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政与民主政治的共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与近现代民主政治紧密相联,它以民主政治为前提、为基础、为内容,是民主政治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一种历史形态,宪政与民主政治有着共同的特性。社会契约论是民主思想和宪政思想的共同理论支撑,保障人权是宪政制度和民主制度的共同价值目标,宪政运动使民主政治的内涵得到提升,宪政与民主已成为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
宪政是以民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人权为终极目标的政治过程与政治状态。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途径与方式,通过介入政治过程而影响政治决策的政治行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就是宪政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动社会主义民主进程,最终促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宪政是国家以宪法为基础,实现宪法价值的政治形态和政治过程。宪政的价值在于其能够维护民主的有效运作,实现权力的合理配置与人权的切实保障。这三个方面的价值均指向"权力"这个政治的核心内容,均与保证权力的运行密切相关,并且需要通过制度化来保证权力的运行符合宪政的目的。因此,权力运行的规范与限制是宪政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4.
由于历史性的差异,毛泽东和邓小平站在不同的时代高度,探寻了不同的治国方略.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民主民意说,同时充分揭示了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实现了民主与法治的联姻.如果以民主政治理想模型为参照,毛泽东与邓小平的宪政思想是同心圆,只不过邓小平的宪政思想更接近民主政治理想模型.  相似文献   

5.
在宪政视阁下推进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在保持基本宪政框架稳定的前提下,着眼于宪政秩序的构建和宪政体制的完善,既可以保持政局的基本稳定,又可以使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是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理想途径。[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庄严宣告中外;“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一个新生的共和国在古老的东方诞生了,中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理想终于实现。共和伊始,中国资产阶级以极大的热情和历史使命投入了民主宪政的政治实践之中,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宪政活动。但是,热闹非凡的宪政浪潮突然又烟消云散,新的专制主义再度降临,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宪法宪政精神缺失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是政治学和法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逻辑上看,宪政以宪法为基础,只有当宪法所体现的价值取向与宪政的精神要义,即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相一致时,宪政的实现才成为可能.然而近代中国宪法与宪政的精神要义总体背离,基本成了确认军阀独裁合法化的工具.反思近代中国宪法缺失宪政精神要义的表现和原因对于当前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实现宪政理想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宪政国家的生成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乾瑞 《天中学刊》2003,18(6):33-35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实施宪法,限制、控制政府权力,防范权力的滥用,保护公民权利,是人类理想的政治制度。实施宪政旨在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宪政包含民主、法治、人权等诸多内容。宪政国家的实现需要有平等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高度民主的政治、健康多元的文化为背景和支撑。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宪法之父",张君劢一生致力于实现民主宪政理想。这一理想的思想基础是英国政治学、传统儒家的德治主义和卢梭、费希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混合体,主要内容则是本着权力与自由"求其相剂于平衡"的指导原则实现欧美式的民主政治。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其民主宪政理想最后不免走向了幻灭。  相似文献   

10.
宪政是以良宪为依据,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充分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宪政建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30年来,宪政实践表明:制定一部良好的宪法并适时修改是推动宪政建设的基础,渐进展开、稳步推进是宪政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党的理论创新是宪政发展的重要保障。科学发展观顺应了可持续发展观下的世界宪政发展新趋势,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符合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国情,因而应当成为新时期宪政建设的指导思想。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宪政建设的条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加强宪政文化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文化视阈下的宪政概念及宪政文化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文化主义是当今社会观察宪政问题的三种代表性观点.文化视阈下的宪政指人类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依据宪法在制度性和观念性政治文化动态照应下的一种相对理想的生活方式;与此对应,宪政文化指以宪法为核心,在长期的宪法实践过程中一国公民形成的有关思维方式、价值判断标准、观念和意识等.对政治文明而言,在当代中国,宪政文化有利于德、法、治的统一;有利于权利和权力的统一;有利于实体与程序、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从整体上有利于加快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建立立宪政体,是梁启超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但是,什么是理想的宪政国家,建立理想的宪政国家的途径是什么,梁启超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思索。欧战是梁启超宪政思想转变的分水岭。欧战前.梁启超高倡国家主义,主张主权归属国家,励行积极干涉,实行开明专制。欧战后,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有了重大转变.由国家主义的宪政思想转向自由民主的宪政思想。其表现为:反对国家至上,主张个性发挥,提倡市民政治。发生这一重大转变的原因:一是德国的战败;二是他对开明专制理想的幻灭;三是他把宪政的实现,由寄托于精英转向造就民主社会。  相似文献   

13.
宪政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在本原意义上,宪政被认为追求两种核心价值的法律正义:一是确保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自由,二是限制社会公共权力.作为一种捍卫个人自由的政治学说,宪政以宪法为基础,有限政府、分权制衡和法治是其基本的制度安排.自由主义宪政在制度安排上试图贯彻各种美好的理念,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却面临诸多困境,如私有财产权与代议制民主的冲突,个人权利与公民权利的冲突,民主与效率的冲突.宪政在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自由与权威、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上由两难导致困境.并最终背离自由主义宪政的初衷,最大的原因在于传统自由主义赖以建立的功利主义伦理基础.西方自由主义宪政要想摆脱困境,必须建立在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哲学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4.
离婚妇女权益法律救济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是当代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依宪治国,并高度重视制宪、修宪和行宪,力求探寻适合中国特色的宪政制度,使之臻于完善。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民主政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制度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15.
宪政是当代一种理想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依宪治国,并高度重视制宪、修宪和行宪,力求探寻适合中国特色的宪政制度,使之臻于完善.在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民主政治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制度值得我们探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宪政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对于宪政理念的整体把握乏力,对于西方党政的历史及其意义缺乏足够了解和体悟。经过对作为范本的西方宪政进行文化的历史考察,可以认为,保障人权、限制国家权力、政治容纳性、自由、民主和法治,是西方宪政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历史品格。西方宪政的历史道路给我们的启示是:宪政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的宪政,可以具备不同的形式、价值内涵和国家政治形式;缺乏法治和权利文化资源的中国,需要寻找一个更高层次的价值,以统摄文化交融时代的宪政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近现代人民心中向往的“政治理想国”———宪政,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让中国芊芊志士为之奋斗不息。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宪宪政主张到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共和宪政理想,他们的民主宪政运动开启了泱泱中华大国的民主宪政之门,其对于“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无疑是一剂醒世良方。然有学者认为,“清末立宪是要借宪政之名分,消弭内乱,减轻外患,维系大清国的皇统;民国时期的宪政则沦为革命家和军阀政客的工具,实质是以国家主义为指向的,是反宪政主义的。而且,无论从宪政的历史发端还是本土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近代中国甚至根本没有宪政的客观需求。所谓的宪政,只不过是一个伪命题。”[1]一个伪命题的说法抹杀了中国百年宪政最初揭开面纱的艰辛,也淡忘了潺潺鲜血流淌过的痕迹。笔者认为,虽“在中国之土上,中国传统之木未结出真正的西方宪政之花”[2],但“引起民众真正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哗众取宠的时尚,成为权力的制约而不是工具”[3]的意义已值得人们为之奋不顾身地追求和捍卫。也有学者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先进思想家和革命者首先看到的是宪法、国会、三权分立等法律形式和政体...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维新运动时期,其宪政思想主要是提倡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戊戌变法失败后,其宪政思想主要是重视宪法与国会、主张建立责任政府、实行真正的政党政治、推崇司法独立等等。梁启超认为其宪政思想实行的途径主要有:开民智,新民德;“贤人”政治;国民运动。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对当今我国的政治明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君劢以其独特的哲学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宪政观,并终其一生坚守宪政的核心价值,致力于民主宪政的追求,活跃在现实的政治舞台上。然而,传统和现代的断裂,东方和西方的冲突,寻求富强和宪政价值的背离,民主政治和民族危机的天然紧张关系等等,注定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张君劢艰难抉择于理想和现实之间,沿着学术和政治双向路径,接续古今,融通中外,折中调和,呈现出移植-修正-回归的思想演变轨迹,具有明显的时代性,成功抑或失败,都为近代百年宪政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作为近现代人民心中向往的“政治理想国“--宪政,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让中国芊芊志士为之奋斗不息.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宪宪政主张到孙中山、宋教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的共和宪政理想,他们的民主宪政运动开启了泱泱中华大国的民主宪政之门,其对于“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中国无疑是一剂醒世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