喻映射性等特质.为实现劳动教育的具身化,须摒弃规训传统,创设具身化的劳动教学情境;寓教于乐,加强游戏与劳动课程的融合;实现技术具身,促进智能时代的虚拟实体化.  相似文献   

10.
具身认知强调身体感觉经验在概念形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概念符号的含义是建立在身体感觉运动经验基础上的。形象性概念学习过程中建立了感觉通道与运动脑区的特异性联结;抽象动词通过隐喻的方式,用较为熟悉的身体感觉经验映射和理解较为复杂的抽象概念。脑成像研究表明,动词语义理解与前运动皮层和主运动脑区存在特异性的对应关系,动作语义理解是具身的,大脑镜像神经系统和运动脑区模拟了概念中的动作,实现了动作语义的通达。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的理解没有超越身体的物理经验,心理和身体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人类个体是自私且理性的,能够控制自己的非理性冲动,从而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人”假设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挑战。新近的认知——情绪双系统理论则将情绪驱动和认知控制置于非理性决策中利益权衡的两端,试图整合性地阐述非理性决策的内部机制。基于双系统理论,目前大多数研究者以建构水平为切入点,探讨决策情境在个体头脑中的表征方式对非理性决策的影响;未来关于非理性决策的研究应致力于探究人们表征决策情境的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并向应用方向发展,以帮助人们做出理性决策。  相似文献   

12.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基础上的新学科。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还需要通过完备的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的生产模式,来引导、规范企业及经济主体的行为,合理利用资源,从而形成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3.
寻租理论产生于60—70年代,它的迅猛发展使得它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说。本文主要运用寻租理论来对我国体制转轨时期存在的寻租行为进行经济分析,同时也简要叙述了寻租理论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以及它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参考若干技术经济学教材,对建设工程项目经济与管理中线性盈亏平衡分析的前提,非常规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指标,非确定型决策四种决策准则的缺点,以及决策树法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进行探讨,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5.
To date, philosophers of education have shown relatively little interest in analyzing the theoretical basis in which the economics of education is grounded. The main argument of this article is that due to the changing nature of orthodox economic theory’s influence on education, a philosophical examination of its underpinnings is required. It is maintained that as a result of economics imperialism, namely the penetration of economic modes of thinking into new domains, educational philosophers have an essential role to play in examining economic theory. The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is role and provides some examples of how educational philosophers can make a unique contribution to current think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s and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6.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关于人的经济行为动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早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西方社会及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对于"经济人"假设怎么评价则是长期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本文论述了"经济人"假设的主要内容,"经济人"假设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以期对"经济人"假设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经济人”假设的历史作用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关于人的经济行为动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早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西方社会及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对于“经济人”假设怎么评价则是长期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本文论述了“经济人”假设的主要内容,“经济人”假设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以期对“经济人”假设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小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小企业决策和管理必须知识化、信息化。本文以知识经济为背景,探讨中小企业在竞争、信息、人才三方面的经营战略,力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思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网上购物成为一种时尚,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消费者产生网上购物需求,这促使消费者去网上搜集产品信息,此时,注意、感知觉、情绪、记忆都会影响信息的搜集;接着人对林林总总的信息进行评价,当其感知风险低于可接受水平时,才会做出购买决策;然而又有很多心理因素影响决策甚至行为过程;最后消费者使用商品时会进一步评价该商品,这反过来会影响其新的购买需求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This literature review uses four dimensions to classify and compare how food‐related decision‐making is conceptualized and experimentally assessed in neuroscience and other disciplines: (1) food‐related decision‐making other than the decision of what to eat that is part of each eating episode, (2) decision complexes other than the eating episode itself, (3) the evolution of food‐related decision‐making over time, and (4) the nature of food related decisions. In neuroscience in particular, food‐related decision‐making research has been dominated by studies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a wide range of factors on the final outcome, the type and amount of foods eaten. In comparison, the steps that are leading up to this outcome have only rarely been discussed. Neuroscientists should broaden their historically narrow conceptualization of food‐related decision‐making. Then neuroscience research could help group the numerous hypothesized influences for each of the decision complexes into meaningful clusters that rely on the same or similar brain mechanisms and that thus function in similar ways. This strategy could help researchers improve existing broad models of human food‐related decision‐making from other disciplines. The integration of neuroscientific and behavioral science approaches can lead to a better model of food‐related decision‐making grounded in the brain and relevant to the design of more effective school and nonschool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and treat obesity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