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数学教学的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的教育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老师”。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呢?  相似文献   

2.
杨坤 《学语文》2005,(1):19-19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并非是一种完全式的摒弃,而是一种转旧为新的改良运动。因而,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才能在实施新课标的背景下,激活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新教学理念与旧教学理念的显著区别就是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预约,即教师从原来的着重于教,走向着重于学生的学,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全神贯注于学生的全部行为和心理过程,让学生奏主旋律,教师作伴奏者。本文以教学小学数学奇数和偶数、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立体图形表面积与体积的复习为例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4.
张来春 《今日教育》2005,(12):23-25
近年来,作为我国教育领域重大改革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待统的教学管理提出了种种挑战,呼吁中小学校长的领导行为从侧重行政管理到更多关注教学领导,对教学工作从传统的教学管理走向教学领导,倡导一种全新的教学领导理念和教学领导行为。[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走向创造性教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传统教学走向创造性教学的关键是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要实施创造性教学,教师必须彻底改变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观念和与之相应的习以为常的行为方式,必须具有一些新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促进课改深入发展。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理念。能否把新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推动课改走向深入的关键。“转化”的方法有二:一是用新理念寻找我们不端正的教学行为.并探求解决的途径;二是借助新理念来评价和发展我们的教学行为,促使教学行为的创新。教学案例的撰写.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7.
贴近学生生活改革"光的知识"教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新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其基本理念之一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要求物理课程应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认知特点。因此,光学启蒙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以及教学实施都应当以学生的生活积累或已熟悉的知识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和生理特点,循序渐进地逐步深化、扩展。运用实验、画图、模拟、多媒体等各种手段,以真实光束的形象描述光的反射、折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等光现象,并在后续的教学中以真实光束的行为为背景进行抽象概括,提出光线概念并用几何方法描述光的行为。如此才符合启蒙教育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8.
教学反思的目的是指导、控制教学实践。及时做好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和不足,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优化和走向成熟。反思的内容可以涉及到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教师要坚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中提高。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中小学作文教学低效、无效甚至反效饱受诟病,其关键问题在于教师队伍的作文教学观出现偏差,对作文教学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担当、作文教学行为的策略实施以及作文教学的学科主体等方面存在认知迷乱。基于此,提出作文教学由割裂走向连贯、由一科走向多科、教师由旁观走向在场等主张,以实现作文教学的系统性、综合性和示范性。  相似文献   

10.
张石磊 《中学文科》2007,(12):135-135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它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它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经常性的教学反思可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学走向研究型教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校本教研是基于研究和解决学校具体教学现实问题、基于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和反思教学行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一种学校文化。校本教研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行为,它能使教师在研究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在不断的教学反思的过程中使教师的专业得到发展.从而让学校走向内涵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教学理念是引导教学走向卓越、推动教学发展的前驱,是构建教学蓝图、指导教学行为的灵魂,两年来,我们长春10中以“行学后教、渐进内化”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建立了一整套教学管理制度,有力地推动了学校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走出了一条具有10中特色的教学之路。  相似文献   

13.
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我们探讨和实践了“生活物理大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在其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过程中,既要提升对所教学科教学意义的理解,又要寻求合理的教学行为以实现自己的教学期望,二者处于一种螺旋上升的动态的统合之中。对学科教学意义理解的不断清晰化、系统化、个性化是语文教师逐渐走向专业成熟的重要标志.与之相应的则是相对稳定而充满个性色彩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的改进不能简单化地从操作形式入手,而是要寻求建立一种“知”“行”并进、互促的专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在线教学突破时空限制为教学发展提供了契机,教学临场感是在线教学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因素。文章基于胡塞尔客体化行为理论,提出在线教学临场感的无蔽显现是感知行为、直观行为、表象行为、客体化行为的发生过程,亦是在线教学临场感由浅表向深度的生成过程。指出在线教学临场感走向遮蔽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异化、虚拟场域的桎梏、技术观念的冲击。由此,提出去除在线教学临场感的遮蔽状态,首先,在本体论上显现技术的本性,让学习者沉浸于在线教学临场感的体验中以解除自身蒙昧的状态;其次,在认识论上构建在线教学临场感的层次认知,认识在线教学临场感的生成具有层次性和奠基性;最后,在方法论上回归在线教学临场感的“体验”,体验在场与缺席、整体与部分、多样性与同一性的“聚集”。  相似文献   

16.
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教学品质,现如今的基础教育体系紧随着风行全球的教育改革时代浪潮而进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大背景下,如何才能实现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的高效转接,这是教学理念走向实践、走进课堂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基于这一现状,本文旨在理清教学理念、教学行为等基本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语文基层教学实例,分析教学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寻求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把生成(课堂对话情境中师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非预设的获得与发展)看作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这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重复走向创造的超越。但是我们又非常清楚这么一条教学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老师在课前必须对未来发生的教学行为有所准备和设计。于是矛盾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是让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自由流淌,“行于所当行,  相似文献   

18.
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话语、行为,以及交互作用的各种细微环节。教学细节是外显的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它表现为多样的形式和复杂的结构。如果能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从教学有效性出发,对教学细节精雕细琢,就能使看似平常的课堂有滋有味,使看似简单的课堂演绎得深刻、丰满。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预设,有效把握细节,具体做到:放大细节,从简单走向深刻;点亮细节,从模糊走向清晰。还应捕捉生成,有效利用细节,具体做到:发现“亮点”,顺水推舟;找到“误点”,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并非是一种完全式的摒弃,而是一种转旧为新的"改良运动"。因而,只有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才能适  相似文献   

20.
深度对话是提升课堂教学发展的教学策略,是一种积极、充分、活泼、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从浅层走向深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话走向深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高阶思维。本文探讨了深度对话的教学意蕴和基本原则,提出了深度教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