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诗歌涵盖了诗、歌、谣、讴、辞、吟、诵、颂、铭、箴、言等种种形式。它们之间既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又有着细微的差异。大体而言,它们有的属于“诗”,有的是“骚”,有的则归于“赋”的范围。因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骚”首先突破了如《诗经》十五国风重章叠句的特征而继承了“诗”副歌体的形式;其次是“赋”发展了“诗”独章的颂体式又借用了“骚”的结构,使“赋”与骚体诗有着形式结构的沿袭;最后在“诗”与“骚”的基础上,“赋”又吸收了问对散文结构特征与“诗”‘“骚”画境,从而形成了其后的散体“赋”与先前辞赋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张岱年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运用辩证法而深入到“文化之实相”,提出了文化的“整”与“分”、“变”与“常”、“异”与“同”的辩证文化观,这一思想根源于他在1933年发表的《世界文化与中国文化》。张先生在30年代主张的文化的“创造的综合”,以及他在晚年提出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实际上都是立足于这一文化的辩证发展观。这一思想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建设、道德建设,乃至于哲学理论和哲学史研究,都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教学行为观的重建要求: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经验储备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文本”走近“人本”;教学过程要变“教师传授”为“师生互动”,体现动态生成的特点;学习方式要从“被动接受”转变成“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学语言要讲究规范性、形象性、激励性和趣味性,教师的讲解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习评价要从“重甄别”到“重发展”,并具有激励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小说通过知识分子“边缘”与“中心”艰难选择的叙述以揭示其尴尬的生存状态,通过“游戏规则”与“游戏”的叙述以揭示官场情状;在对知识分子与官场的聚焦中,通过“颠覆”与“认同”,力图揭示生活真相,探索生命真碲,并引出了一些艰难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智者朱先生形象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先生是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人物,是其为新时期小说人物形象长廊提供的又一鲜活而独特的形象。他是陈忠实的匠心独创,同时又与中外传统小说中“智者”形象一脉相承。文章从以下几个关键词:“异禀”与“奇行”、“传统”与“儒道”、“孤独”与“穿越”切入,审视作为智者的朱先生。  相似文献   

6.
朱熹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体系。他以“理在气先”回答世界本原问题,实际上是把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宇宙的最高本体。他以“理一分殊”与“物无无对”说明本原与存在、一与多的关系。他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道心”与“人心”、“天理”与“人欲”解释人的本性、人的思想意识、人的行为,提出一套系统的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思想。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所以探析他的哲学思想对剖析中国传统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指本土原生的适应本土的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与教学论,特指我国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我国本土(传统)课程与教学论的体系是以儒家课程与教学论思想为主线,包括“以学论教”的教学本质论、“君子成人”的课程教学目的论、“教学相长”的教学主体论、“仁礼文行”结合的课程论、“启发诱导”的教学模式论、“知行结合”的教学过程论、系统完善的教学原则论、发达实用的学习方法论、知能结合的教学评价论以及系统成熟的教师论所组成,具有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和概念范畴。我国本土课程与教学论是围绕“教学”而非“课程”、围绕“学”而非“教”、围绕“实证”而非“思辨”、围绕“经验”而非“理论”建立起来的,这就与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发展路径明显不同,使它在概念范畴、理论体系、建构方法等方面有着不同于西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教学理论与实践层面、教学要素层面、教学时间与空间层面存在“一”与“多”的现象。教学中的“一”与“多”是相对的,其存在是合理的,在教学及其改革中,应辩证对待“一”与“多”。  相似文献   

9.
辞章之四大要素为“情”、“理”、“景(物)”、“事”,其中“情”与“理”为“意”、“景(物)”与“事”为“象”。而它们之所以能相互连结,自来虽有“移情”、“投射”之理论加以解释,却不够圆满;于是有“格式塔”心理学派“异质同构”或“同形说”之出现。而这种“异质同构”说中之“构”,用于解释意与象之连结,其类型究竟如何?一直不曾探讨过,于是在此特地兼顾“主旨或纲领”、“偏全与显隐”、“对比与调和”、“联想与想象”等四方面加以观察,以见“构”之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黄淑珍 《辽宁教育》2011,(11):44-45
数学课程标准把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个领域。在其它三个领域我们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而由于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的教学内容不做为考试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 3 0年代 ,陈独秀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代人 ,在学术与思想的关系上 ,大致经历了一个由分裂到相对统一的过程。从陈独秀发表的《孔子与中国》一文看 ,其晚年思想发展的大趋势是向“五四”新文化基本理念回归 ,并有所提升与发展变化。他在学术与思想的内在关系上 ,虽不像“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那样对立、分裂 ,却仍未达到事实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2.
论“义”德     
“义”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有重要的地位,与“仁”一起构成中华民族的灵魂。“义”的内涵有其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并且与诸多道德规范发生联系,在封建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我们应批判地继承“义”德的精华,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从世界现代化的视野来看,中国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由“现代化在中国”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加快了中国的发展进程,而且对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在有关现代化这样一些重大关系问题上尤其显示出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在现代化的普遍与特殊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能动选择和创造;在现代化的“外源”与“内生”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经过自身努力,不再是外源现代化,而是内生现代化,实现了从外源向内生的深刻转型;在现代化的自主与依附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不“依附”,也不“脱钩”,破解了“依附”发展与“脱钩”发展的二元难题;在现代化的学习与创新关系上,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地实现了从简单学习、模仿到自主创新的重大跨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示范。  相似文献   

14.
考之上古音韵、《诗经》韵脚用字及形声字与声符的音韵关系,“朕”与“身”、“石”与“担”完全符合假借的前提条件。“云”为“ ”之省形简体,象刚分娩而下的胎儿之形。用为构字部件,“云”所表之义多与水流有关;而“ ”所表之义则多与胎儿有关。“吕”乃“宫”之省形简体,上古语音中“宫/吕”曾以复辅音“gl-”为声母,故“吕”既可充“竆/窮(穷)”字的声符,又可充当“闾”字的声符。  相似文献   

15.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从哲学角度思考和处理好临帖中“心与手”、“一与多”、“古与我”三方面的关系,对书法学习和进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分别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和“实践与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将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大领域。新教材没有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单元,而是结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这两个内容出现了解决问题的教学,或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单元。笔者比较过苏教版一至四年级新、老教材上的这些内容。如老教材四年级上册集中学习三步计算应用题和相遇应用题,新教材四年级上册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安排部分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而四年级下册在“混合运算”单元中又安排部分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中安排相遇问题。由此看来,取消了独立的应用题教学单元,取而代之的是分散的解决问题的教学。虽然两者的呈现方式和教学方法有所区别,但教学内容的核心却是相同的。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教学中客观存在,也不可能消失。  相似文献   

18.
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源于科学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辩护的语境”与“发现的语境”的二分;20世纪90年代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源于文化或社会建构论.关键问题在于,科学哲学和科学的文化建构论都将科学视为一种“理论”而不是“实践”.如果我们从“理论优位”转向“实践优位”,就会发现科学实践的多维度性,导致对科学进行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才能给科学以完整的解释,从而表明在科学实践中,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是相互融合的.在全球化政治经济格局中,这种融合同样会彰显科学的政治、经济乃至伦理的深刻内蕴.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有限与无限”、“直与曲”、“常量与变量”的剖析,揭示了高等数学中解决这些矛盾的辩证思想和方法。处理这些矛盾概念的数学方法是对立统一理论的完美注解,对学生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与导和谐发展”教学模式例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堂教学是互动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应有主次之分,不仅仅是教师“导”→学生“学”,而应是互助的教学模式,即学生“学”→教师“导”、学生“导”→教师“学”等。“学”与“导”是参差存在、交替进行和发展的。我们一旦解决了师生的和谐发展关系,教学就变成了一种审美艺术,此时的教学不仅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在这种境界里,学生与教师,“学”与“导”都将实现全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