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殷芸《小说》是南朝梁代重要的轶事小说集,也是我国第一部以“小说”命名的小说集.它的产生绝非偶然,而是与殷芸的交游以及当时博物好奇的社会风尚、文学的自觉而引起的文笔之分、文体的辨析以及统治者的好尚等时代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成书于南朝梁代的笔记小说《殷芸小说》是一部值得关注的作品。集志怪与志人于一体,具有很高的史料文献价值。它的出现对小说文体的形成和完善作了极有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3.
《殷芸小说》(以下简称《小说》)中常见介词共有16个;《小说》中介词词组位于动词中心成分之前的排序已经定型。在《小说》中出现的16个介词中,介词词组置于动词中心成分之后的只有3个;《小说》中介词词组的语序基本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面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语法发展的滞后现象。  相似文献   

4.
殷芸《小说》是南朝梁殷芸所撰的志人轶事小说集,也是第一部以“小说”体裁的名称作为作品专名的小说集。由于此书在明代已经散佚,故历来对此部小说的研究还未成系统,尤其对它的辑本还没有人作系统考述。本文针对目前能见到的历代辑本十二种,再进行划分八大类作系统考论。其中唐兰的辑本在大陆尚未被学界重视,故在此重点分析考辨此辑本的文献价值,希望对学界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5.
怪哉     
古镜 《华章》2011,(6):25-25
【导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鉴戒录》条下曾云:“蜀何光远撰。东方朔辨怪哉虫事(案:小说已佚,此条见《太平广记》四百七十三),已为附会”。这里提到的“小说”,当为南梁殷芸编纂的《小说》,虽然早佚,但我们却能看到辑本。  相似文献   

6.
志人小说于魏晋南北朝初创期的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晋裴启的《语林》为代表的汉魏时期,以刘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晋宋时期,以梁《殷芸小说》为代表的梁陈时期。小说创作中的审美追求呈现出了四个倾向。  相似文献   

7.
六朝志怪小说袭承上古神话,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六朝志怪小说的数量很多,现今保存下来完整或不完整的(包括后人辑佚的)共有四十余种。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托名汉朝东方朔的《神异经》、《十洲记》,晋朝张华的《博物志》,王嘉的《拾遗记》,苟氏的《灵鬼志》,干宝的《搜神记》,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  相似文献   

8.
南朝梁七部小说的成书年代分别是 :《殷芸小说》成于天监十三至十四年间 (5 14— 5 15 ) ,《周氏冥通记》成于天监十五年 (5 16 )十一至十二月 ,《续齐谐记》成于天监元年至普通元年间 (5 0 2— 5 2 0 ) ,《迩说》成于天监十八年至普通五年间 (5 19— 5 2 4 ) ,《古今刀剑录》成于普通元年至大同二年间 (5 2 0— 5 36 ) ,《金楼子·志怪篇》成于承圣二年 (5 5 3) ,《研神记》成于普通元年至承圣二年间 (5 2 0— 5 5 3)。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记》是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杰作,它是在《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同类题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桃花源记》的深刻寓意和艺术成就,远超六朝志怪小说.其叙事忽有忽无,变幻莫测,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一般特征.其社会思想渊源,与《老》《庄》思想最为密切,有道教影响的痕迹,而与魏晋玄学及佛教无关.  相似文献   

10.
诞生物六朝时期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是以人为主体对象的小说集,是魏晋风度的艺术记录和赞歌,它的实录性质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记录人物品行时,运用了品藻的方法,使对象特征和小说作的描述方法得到了统一。它的伤逝之感的凄婉情调正是六朝人的精神主题,它使得小说体样式具备了现实性的审美品格,发展了残丛小语的原初形态,形成由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主体情感所构合的小说形态,对于中国小说具有滥觞和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该文运用文献和考古材料,对六朝政权与朝鲜半岛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国家之间的交往分别进行了论述,揭示了六朝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对朝鲜半岛三国的文明进程产生的影响及其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2.
历史地理信息化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尝试以六朝时期的建康为时空研究范围 ,应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超媒体技术和空间数据库技术 ,收集、整理有关建康的历史地理文献资料 ,建立六朝建康历史地理数据库 ,进行专题研究及专题制图 ;并进而研制以超媒体电子地图为网络界面的超媒体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从而以多角度恢复和再现六朝时期建康的历史地理风貌  相似文献   

13.
汉魏南北朝墓志中以“冲”为语素所构成的复合词共19个,与传世文献中“冲”的构词和使用情况一致。它是汉魏六朝品评人物的一个活跃语素,其构词能力在魏晋时期最强。  相似文献   

14.
龟山、龟母新说是六朝上清派对昆仑、王母神话的创造性转化。虽则以“龟”为山名早已见诸载籍,惟六朝上清经派对所创造的龟山有明确诠释,龟山与上清宝书出世密切联系,上清经派造构龟山时有意将龟山作为藏经和传经的神圣空间,且上清经派所创龟山本具宇宙本源意义。六朝上清经派亦将西王母与龟山相结合,通过正式锡号受封程序,形成上清经派特有的龟母说。西龟王母具有司命神格,总领仙籍,定简仪轨采用上清“存思”法门。要之,西王母与龟山结合的神学基础为道教元气论,六朝道教创发无不源自“道”之崇拜与信仰。  相似文献   

15.
本以魏晋六朝笔记小说的语料为依据,从词义、同义词方面探讨中古汉语新旧质素的共融和更替,揭示一些新质素萌发的迹象,展示汉语词汇发展演变之一斑。  相似文献   

16.
六朝文化的形成,具有时代因素、地域因素和人文因素.六朝文化值得总结、称道的历史经验可归结为三点:六朝文化是对两汉以来学术文化的继承、开拓和创新;六朝文化提供了兼容发展、自由争辩的文化发展模式;六朝文化提供了对外来文化吸收与融合的成功范例.开展六朝文化研究,对于弘扬历史文化传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该文对六朝建康佛寺产生的时代背景、数量、分布,以及寺院组织结构和寺院经济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并且提出了六朝建康佛寺不是480所,而是700所左右的新论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汉魏六朝时期就已经有了音乐记谱方法。这种记谱方法叫做“声曲折”,它使用状如蚯蚓般的曲线,并用汉字加以辅助。这种记谱方法迄今仍然有文献予以保存,《道藏》三百三十册,《洞玄部》养之门上,《玉音法事》上卷,载玉京山《步虚经·步虚吟》三首,《空洞》一首,就是这种记谱方法的样式。  相似文献   

19.
《六朝通鉴博议》是出自南宋史学大家李焘之手、而在后世又较受冷遇的一部史评类著作。《博议》之受冷遇,或与其应世性质太过明显、缺乏考辩钩沉有关。然而立足当今,《博议》对读者感触中国传统史学的褒贬鉴戒,理解中国历史上南北对立时代的史实,体会六朝京都的自然与人文形势,仍是颇多助益。至于《博议》的精旨要义,特别值得提出者三点,即解释了六朝"终不能混一区夏"的原因,指出了东晋南朝能够与十六国北朝对抗的缘故及其意义,作者寄望于为南宋朝廷提供龟鉴。  相似文献   

20.
"香草美人"手法是楚骚主要的艺术特征,也是构成楚骚浪漫特色的重要因素。"香草美人"手法在六朝文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就咏物抒怀、神女、恋情和游仙等几种主要文学题材的巡礼,即可以见出这一表现手法在六朝文学中承传之一斑。作为一种比兴象征手法,香草美人的寓意或显或隐,在楚骚时代如此,在六朝中也不例外。香草美人手法的承传,在推进六朝文学艺术形式美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