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琥珀》是根据一块裹有苍蝇蜘蛛的琥珀,假想它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由于它是一篇文艺性的科学故事,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读起来乏味。为此,我认为应该扣住“淹没”一词导读,以突破松脂球的形成和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这两个难点。“淹没”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含义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2.
《琥珀》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科学家根据琥珀的特点,想象了琥珀的形成经过:一万年前的一个炎热夏天,一个小苍蝇飞进树林,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忽然有个蜘蛛爬过来,然后向苍蝇扑过去,刚好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松脂继续往下滴,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水把森林淹没,松脂球被淹埋到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相似文献   

3.
《琥珀》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也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说明文。它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表达方式方法上都不失为一篇好课文。但是,笔者以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假想松脂球的形成过程时,脱离了实际,给人以牵强之感。作者在课文中这样描写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一只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蜘蛛刚扑  相似文献   

4.
小语第十册的《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写的是一个小苍蝇和一个蜘蛛被裹在一个松脂球里的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地写出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这块琥珀,让人们知道,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样的课文学生是很喜欢读的,但是一般地说,他们感兴趣的是小故事,而寓于故事中的琥珀的形成,形成的条件,形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等,就不注意去领会了。这就是我们在教这类课文时要研究并引导学生加以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一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琥珀》。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有的学生说,琥珀是因天气太热,松树的松脂滴落下来将蜘蛛和苍蝇包裹形成的;有的学生说,没有海水将松脂淹没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琥珀也形成不了……  相似文献   

6.
30.《琥珀》片断实录师:默读课文,请在文中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生:“……太阳暖暖地照着……”生:“……太阳照得火执……”.,,生:“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树林。”师:课文为什么要描写太阳,而且要写出阳光一次比一次强烈?生:如果没有强烈的阳光,松树就不会渗出松脂,也就不会有松脂球。师:对!强烈的阳光是形成松脂球的必要条件,再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形成松脂球还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找出来,填在表格中。(教师出示预先制作的表格。)(学生动手练习。)师:松脂球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请用“如果没有……就…  相似文献   

7.
《琥珀》一文不仅说明了一般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而且从“那块”“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的特殊琥珀,假想了发生在“大约一万年前的故事”。本文板书企望图文并举地把“一般”和“特殊”结合起来,较为“简明而确切”地说明问题。①板书中列出的一般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对照课文内容是一目了然的。从形成“那些松脂球”到形成那些“松脂球化石”,就是箭头所指的课题包括的所有的琥珀。  相似文献   

8.
李志伟 《红领巾》2009,(6):12-13
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块奇怪的琥珀。琥珀是亿万年前的松脂被埋人地下变成的化石。珍贵的琥珀,里面会很巧地包着一只蜘蛛或苍蝇等小动物,为人们研究远古生物提供不可多得的资料。可是,这一块最新发现的琥珀,里面包的东西,谁也不知道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有幸得阅郭跃武老师的《琥珀指瑕》(以下简称《指瑕》)一文(95年2期《教师之友》),我深为郭老师的勤学及钻研精神所感动。但是,文中所述的观点愚以为是错误的。故不敢苟同,在此提出探讨。《指瑕》一文以为《琥珀》“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假想松脂球的形成过程时,脱离了实际,给人以牵强之感”。并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据,说蜘蛛是“一种节肢动物……织网粘捕昆虫作食料”,证实“蜘蛛是‘结  相似文献   

10.
贵刊在2005年第10期上登载的《〈琥珀〉的想象不合理》一文,魏明峥、魏恒翠两位老师认为第十册中《琥珀》一文的想象不合理,即琥珀不是松脂形成的,蜘蛛跑到网外捉虫吃不符合实际。就这两点,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期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先说第一处“琥珀不是松脂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一个夏天的午后,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一大片松树林。一只大蜘蛛热得眼冒金花.它正想爬到一棵松树的树洞里乘凉。突然.一大滴松脂从天而降.不编不倚,正好掉在大蜘蛛身上,把它包了个严严实实。大蜘蛛一边拼命地狰扎,一边大喊:“救命啊,救命啊一一”一只小苍蝇闻声赶来,它大呼一声:“不要怕,我来也!”这时  相似文献   

12.
《琥珀》是一篇科常性课文,编入“抓住要点,考虑周到”这个读写重点训练项目,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一般常识,同时学习这篇文章细致观察,缜密思考,丰富想象的写作方法。文章写了一万年前发生的事,这些事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文章结尾明确告诉我们,是推测的。可以设想是作者面对一颗琥珀进行观察、思考、想象而成。首先经观察、辨认,是一颗琥珀。而琥珀的生成是远古时代松脂凝结的化石。因而想象那是在一万年前的某一个夏天的某一天中最热的时刻,太阳烤得松柏渗出了树脂,而且一大滴一大滴地直往下淌,终于凝成一个个松脂球。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十二册第七组讲读课文《琥珀》,根据一块琥珀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现象,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用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想象推测到一万年前发生的事情,详细介绍了琥珀形成的有关知识以及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课文是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的。课文较长,叙述的情况较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如果抓住琥珀形成和发现过程的“六巧”进行教学,激  相似文献   

14.
“形成松脂球”(2—9自然段)是《琥珀》(第十二册第9课)一文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关  相似文献   

15.
【教例】  教学要求 :   1 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 ,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 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 ,读后思考讨论 :   1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 ?(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 那么 ,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 ?(人们可以知道 ,在远古时代 ,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  相似文献   

16.
《琥珀》板书设计环县教研室刘钊[说明]此板书根据课文假想松脂球的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和琥珀的发现过程的教学重点设计,分别以三个圆表示,但相互之间又有密切联系,缺一不可。教学时先给学生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然后从假想松脂球的形成(故事发展顺序)进行。最后...  相似文献   

17.
《琥珀》     
任何板书设计都应当反映课文的特点。《琥珀》这篇课文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作者仅仅根据一块少见的裹有苍蝇、蜘蛛的琥珀,从琥珀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和其他条件出发,假想出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形象生动地说明琥珀的形成过程。因此,在设计本文的板书时,就必须反映作者假想的故事与作者所要说明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琥珀》(第十二册)这篇课文通过介绍科学家是怎样假想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的形成过程,从而使学生懂得记叙一件事情,或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情或事物的几个要点进行客观的分析,把与要点有关的情况考虑周到,有条理地叙述出来。琥珀是什么东西,它是怎样形成的?这对一般人来说是陌生的。因此,作者抓住这几个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即琥珀形成的要点  相似文献   

19.
《<琥珀>的想像不合理》一文,魏明峥、魏恒翠两位老师认为第十册中《琥珀》一文的想像不合理,即琥珀不是松脂形成的,蜘蛛跑到网外捉虫吃不符合实际。就这两点,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期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学研究》中刊出了广西灵县武利镇中心校阮庆贺老师的《<琥珀>的想像不合理》(见《小教》2002年第5期)一文后,又相继刊登了山东高密市井沟镇田庄中心小学杜玉利、陈美兰老师合著的批驳文章《<琥珀>的想像很合理》(见《小教》2002年第9期),引起了读者们的广泛关注。本人认为,《琥珀》一文确实想像欠合理,其愚见有三,现提出来与同行商榷。不容质疑,合理的想像是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的,阮老师认为原文的想像和生活实际不相符,其理由为:原文中“大滴松脂是从松树上滴下来的,同时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住”与实际生活中我们所见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