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在陕西新丰鸿门的一次宴会。这次宴会是项羽一生中从胜利走向败亡的转折,也是刘邦、项羽从盟友转为敌手的开始,从此天下转入楚、汉相争的局面。鸿门宴其实是一场政治上的较量。刘、  相似文献   

2.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鸿门宴。写的是刘邦和项羽于公元前206年在陕西新丰鸿门的一次宴会。这次宴会是项羽一生中从胜利走向败亡的转折。也是刘邦、项羽从盟友转为敌手的开始。从此天下转入楚、汉相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刘邦项羽之争,汉胜楚败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社会原因,又有主观的个体原因。刘邦的拥护者是广大农民项羽的拥护者是统治阶级。刘邦顺应民心,顺应历史,项羽逆历史潮流,不得人心。刘邦有关中作根据地,以逸待劳,项羽长途跋涉,长年征战。刘邦善于用人,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而项羽刚愎自用,又不善于用人。  相似文献   

4.
《阅读》2012,(7):F0003-F0003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汉相争的后期.项羽带领的楚军被刘邦带领的汉军围困在垓下.刘邦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悲壮地自刎身亡这则成语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相似文献   

5.
张良是家有万金的韩国贵族公子,国灭家破后为报仇,曹募壮士刺杀秦始皇.失败后读兵书交豪杰,终成为反秦农民军小首领。投靠刘邦后.他在刘邦率军西进灭秦中出谋划策,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鸿门宴”中他机智多谋,保护了刘邦的生命。他又送汉王赴南郑,途中献计而返,为汉王的东进做准备。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的《史记》有力地刻划了人物形象,它与以前的历史著作《尚书》、《春秋》不同,与《左传》、《国语》电不同,把人物提到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应有的地位上来,表现了人的历史主动性。这是对“天命神授”观点的突破以至否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质的跃进。本文接着就项羽、刘邦以及韩信、李斯等人物形象,具体探讨了司马迁刻划人物的方法,指出这种方法作为成功的文学经验,已成为我国民族艺术传统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最后强调指出:司马迁以毕生的心血乃至生命殉了他的事业。学习为文,要学习为人。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历史上,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不仅是政治、思想的斗争,而且还表现为军事的斗争。楚汉战争就是这样。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粉碎了赵高、胡亥奴隶主复辟政权,也推动了儒法斗争。项羽和刘邦之间所进行的楚汉战争,就是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推动下儒法两条路线的搏斗。斗争的结果是楚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207年,项羽入咸阳,自称西楚霸王,不顾“先入关者王之”的约定,将先入关的刘邦贬为汉王,将关中一分为三,分王章邯等秦降将。东归彭城不久,徒杀义帝。这是项羽对义帝排斥自己、亲信刘邦积怨至深的必然结果。楚怀王心以破落王族的身份,为项梁叔侄所立,这主要是在陈胜死后,义军一时群龙无首,需要一面招牌来号令诸军,故立楚贵族是为稳定义军阵脚的权宜之计,项梁自号武信君,军政大事皆自主之。但楚怀王并不甘居傀儡之位,因而与项氏明争暗斗。  相似文献   

9.
《汉书》的相当一部分文章,脱胎自《史记》。但是它又作了加工,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本文选择了《史记》和《汉书》关于项羽、刘邦的描述,以及《汉书》关于苏武的描述,具体分析和比较了它们的艺术描写的特点,从而对《史》《汉》这两部著作的语言风格进行了探讨,指出:《汉书》偏重于字斟句酌,用笔整饰,文字工丽,而《史记》则疏荡颇有奇气,笔锋常带感情,开合自如,神采飞扬。又指出:文章写作尤重于文气和文势的培养。文字和语句的锤炼和运用,是技巧和能力,可以孜孜以求,计日程功,而文气与文势实际是作者的精神面貌与人格、气度的反映,须以终身修养方能得之。  相似文献   

10.
《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是中学语文传统课文 .《史记》文字虽不像先秦散文一样繁难 ,但部分词句 ,今人阅读理解或翻译 ,仍会有一些偏失 .如果认真细致地去研究推敲 ,有些难以理解的词句语意便会清晰开来 .这里仅举几例 ,以为抛砖引玉和切磋 .( 1)“鲰生说我曰 :”中学教材注为“浅陋无知的小人” .“鲰 ,短小浅陋” .有人认为此为姓氏 ,即“一个姓鲰的小人……” ,理解似不妥 .《说文》 :“鲰 ,白鱼也 .”《说文·段注》 :“鲰 ,白而小之鱼也 .”《中华大字典》 :“张守节曰 :‘杂小鱼也’ .”即今天骂人“小杂种”的意思( 2 …  相似文献   

11.
司马迁和班固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俩的历史巨著——《史记》和《汉书》,分别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从刘邦起义到王莽败亡的历史大事年纪,列我国二十四史之首,其间从刘邦建国(前206年)到汉武帝太初末年(前101年)这一段是相互重合的,而且班固在处理这段与《史记》重合的史实时,又没有完全另起炉灶,重新编写,而是改编袭用了《史记》中的许多东西,这一来就使得《汉书》与《史记》有了很大的可比性,我们通过这种比较,特别是创作上的差异,可以看出两个作家的政治立场、学术思想、历史观、文学观、写史观、…  相似文献   

12.
琵琶曲的分类上有文曲和武曲、大曲和小曲之分,《霸王卸甲》一曲在琵琶曲中属于武曲。但《霸王卸甲》一曲不仅表现了战争场面,更表现了乐曲主人翁项羽“悲”的情感色彩。全曲感人至深的音乐情感,令人难忘。文章是通过对琵琶曲《霸王卸甲》中段落结构、创作手法和演奏技巧的浅析,根据在乐曲发展过程中,音乐的发展和故事发展相对应的发展方式,探寻这首乐曲对故事悲情色彩的音乐情感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刘邦从秦末农民起义军的将领、楚汉战争对立的一方,到汉王朝的皇帝,其政治活动的大多数时间是在征战的马背上度过的,经历了大小上百次战役,不仅实战经验丰富,而且善于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略决策和战术指挥方面都达到了当时人的巅峰。刘邦的军事指挥艺术不仅对于当代的军事指挥,对当代的经济文化活动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力先生曾说,掌握了古汉语词汇就等于掌握了古代汉语。事实的确如此。大家都知道,在古代汉语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词汇演变与发展不仅最快,而且也最明显。而其语法结构和语音发展变化则相对稳定,又易于理解,跟现代汉语有较多相似的地方。因此说,古代汉语词汇的掌握就显得异常重要。除了古今演变巨大外,它还有零散琐碎,不易记忆掌握等特点。例如“羹”字,在古代汉语中,它一般是释作“带汁的内”,《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有句话:“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羹”字词义就是上面的含义。对照上文还有“公赐之食。食舍肉”一句,就更能体会到它的本义。又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有“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的语句,这是刘邦厚颜无耻的答语,其中“羹”字的含义仍是“带汁的肉”,并非现代汉语“羹汤”的意思。另外,“杯”也不能解释为杯子,应该释为“盘子”的意思,否则,就会显得刘邦不那样狠毒。  相似文献   

15.
汉高祖刘邦与西汉世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汉世风的形成与汉高祖刘邦的提倡和支持息息相关,要全面认识西汉世风的文化形态必须从认识刘邦入手。西汉世风主要由楚风、儒风和黄老之风构成,这三种世风的彼消此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刘邦个人活动的积极成果。三种世风的交织既勾勒着西汉初年的社会风貌,也启示着西汉文化形态的生成  相似文献   

16.
《梁实秋先生来函》刊登于1935年5月28日《世界日报》第10版,是新近发现的梁实秋佚信。此封公开信系梁实秋对海伦文章《山大私生活》中涉及图书馆管理和藏书问题的回应,并和1932年山东大学学生风潮构成对话关系。梁实秋与海伦的纸上交锋既是1930年代山东大学图书馆建设历史的一个侧影,也反映了山东大学新文学学科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韩信夏阳东渡的线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205年8月,刘邦派韩信攻打降而又叛的魏王豹。韩信在秦地临晋设疑,从夏“罌缶”(木制桶)作为渡水工具偷渡黄河,在安邑虏豹。此事在《史记》的《淮阴侯列传》、《高祖本纪》、《魏王彭越列传》以及《汉书》中均有记载。韩信是从夏阳偷渡黄河的。黄河西岸自古就有两个夏阳,一是今韩城市的古称夏阳府(在今韩城市南5里),最早见颜师古《汉书》注;一是今合阳县东王乡的夏阳川口,最早见裴(?)的《史记》注。裴注曰:“临晋同州东朝邑界,夏阳在同州北渭城界。”同州即今大荔,大荔之北自古无“渭城”地名,  相似文献   

18.
1.1《古汉语简明读本》(下简称“读本”)上册第四页: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从今以后才知道您是象对待狗和马一样来畜养我孔伋的。 这里的“君”字用“您”来对译,不大确切。 “君”作为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应该是面对面的对话中对对方的称呼(书信上尊称对方也可以用)。据杨伯峻先生统计《孟子》上用“君”字165次。作“国君”讲的152次,作“为君”讲的1次;其余12次都是作为对称词“您”讲的,这12次中没有一次不是面对面的对话用的。《梁惠王下》2·12用了4次,2·16用了5次,《腾文公上许行》用了2次,《万章上》9·2用了1次。  相似文献   

19.
《史记·项羽本纪》有“瑕丘申阳者…… ,先下河南郡 ,迎楚河上”(中华书局 1975年《史记》点校本 )之句 ,学界对其译注颇有相同之处。赫志达、杨钟贤主编《史记全译全校》本译为 :“瑕丘申阳…… ,首先攻下河南郡 ,在黄河岸边迎接楚军” ,说明秦末楚汉战争之际瑕丘申阳曾攻下河南郡。台湾学者龙宇纯等译著《白话史记》本为 :“瑕丘申阳…… ,曾经抢先去河南郡 ,迎接楚项羽军于河上” ,亦认为楚汉战争时已设有河南郡。其实 ,这些解释都颇值商榷。河南郡域在汉时相当于今河南省西北部 ,然其究竟始置于何时 ?《汉书·地理志》记 :“瑕丘公申阳…  相似文献   

20.
《史记》卷7《项羽本纪》(中华书局点校本1982年版,第298页)记载:“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闻陈王败走,秦兵且又至,乃渡江矫陈王命,拜梁为楚王上柱国。”读此段文字,似乎(项)梁被拜为楚王、上柱国,这令人生疑。古代有封王之称,未见有拜谁为王的记载。据此段文字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