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定义,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组成的“竟陵八友”,是南齐永明年间由竟陵王萧子良召集形成的文人团体。但其实,“竟陵八友”的雏形,早在王俭身居宰府,掌选职,又兼领国子祭酒时就已经初具规模。后来被王俭拉拢团结的萧衍、谢朓、任昉、萧琛等人纷纷转入竟陵王府,倒向竟陵王萧子良一边,最终形成“竟陵八友”。这其实是皇权和王俭士族相权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齐武帝忌惮王俭势力扩大,扶植二儿子竟陵王萧子良以打压王俭的一台好戏。探究“竟陵八友”的形成,可揭示永明年间皇权一面利用士族、一面又打压士族并取得胜利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萧子良开西邸、集学士,是齐梁文学史上的一件盛事。文章即以西邸为观照对象,主要涉及萧子良开西邸的时间与地点。其中,萧子良开西邸的时间有永明二年、永明四年和永明五年等不同说法,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各种论点详加考证与辨析,最终认为萧子良至迟于永明二年开西邸。此外,萧子良西邸在鸡笼山,文章对此亦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齐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集文学之事,始见于萧子显<南齐书·武十七王·萧子良传>,但萧子显不言人数及具体人名.梁元帝萧绎<金楼子·说蕃>篇在萧子显的基础上率先提出十一人的竟陵文士集团,并以"士林"号之.<梁书·武帝纪>有竟陵"八友"之说;<梁书·沈约传>言竟陵文士则仅列举六人.三种说法,人数不同,名号有异.如此差异恐与<梁书>编撰过程有关.<金楼子·说蕃>篇所列十一人的竟陵"士林",较之<梁书·武帝纪>的竟陵"八友"之说和<梁书·沈约传>的"六人"说,似更能反映竟陵文士集团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4.
《梁书·沈约传》和《南史·沈约传》对范云于天监二年所任官职叙述相异,一言任右仆射,一言任吏部尚书。将史料对比可知《梁书·沈约传》所记有误,《南史·沈约传》所记正确,今特检出,以有助于《梁书》的点校整理。  相似文献   

5.
萧子良趁武帝病重将亡,太孙萧昭业又新立之机,欲矫诏为帝。为了确保政权的平稳过渡,齐武帝在其遗诏里就后事作了周密的安排。因此,萧鸾不利于操纵朝纲并最终夺取皇权,便精心杜撰出来了一道伪诏。在萧子良矫诏为帝的过程中,萧衍见风使舵,兼以雪父仇的心理而临阵倒戈。萧子良及其文士与萧鸾之政治斗争表现为文才与干才之争,其失败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王文和 《别江夏王锋》* 《南史·齐高帝诸子传下》:“(江夏王锋)善与人交,行事王文和、别驾江祏等,皆相友。后文和被征为益州,置酒告别,文和流泪曰:‘下官少来未尝作诗,今日违恋,不觉文生于性(疑当作情)。’”文和,下丕人。宋时为义阳王昶征北府主簿、巴陵内史。齐永明中,历青、冀、兖、益四州刺史,平北将军。释宝月(《齐诗》卷六) 《永明乐》十首 《南齐书·乐志》:“《永平乐歌》者,竟陵王子良与诸文士造奏之。人为十曲。道人释宝月辞颇美,上常被之管弦,而不列于乐官也。”案:“平”当作“明”,参见竟陵王萧子良《永明乐》条。梁武帝萧衍…  相似文献   

7.
萧绎与西府新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王朝,颇重文学。四萧(萧衍、萧统、萧纲、萧绎)以帝王太子之尊,广为延揽文人学士,创空前之文学伟业。故赵翼《廿二史札记》卷十一称齐梁之君多具才学,“至萧梁文子间,犹为独擅千古。”萧衍建立梁国后,杂糅儒、墨,兼取释、道,不独以宽糅代萧齐之残杀,遂使“江表五十年无事”,为文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多引后进文学之士,常与文士商榷文义。以致“抱玉者联肩,握珠者踵武。固以瞰汉、魏而不顾,吞晋、宋于胸中。”(《钟嵘《诗品序》)当时会聚建康的文人“略以万计”。(沈约《上书论选举》)萧统、萧纲、萧绎也先后集纳文学之士,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士集团。昭明太子年幼之时,武帝即敕“王锡与秘书郎张绾入宫,不限日数,与太子游狎,情兼师友;又  相似文献   

8.
粱武帝并非不知四声,而是主观上排抑四声.有关文献关于梁武帝不知四声的记载是不可靠的.梁武帝排抑四声,与沈约有关.萧、沈之间,既存在着音乐、文学上的观念差异和文坛宗主的地位之争,也存在着由政权更迭而带来的心理猜忌.永明声律论在梁初三十年左右之所以未能大行其道,与武帝排抑四声有着至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张融是南齐著名文学家,一生创作甚丰,质量亦高,却无任何作品入选<文选>,主要原因有二:首先,萧衍在萧子良集团中实际地位很低,一系列的恩怨使他对后者产生了仇恨.其忌刻的个性,又使这种仇恨兼及了与萧子良关系亲密的张融,这导致<文选>编纂者不敢擅自选入张融之作.其次,张融个人的文学审美趣味与<文选>的选文标准存在着相当程度的背离,导致<文选>编者主动摈弃张融之作.  相似文献   

10.
齐武帝永明年间,沈约等人提出声律论,不仅对诗歌创作造成影响,这一影响还延展到骈赋、骈文的创作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骈文形式要素走向定型。从创作技巧上来看,永明以后的骈文对形式特征的追求更加严格:对偶更工整精致,用典更繁密贴切,词藻更华美,声律更讲究。除《奏弹王源》外,沈约的大多数骈文都比较重视声韵之美,因此可以说,骈文发展到沈约,基本达到了成熟时期。  相似文献   

11.
何逊卒于何年,史传无明文记载。学术界一般据《梁书》本传“除仁威庐陵王记室,复随府江州,未几卒”的记载等,将其卒年定于天监十七年(518)或十八年(519)。但何逊《赠江长史别》之诗却写于天监十八年秋,《赠族人秣陵兄弟》之诗写于普通三年之后,《日夕望江山赠鱼司马》之诗写于中大通五年八月,何逊不可能卒于天监十七、八年,而是卒于大同元年(535)四月之后,大同三年(537)春正月之前,他有可能参与过《文选》的编撰工作。  相似文献   

12.
南齐武帝永明时代沈约等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世称为“永明体”的五言诗,这种五言诗的音节重在二、五,二、五字异声,即一句之中二、五字异声,一联之内上句和下句二、五字异声;它又是四声分用的,即句中的音步配合平、上、去、入四声而不是配合平仄的。这种音节不同于  相似文献   

13.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 ,统治者编安江左 ,在政治上鲜有建树 ,但却都对文学表现出了特殊的偏爱。各朝君主有的大力提倡 ,奖掖文学创作 ,有的身体力行 ,亲自从事创作及批评活动。其中 ,尤以梁朝萧氏家族的成员表现得最为突出 ,据史载 ,梁武帝萧衍在南齐时就与沈约、谢月兆、王融等同为竟陵王萧子良西邸的文学之士 ,是著名的“竟陵八友”之一 ,名动一时。建立梁朝以后 ,仍乐之不疲 ,“躬制赞、序、诏、诰、铭、诔、箴、颂、笺、奏诸文百二十卷 ,”(1 ) 而且“旁求儒雅 ,诏采异人 ,”“每所御幸 ,辄命群臣赋诗 ,其文善者 ,赐以金帛 ,诣阙庭而献赋颂…  相似文献   

14.
<正>霜天晓角·梅萧泰来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萧泰来,字则阳,一说字阳山,号小山,临江(今四川忠县)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宝祐元年(1253),自起居郎出守隆兴府。又曾为御史。著有《小山集》。存词二首。这是一首写梅的佳作。是作者自况之作。梅  相似文献   

15.
《明史·地理志》在部分地名词条注有朝廷修建王府的时间,该时间恰好与《明史·诸王世表》中藩王被册封或要求移藩的时间吻合。这一特点一般适用于关外移藩者,对于一般新封亲王而言,建府时间要稍晚于册封时间。结合洪武时期倚河、倚重(镇)、文武分界和永乐时期重视建府基础等封藩特点,再考察庆、岷二王的移藩时间和移藩地的府邸修建时间后可以发现,二王府的建府时间明显也晚于移藩时间。韩、沈、安、唐、郢、伊等六王的实际藩地建府时间也并非洪武时期的封藩时间,而应早于成祖下达就藩命令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原文】刘璠传刘璠,字宝义,沛国沛人也。璠九岁而孤,居丧合礼(1)。璠少慷慨,好功名,志欲立事边城。会宜丰侯萧循出为北徐州刺史,即请为其轻车府主簿,兼记室参军。属(2)侯景度江,梁室大乱,循以璠有才略,甚亲委(3)之。  相似文献   

17.
霜天晓角·梅萧泰来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赖是生来瘦硬,浑不怕、角吹彻。清绝。影也别。知心唯有月。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诗人小传萧泰来,字则阳,一说字阳山,号小山,临江(今四川忠县)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宝祐元年(1253),自起居郎出守隆兴府。又曾为御史。  相似文献   

18.
谢朓任随郡王文学时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朓任随郡王文学之事,史书有载。然其具体时日,史乘阙失。以所钩沉之史料为依据,结合谢朓所作之诗文,首次考证出谢朓任随郡王文学在永明十年春天至永明十一年十一月,填补了谢朓生平研究的一段空白。  相似文献   

19.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在广西金田始发后,短短几年时间席卷了半个中国.紧邻广西的永州府是广西进入湖南的要冲之地.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全州攻永州府城,旋即进军零陵、道州,宁远、永明、江华,以及时属桂阳州今属零陵地区的蓝山,历时二个多月.永州当时的社会情形怎样?太平军的永州进军及其对太平天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如何?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浅见,以求教于零陵地方史和太平天国史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0.
沈约文学批评六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梁二代不过七十多年,但在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却是十分兴盛的时期之一。在这七十多年间,出现了沈约、刘勰、钟蝾、裴子野、陆厥、萧统、萧纲、萧绎,萧子显等一大批文学批评家。毫无疑问,在这群批评家中,刘勰和钟蝾对文学批评的贡献最为卓著。但是,我们也不应忘记,当刘勰尚未崭露头角、钟蝾尚为诸生的时候,由于年资的关系(沈约年长刘勰和钟嵘二十多岁),沈约巳号为“一代辞宗”,称雄文坛,成为一代文人的领袖。刘勰和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