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世枚 《军事记者》2003,(11):64-64
大框框与小框框有一个故事:一歌星要在某市举办演唱会,该市某报派出一名记者去采访,不料记者空手而归,领导问其原因,他抱怨道:“那名歌星被人谋杀,演唱会被迫取消。”领导一听勃然大怒:“歌星被人谋杀不是更好的新闻吗?”这个故事让人忍俊不禁,但却给新闻工作者以启示和教育。在此,笔者想引用“大框框”和“小框框”的概念进一步说明。“小框框”就是记者事先获得的采访线索,“大框框”就是新闻记者发现和挖掘一切新闻事件的观念。显而易见,这名记者采访时只带着小框框,而没有带大框框,因而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报道新闻的机会。小框框之外有新…  相似文献   

2.
当前新闻工作的作风,主要该抓什么? 实践告诉我们,以记者工作而论,关键是要沉下去,着重克服“浮在上面”的轻飘作风。 (一) 东汉文学理论家王充在巨著《论衡》中说:“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这段话说明,要擒“蛟龙”,就得到深水中去。同样的道理,记者要抓住“蛟龙”那样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也必须沉到现实生  相似文献   

3.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个新闻人的天地能有多大? 就从艾丰说起吧.从新闻人的角度看,我认为艾丰堪称当代中国第一“大”记者.1961年,艾丰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1981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就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时,他说,担任经济部主任要具备三个条件:对全国经济有一个总体把握;在若干经济领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善于把经济转化为新闻.他把自己的新闻之根深扎在经济的土壤里,以大胸怀想大局,以大视野抓大事,以大思路说大理,以大手笔做大新闻.  相似文献   

4.
胡健 《传媒观察》2006,(3):29-30
记者的劳动对象是各种各样的新闻材料,他的第一位的工作当然是“记”——采访、记录新闻素材。要当好“记”者,首先要当好一名“问”者。因为,“大约有99%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们提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很难设想,一个不会提问、不善提问甚至不敢提问的记者,能够顺利完成采访任务。提问,是诸多采访手段中最直接、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是新闻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也是最能表现记者能力的基本功之一。一个高明的记者,往往能够把自己的学识水平、新闻敏感、社会经验、机警才智融会…  相似文献   

5.
做一个好记者要脑勤、腿勤、笔勤,再加上一点:嘴勤。所谓嘴勤就是敢于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 记者提问的场合不外乎主要有以下几种:记者招待会上提问、独家采访时提问、闲聊交谈时提问,以及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遇到采访对象时提问。 嘴巴被“封”的苦恼 新闻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人无我有,出奇制胜;人有我早,先发制人;人早我好,妙笔生花;人好我转,另辟蹊径……新闻战场龙争虎斗,异彩纷呈,最激烈的战场之一是记者招待会。有人将其称为“记者擂台赛”,是考验记者“嘴上功夫”的最佳场合,这对常  相似文献   

6.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7.
有人问:淮阴侯同党性,扯得上吗?为什么一定要搬出个2000年前的古人呢?我也觉得不合适,但有根据:1989年第11期《中国记者》杂志上有一篇杂文《“中性报道”能中性吗?》,意在提倡新闻的党性,文章最后就引用了《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的一段话:“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并且说:“这样的道理,古人懂得,资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也懂得(美国之音就是最好的明证),唯独  相似文献   

8.
提问是记者了解新闻事实的一种手段,是采访的基础和中心环节。善于提问不仅能从采访对象那里获得重要的材料,生动的细节,逼真的思想,从而取得有价值的新闻素材,还能从提问过程中确定较好的新闻主题,形成较好的新闻腹稿,并得到很多新的新闻线索。 美国学者杰克·伦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中说:“大约百分之九十九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的。” 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中说:“同是访问  相似文献   

9.
采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新闻工作离不开采访。而采访又通常离不开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谈话,谈话往往以“问”字当先。记者欲获准确、真实的新闻素材和事实,使采访得以成功,首先自己必须是高明的提问者。老记者海棱说过:“善于提问题、发问,这是新闻记者的一种采访艺术”。下面仅从问句的类型、提问的准则和提问的技能与方法三个方面,谈点肤浅意见。问句类型记者首先必须充当问者。因为问先于记。那么,采访时提问使用的问句类型大致有哪些?问句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
第十一届亚运会首枚金牌得主邢芬遇到了难题:当她力拔千钧,夺得桂冠,气喘吁吁地走下举坛时,一位记者第一个冲上去,伸过话筒,向邢芬提出第一个问题。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记者强烈的新闻意识,其精神可嘉,其勇气可贵,然而,其提问却让人大失所望。他的问话是“我是××台的记者,请你向听众说几句话好吗?”天哪,他竟将使尽全力争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位记者的答记者问: “你写新闻有什么诀窍吗?”“用脚底板写新闻.” “你最初的新闻理想是什么?实现了没有?”“一开始想当大记者、名记者,没想到跑了11年杜区,成了百姓口中的‘胡同记者’,这不但是新闻理想的实现,更是新闻理想的超越.” “如果有年轻人想要做记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吃不了苦受不了累,不适合当记者,如果想发财致富,请不要当记者,如果对苦难冷漠,就不配当记者.”  相似文献   

12.
恐怕很少有哪个“笔杆子”能够这样牛气冲天:他敢于派员追到北京将央视记者的录像带夺走,敢于对“找茬”的检察官大发雷霆……他就是令海南新闻界敬畏的“新闻强人”鹿松林。前不久,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百万巨贪鹿松林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尘埃落定之际,许多人困惑不解:在官场和新闻界呼风唤雨的原海南电视台台长、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的鹿松林,怎么可能中箭落马?2006年3月20日,记者飞抵海口深入采访,首次揭开了这位腐败新闻官的神秘面纱——●锋芒毕露:“笔杆子”3招修炼成“新闻强人”1990年初,全国电视台长会…  相似文献   

13.
报载,召开全国“两会”期间,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和萧灼基成为海内外记者追访的焦点。面对干劲十足但水平参差不齐的年轻记者,两位专家回答问题的情况,委实发人深思。当记者连珠炮式发问:“吴老,您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是处于上升周期吗?”“您怎么看待中国的税收结构?”对于记者这些热切的提问,吴敬琏显出不知所云的神态,他反问:“什么叫上升周期?”“什么叫税收结构?”他还频频自言自语似地说:“什么意思?我不太懂。”对有些记者提出的问题,吴敬琏早已详细说明过了,他索性请提问的记者先去读读有关这方面的书,如有不同看法,请再找他…  相似文献   

14.
记者,委实是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使之“见大不大,见小不小”,即上见高级干部也不觉其“大”,下见基层群众也不觉其“小”,因为“大”和“小”都是他的采访对象,都有可能为他提供高品位的新闻素材。反过来说,记者无须跟采访对象比较行政级别以论高低,所以他在高级干部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小”,在基层群众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大”。  相似文献   

15.
近日读重庆商报6月5日《七旬“怪老头”医媒都怕他》一文,颇有感触。记者在这篇短小精练的报道中,通过记者巧遇并发现其新闻,将一个七旬“怪老头”为民服务的热心肠和敢于与歪风邪气作斗争的精神刻画得生动逼真,有一种呼之欲出之感。我以为,该文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倡导。其一,记者善于于平凡处发现新闻,可见作者具有较敏锐的新闻眼光。挖掘日常生活之中的“陌生”,寻找藏于平凡之后的更深层的真实,既是时代赋予记者的神圣职责,也是记者平时学习、修炼、提高采访写作技巧的一个真实实践。“你要到哪里?等人吗?如果到上清寺要坐237路车;如果到…  相似文献   

16.
记者,委实是个特殊的职业。这个职业的特殊性,使之“见大不大,见小不小”,即上见高级干部也不觉其“大”,下见基层群众也不觉其“小”,因为“大”和“小”都是他的采访对象,都有可能为他提供高品位的新闻素材。反过来说,记者无须跟采访对象比较行政级别以论高低,所以他在高级干部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小”,在基层群众面前也不觉自己之“大”。  相似文献   

17.
提问是新闻采访最常见的形式.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如果说采访是一门艺术.那么.最能体现这门艺术的就是提问了。提出的问题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采访意图、报道效果能否顺利实现。当然.新闻采访中的提问并不是简单的你说我记、你问我答,其中大有技巧。比如记者在采访时遇到的对象中.有的人情感外露.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谈起话来滔滔不绝,有的人却沉默寡言: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却拙于言辞。面对不同类型的采访对象.记者只有善于运用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切实做到问之有理、问之有趣、问之有物,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和效果。  相似文献   

18.
记者向被采访者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这是新闻采访全过程的中心环节。我国名记者邵飘萍总结他的采访经验时说:“欲达多得事实之目的,必能先发有效之质问。”(《实际应用新闻学》)这说明提问是采访中获得事实和信息的最主要手段,同时也说明提问的有效  相似文献   

19.
恐怕很少有哪个“笔杆子”能够这样牛气冲天:他敢于派员追到北京将央视记者的录像带夺走,敢于对“找茬”的检察官大发雷霆,能够快刀断乱麻将所有的新闻危机事件一一摆平……他就是令海南新闻界敬畏的“新闻强人”鹿松林。前不久,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百万巨贪鹿松林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尘埃落定之际,许多人困惑不解:在官场和新闻界呼风唤雨的原海南电视台台长、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政府新闻发言人的鹿松林,怎么可能中箭落马?2006年3月20日,记者飞抵海口深入采访,首次揭开了这位腐败新闻官的神秘面纱——锋芒毕露:“笔杆子”修炼…  相似文献   

20.
储符琳 《声屏世界》2006,(10):25-26
记者采访的基本方法有访问、观察、体验、研究资料等等,其中,访问之所以被放在第一位,是因为访问是采集所有新闻素材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环。而在访问的环节中,新闻记者最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提问。甚至有资深的新闻人认为,一位记者的功力如何,往往就是从他提问的水平中反映出来。对于电视记者来说,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往往也来自于记者现场采访时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1.现场采访的提问关键是要抓住观众的焦点,抓住问题的症结所在,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提问要“一针见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靠平时的积累,因此,新闻记者平时要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